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革新促進財政建設

時間:2022-09-30 09:45:16

導語:資產管理革新促進財政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產管理革新促進財政建設

作者:呂春建吳小軍單位:恩施州財政局

2006年以來,恩施州立足州情,大膽創新,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事業資產管理改革和績效評價工作,建立起“產權清晰、分類管理、資源共享、配置科學、處置規范、收益統籌”的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創新管理體制,改各自為政為集中監管

恩施州現有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總量達80多億元,我們針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產權關系不清、缺乏制度約束等問題。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改體制,立法規,嚴管理,建網絡”的目標,制定了分類實施、統一監管、規范處置、收益統籌的實施方案,建立了行政事業資產新型管理模式,實現行政事業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的目標。

——分類實施。州直行政事業資產改革分兩類實施,對州直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興辦經濟實體,閑置資產和需處置資產列入首批改革范圍和對象;對學校、醫院、具有社會公益性和社會福利性質的機構、州政府直屬駐外機構等單位列為第二批改革范圍。

——統一監管。對州直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的資產,由州政府授權委托新成立的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統一監管。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掛牌競價租賃交易。對州直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類經濟實體,在清產核資和審計的基礎上,根據政策規定,結合部門和單位實際,分別采取脫鉤轉型、面向社會租賃、承包經營等方式,實行市場化運作。

——規范處置。對州直行政事業單位的閑置資產以及需轉讓、調撥、捐贈、報廢、核銷和處置的其他資產,由州政府授權委托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集中統一調劑處置,采取整體轉讓、直接拍賣、掛牌競價等方式盤活變現,按照可置換的不建設,要建設的需置換的原則,引入市場機制,構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處置機制,公開透明,陽光操作,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益。

——收益統籌。州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行統一監管后,所形成的投資收益、出租出借收入和處置收入等國有資產收益,屬政府非稅收入,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政府非稅收入的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二、創新管理制度,改缺乏約束為制度規范

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通知》、《恩施自治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實施辦法》和《恩施自治州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暫行辦法》等。州財政局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暫行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公開競價報名規程”、“協議轉讓(出租)規則”、“公開競價規則”、“國有資產處置工作流程”、“出租出借工作流程”、“公開競價紀律”、“公開競價監督人員職責”以及“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紀律規定”等制度和辦法,為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創新管理方法,改隨意處置為規范運作

——在資產配置環節,做好標準制定,促進合理配置。一是測算制定了“恩施州州直部門預算日常公用經費單項定額標準”,有效地促進部門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二是測算制定了“恩施州州直機關事業單位辦公用房配置標準”,對州直行政事業單位超配置標準的公用房屋和閑置公用房屋,由州人民政府授權州財政局集中統一配置。2007年,對5個州直單位的辦公用房進行了調劑配置,共調劑辦公用房2868.62m2,在一定層面上解決了部分州直單位資產占有苦樂不均的問題。三是測算制定了“恩施州黨政機關汽車配置定編標準”,對州直行政事業單位超標準配置的車輛,我們配合州紀委共同集中統一處置。2007年,共處置超標準配置車輛8輛,公開拍賣,實現處置收入133.8萬元;對5個州直單位超配置定編標準的6臺車輛進行了調劑配置。

——在資產使用環節,堅持公開競價,實行陽光操作。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外出租實行公開競價。一是規范流程。對州直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外出租,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與單位共同擬定方案,制訂公開競價文件,在恩施日報和有關網站公告,組織報名登記。改革以來,共制訂公開競價文件800多份,規范性合同文本800多個。二是堅持以州綜合招投標中心(政府采購中心)為公開競價操作平臺,嚴格按照公開競價規則組織公開競價大會。改革以來,共召開了48次競價大會;對經過規定程序不能形成有效競價的,按規定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競爭性談判。新的操作方式不僅公開透明,且降低行政成本,得到各級領導、機關事業單位、承租人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州民政局局長劉述宣在參加首次競價大會后也表示,成交價比底價高出1.4倍,出乎意料。這種公開、公平、公正的競價形式,既提高了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又減少違紀違規行為發生,值得在全州推廣。

——在資產處置環節,科學制定流程,強化監督管理。改革啟動后,我們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行為,嚴把資產評估、主管部門審核和財政審批、確定底價、公開競價、收入進專戶五道關口,資產出售一律到州綜合招投標中心(政府采購中心)進場交易。改革以來,對州直單位申報的102個項目國有資產進行了規范處置,其中處置車輛29輛,實現收入346萬元;處置土地、房屋建筑物實現收入1537萬元;處置一般設備實現收入60萬元;處置事業單位改制資產實現收入979萬元。通過規范處置,加大了政策執行力度,有效遏止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的隨意性,防止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促進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在收益管理環節,強化征收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和處置收入按照“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政府統籌”的方式進行管理,采取直接收繳和集中匯繳兩種方式。直接收繳,是由財政部門按合同規定的期限,由州國資辦開具“湖北省政府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繳款義務人憑“政府非稅收入繳款書”到指定的銀行繳款,繳款義務人憑銀行蓋章的“政府非稅收入繳款書”收據聯,到有關職能部門辦理相關手續。集中匯繳,是由受同級財政部門委托的單位履行委托征收職責,向繳款義務人出具“湖北省政府非稅收入專用票據”,在收取款項后,開具“政府非稅收入繳款書”,將所收款項通過銀行集中匯款至財政專戶。按照“收支兩條線”管理要求,收入實行比例調劑,對撥付給單位的收入,全部納入部門預算。這樣操作,不僅做到應收盡收,增加了財政收入,又調動了部門和單位有效利用資產的積極性。改革以來,州直共征收國有資產收益6388萬元,其中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3466萬元,比單位原合同年出租收入2446萬元凈增1020萬元,增長42%;實現國有資產處置收入2922萬元,比資產評估(鑒定價值)2320萬元凈增602萬元,增長26%。

