機械工業標準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11-07 10:44:29
導語:機械工業標準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福建省機械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全國機械工業發展的帶動下,福建省機械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全省工業主導產業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以臨港重化和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逐步形成[1]。“十五”期間,福建省確立了機械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和石油加工和化學產品制造業為該省經濟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截止2011年,全省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已經達到4471.2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24.2%,占全省工業GDP的17%。其中出貨值942.0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9.7%。雖然機械工業作為福建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極大支持了全省經濟的發展。但是外部世界經濟環境嚴峻復雜,同時福建省機械產業也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艱難階段,因此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如機械工業結構不合理,中低端產品供過于求,高端產品卻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在組織結構方面,小型企業比重過大,多數企業尚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對高端裝備的研發能力不強;發展模式較為粗放,產業建設重復性較高,缺乏核心競爭力;自主研發基礎性產品力量不足,導致超高壓變配電設備、高度軌道列車等主機產品過度依賴進口,大大增加了成本[2]。因此,福建省應進一步規范機械工業生產,細化工作流程,提升產品質量,方能提升企業、行業市場競爭力。
2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標準制定的數量來看,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超過上萬個,機械工業企業也紛紛制定了符合自身發展的相關企業標準,以滿足總體市場發展的需求,在行業內初步建立了與國際市場同步發展的機械工業標準體系。從福建省層面來看,近年來也加快了研制機械工業地方標準的工作進度。然而,應該看到的是,隨著國際貿易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和國際市場的培育對機械工業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實施的標準無法及時、快速地針對其作出反應。現行標準在總體結構、內容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存在如下問題:(1)總體水平低,不適應機械工業發展需要主要表現為標準總體結構不合理,在制定標準中,多數都是針對中低端的機械產品,而目前急需的高新技術標準嚴重缺失,包括能加速發展機械工業的高新技術產品標準、重大技術裝備標準,以及專用基礎設備標準等,許多機械工業的先進科研成果未及時應用于標準研制,是導致高新技術標準不足的重要原因;現有的標準更新滯后,某些機械產品已應用了高新技術科研成果,對應的標準卻未能及時修訂。據有關數據顯示,已實施的機械工業標準中,實施時間長達10年以上的國家標準高達46%以上、而行業標準則高達30%。由于標準化工作總體水平偏低,過分遷就現有機械產業技術水準的標準大量存在,導致市場領域流通的許多機械產品雖達到標準要求,卻不具備競爭實力,本土的機械產業面臨嚴重威脅。(2)未能與國際接軌,不利于提升機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相對其他行業而言,機械工業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以下簡稱采標)比例偏低,在多達1.3萬以上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采標數量僅達4462項,采標率為32.5%,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采標數量分別為2735項、1727項,采標率分別為60.4%、18.8%;此外,采標更新滯后,采標標準未能隨著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修訂或廢止而作出對應調整[3]。(3)服務能力有限,標準化工作效能偏低標準只有推廣實施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因此,只有用戶獲取標準、解讀標準、實施標準,標準的作用才能落到實處。然而機械工業行業標準化工作總體服務水準不高,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效能偏低,缺少便捷、公開、實時更新、真實可靠的標準化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大量標準化科研成果無法在合理的時限內實現推廣應用,難以實現及時、有效、準確的標準化服務。綜上所述,由于缺乏機械工業標準整體發展框架,標準之間協調性、標準制定的水準和標準管理都相當混亂,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系統的標準體系勢在必行。機械工業標準體系構建是標準化工作的基礎,充分體現出該領域各標準之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并清晰展現出標準與標準之間的內在關聯。科學的標準體系有利于掌控工作全局,也有助于站在戰略的高度上規劃標準制修訂工作。