四、創新管理手段,改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

一是開展資產清查,摸清家底。我州共抽調6800多人,組成1600多個資產清查工作專班,采取“以物對賬,以物查賬,見物就點,見賬就清”的方法,對全州1613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清查,清查面達100%。清查結果,全州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為82.54億元,比賬面資產總額74.02億元凈增8.52億元,增長11.5%,其中行政單位資產31.48億元,凈增4.84億元,增長18.2%;事業單位資產51.06億元,凈增3.67億元,增長7.8%。為保證資產清查不走過場,全州組織40個核查小組,對全州405個行政事業單位清產核查工作進行抽查,抽查面達到省規定的25%。同時委托中介機構對其中160多個單位進行重點核查。通過資產清查,為建立資產管理基礎數據庫提供了初始數據,為單位編制部門預算創造了條件,為穩步推進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是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動態管理。結合我州實際,以健全和完善固定資產臺賬為突破口,組織專班深入單位幫助指導固定資產建賬建制。2007年,州直各單位建賬建制率達到100%。在此基礎上,建立資產管理動態信息系統,免費為全州1613個行政事業單位安裝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軟件1669套(含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安裝使用面達100%。

五、創新工作措施,改監管缺位為齊抓共管

——加強政策宣傳,優化服務。一是舉辦培訓班。講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政策,改革以來,共培訓資產管理人員7000多人次,發放政策宣傳資料10000多冊。二是服務上門,宣傳政策,收集單位和社會各界對改革工作的建議和要求。州直有的單位領導原來對這項改革不理解,認為集中統一管理手續復雜,程序太多。經上門宣傳解釋,同時主動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得到了理解和支持,主動派員到財政部門辦理房屋(門面)對外出租和資產處置手續。三是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對資產清查和管理改革工作中的典型,在《恩施日報》等媒體進行宣傳。

——搞好部門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與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相結合。凡州直行政事業單位購置固定資產,全部納入年度部門預算,一律通過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支付完成購置任務,杜絕了擅自購置現象。二是加強與部門的協調,凡涉及資產報廢、損失的,單位要說明原由,對價值大的,須有相關部門的技術鑒定;凡資產調劑劃轉、交換、出售、轉讓等行為,須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對資產處置,未經財政部門批準,房產、國土和交警部門不得辦理房產、土地和車輛過戶手續;工商部門不得辦理年檢登記;財政國庫收付中心不受理收支業務;紀檢、監察和審計部門加強紀律監督,對造成資產損失和流失的單位和有關責任人追究責任。這些措施,增強了行政事業資產管理的約束力和責任感。

六、創新績效管理,改重投輕管為投管并重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和完善工作組織體系。為進一步做好財政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2007年4月,恩施州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為組長的“恩施州人民政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州財政局。重新調整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專家咨詢組,并向新增加的49位專家頒發了聘書,健全和完善了州級財政支出專家人才庫。為我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和人才資源保證。在此基礎上,按照省廳要求,結合我州實際,制定了《2007年州直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方案》和《恩施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方案》2個方案。同時,選擇3個不同的財政項目,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綜合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國家和省頒布的經濟性和社會性目標,參考項目的共性和個性,分別制定了財政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完成了“恩施州衛生事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解釋”、“鶴峰縣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解釋”、“咸豐縣瘦肉型生豬重點產業化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解釋”。有效地推進了財政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深入開展。

二是組織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2007年,我們按照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方案,完成了“鶴峰縣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項目支出”、“咸豐縣瘦肉型生豬重點產業化項目支出”、“中央政法補助專款項目支出”、“州政協辦公樓維修改造項目支出”等4個項目績效評價試點工作。

三是開展項目績效評價結果與項目資金安排掛鉤試點。項目績效評價結果與項目資金安排掛鉤,是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重點。州政府和州財政局領導十分重視評價結果與項目管理和項目資金安排掛鉤試點工作,對開展這項工作明確了評價項目,提出了具體要求。2007年,我們按照州政府領導的要求,緊緊圍繞部門預算項目支出,制定了《2007年州直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方案》,采用最低成本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對“州政協辦公樓維修改造項目支出”進行了績效評價試點。評價結果,“州政協辦公樓維修改造項目”實際支出為706936.08元,比項目申報金額945063.23元審減238127.15元。根據評價結果,向州政府提出在本年度州級財政部門預算安排“州政協辦公樓維修改造”項目支出70萬元的建議,得到了州政府領導的采納。這是我州通過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結果,與項目資金安排掛鉤的第一個案例,進一步引起了政府領導和部門對財政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