3福建省機械工業標準體系構建
(1)構建依據標準體系應參照GB/T13016-2009《標準體系編制原則與要求》的內容要求進行構建。標準體系由標準結構圖和標準明細表兩大部分組成,結構圖相對比較穩定,明細表則可以根據行業的實際情況隨時增補。結合上述要求,參照了其他行業的體系構建經驗,將機械工業標準體系分為三大類,分別是通用基礎標準、通用管理標準、產品及技術服務標準。而在產品和技術服務標準的分類則參照了GB/T4754-2011《國民經濟學行業分類》,并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福建省機械工業生產實際分布的領域情況,對其進行了詳細劃分,形成了福建省的機械工業標準體系架構,具體架構參照圖1、圖2、圖3。依據上述的機械工業標準體系結構圖,在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網站,以及深圳市標準信息服務網進行了詳細分類查找,查找每一子類別相關的標準,獲取了機械產業標準信息明細表(由于占用篇幅太大,文中不詳細列出)。經過數據統計,機械工業標準明細表中,國家標準121個,行業標準118個,地方標準7個。(2)標準體系分析①標準分布情況a、標準數目總體分布了約49%,而行業標準占了48%,地方標準所占比例非常小。這說明了福建省機械工業標準以國家和行業層面為主,地方標準在機械工業標準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較小。b、各子行業數目分布機械工業體系中的產品及技術服務標準種類繁多,包含的子行業也多,因此分析各個子類別中的標準的分布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下圖5機械工業產品及技術服務標準分布圖中可以看出,在金屬加工機械行業、金屬鍛造加工機械行業、放置服裝與制鞋這幾個子類別上,標準數目較少,而服裝鞋帽又是福建省的支柱型產業,因此有必要對上述行業加大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研制力度,以規范化推動其進一步發展。圖5機械工業產品及技術服務標準分布圖c、標準時效性依據福建省電子行業標準體系明細表中標準的時間點,經過統計分析,得到機械工業標準實施時間分布圖,如圖6。從機械產業標準實施時間分布圖可以看出,機械產業的標準大部分是2003年制定的,已超過國家規定的5年修訂一次的時間周期兩次,說明標準的更新不及時,高新技術標準研制力度較弱;從2004年到2013年,每年的新標準的數目呈現總體上升趨勢,這說明,無論從國家、行業和省級層面上已提升了對機械工業標準工作的重視,加大了機械工業標準的制定力度。圖6機械工業標準實施時間分布圖5福建省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對策建議(1)完善福建省機械工業標準體系,并積極開展體系應用工作標準體系的建立和應用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文中僅對福建省機械工業標準體系架構提出了初步設想,要真正完善該標準體系,還應有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統一管理、規劃、引導和組織,形成配套的相關政策和專項資金列支,并號召龍頭企業廣泛參與。此外,要真正發揮體系的規劃、指南作用,還應由質監部門多與相關行業部門溝通聯系,確定領導機構,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并出臺操作性較強的實施管理辦法,確定相關政策及鼓勵措施,以規范化運作標準體系的推廣應用工作;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檢測機構等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對標準體系的指導、宣貫、實施和持續改進工作。(2)加大福建省機械工業地方標準的制定力度,提升福建省機械工業行業競爭力上述數據已經表明,福建省機械工業相關地方標準較少,不能滿足省內機械工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與其他省市,如廣東省等存在較大差距,標準研制的數量較少,涉及內容比較窄,研制地方標準的技術力量相對弱。應建立機械制造企業、機械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機構、高等院校共同組成的技術聯盟,找準尚未制定標準的空白領域,按照市場需求,開展地方標準的研制工作,作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有力補充。(3)將先進制造技術成果納入標準,促進福建省機械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按照“創新驅動戰略”的要求,機械工業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力圖將高新技應用于生產,并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因此,福建省相關政府部門應重點發展機械工業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相關政策傾斜,并鼓勵其將先進制造的技術成果轉化為企業標準,而后上升為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乃至國家標準,并做好高新技術標準宣貫工作,促進整個福建省機械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提升福建省機械工業制造的整體競爭實力,以促進其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林祎閩單位: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
- 上一篇:新春致辭
- 下一篇:農業保險的模式比較及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