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貨幣流通速度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3 09:29:00

導語:電子貨幣流通速度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貨幣流通速度分析論文

摘要:選擇我國電子貨幣及貨幣流通速度相關統計數據和指標,對電子貨幣與貨幣流通速度的相關性進行的統計檢驗表明,電子貨幣在對傳統貨幣替代時存在兩個明顯的替代效應:替代加速效應和替代轉化效應。兩個效應的作用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但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的取代并沒有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反而導致了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這與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這為解釋近年來我國貨幣流通速度持續下降的原因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關鍵詞:電子貨幣;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政策

貨幣流通速度是貨幣理論中一個復雜的問題。100多年來,西方學者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研究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西方貨幣經濟史,貨幣金融理論家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穩定性一直爭論不休,相關的理論研究及實證分析的文獻也層出不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在改革開放以前貨幣流通速度長期保持在8左右,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貨幣流通速度出現了一路下滑的趨勢,尤其是GDP/M2,不論是下降的絕對量還是相對速度都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種變化對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它對通貨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來越明顯。從理論上說,由于電子貨幣具有高流動性的特點,它對傳統貨幣的取代必然會改變貨幣流通速度,從許多電子貨幣發展較快國家的實際數據來看,自電子貨幣出現以來,貨幣流通速度也變得極其不穩定,因此,可以斷定電子貨幣必然會對貨幣流通速度產生影響,至于這種影響程度有多大則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因而對此問題的研究不但可以從另一角度解釋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的原因,而且對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文獻綜述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電子貨幣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以及在公開網絡(如Internet)上執行支付的“儲值”和預付支付機制。貨幣流通速度則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貨幣流通的次數。國外許多學者對影響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的因素進行了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穩定性沒有達成一致性的結論。隨著西方經濟貨幣理論的引入,我國的經濟學界許多學者也對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做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各自的觀點和假說解釋我國改革以來貨幣流通速度長期持續下降的原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對各種觀點進行一一述評,只將中西方對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及其變化趨勢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總結如下:(見表1、表2)

隨著電子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對電子貨幣給傳統貨幣金融理論帶來的挑戰展開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歐洲中央銀行(1988)在《電子貨幣報告》中認為電子貨幣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國際清算銀行(BIS)對電子貨幣研究的一些報告在對各國電子貨幣的發展和應用情況進行介紹以及其風險和監管研究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電子貨幣對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的內容

,并認為電子貨幣會加速貨幣流通速度。

SurveyofElectronicMoney(1996),ImplicationsforCentralBanksoftheDevelopmentofElectronicMoney(BIS,1996年10月),RiskManagementforElectronicBankingandElectronicMoneyActivities(BCBS,1998年3月),BIS于2000年5月和2001年11月分別出版了題為SurveyofElectronicMoneyDevelopments的兩份報告,之后又于2004年4月出版了Sur-veyofDevelopmentsinElectronicMoneyandInternetandMo-bilePayments。此外,國外學者在對電子貨幣研究的相關文獻中也認為電子貨幣會對貨幣流通速度產生影響。Berentsen,Aleksander,Kyklos(1998),論述了電子貨幣產品的特征,并提出電子貨幣的使用將對貨幣需求、供給及貨幣流通速度產生影響;AleksanderBerentsen(2002)討論了電子貨幣對貨幣需求及其過程、貨幣流通速度、準備金需求、中央銀行貨幣控制權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JamesA.Dorn(1996)認為,由于電子貨幣的存在及其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降低了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的能力;SusanM.Sullivan(2002)認為,隨著電子貨幣的廣泛使用,將限制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控制能力、使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鑄幣稅收入減少、貨幣乘數發生變化等。

從國內來看,王魯濱(1999)在分析電子貨幣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時認為,電子貨幣替代了通貨使通貨減少,從而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尹龍(2000)在分析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可控性方面的影響時認為,根據傳統的貨幣理論,貨幣的流通速度基本穩定或有規律的變化,即是可預測的。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一個與最終目標相一致的中介目標的控制規模和程度。電子貨幣將使這一理論前提不再成立,它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隨機游走的,導致短期貨幣流通速度難以預測或預測的準確性受到嚴重影響。董昕,周海(2001)在分析電子貨幣對貨幣需求時認為,電子貨幣的替代作用使流通中的現金減少,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也使利用現金進行交易的次數減少,如果支付數字化現金脫離銀行賬目,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一對中央銀行的貨幣需求量將減少。陳雨露、邊衛紅(2002)將電子貨幣引入費雪方程式,分析了電子貨幣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認為當電子貨幣逐步取代通貨,尤其是在線電子貨幣的普及和發展的情況下。比特形態的電子貨幣以光和電作為物質載體,以接近于光速的極限在因特網上高速流通,具有很強的隨機性,這導致短期貨幣流通速度難以預測或預測的準確性受到影響,費雪交易方程式有待進一步考驗。楊路明,陳鴻燕(2002)在分析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可測性和可控性影響時認為,電子貨幣的發展正在使中介目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日益下降。在可測性方面,貨幣數量的計算與測量,正受到電子貨幣的分散發行、各種層次貨幣之間迅捷轉換、金融資產之間的替代性加大、貨幣流通速度加快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可控制方面,來自貨幣供給方面的變化,加上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定和貨幣乘數的影響,使貨幣量的可控性面臨著挑戰。蒲成毅(2002)結合中國貨幣供應的實際,探討了數字現金對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在初期(以V0為主)將隨M0趨向減少而呈下降的態勢,而在后期E,VE都將趨向增大,M1的總量卻將因其流動速度的極快以及向M0轉化的總趨勢,將導致其形態留存時間極短而總量趨向降低,則貨幣流通速度(以VE為主)將轉而呈上升趨勢,即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特征呈V字型。張紅,陳潔(2003)認為電子貨幣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率成為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非惟一因素。唐平(2005)認為,電子貨幣的廣泛使用,使不同貨幣需求動機間的邊界變得不再明顯,且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不斷加快。縱覽國內外有關文獻,雖然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探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因素,解釋各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特別是國內的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流通速度持續20多年的下降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力求找到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來解釋我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持續下降的原因。而在這些因素中,基本上沒有學者把電子貨幣作為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一個因素納入到他們的分析中,然而,電子貨幣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并且這種影響隨著電子貨幣的發展而不斷加深。在此,為了更好、更直接地揭示電子貨幣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機制,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經濟計量的方法建立起我國電子貨幣與貨幣流通速度之間的穩定關系,試圖從電子貨幣的角度來解釋我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持續下降的原因。

二、變量選擇及回歸模型的建立

(一)我國電子貨幣與貨幣流通速度變化趨勢分析

由于我國從1978~2004年各層次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的總體趨勢都是下降,為了比較電子貨幣與各層次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趨勢,本文選擇15年(1990~2004)的銀行卡年末存款余額與銀行卡交易總額的變化趨勢與同期的各層次貨幣流通速度變化趨勢進行比較分析,以揭示電子貨幣與各層次貨幣流通速度變化之間的關系。我國電子貨幣發展與貨幣流通速度的計算如表3。

從表3、圖1及圖2可看出,1990年以來我國年末電子貨幣存款余額及交易量總額穩步快速上升,說明我國這一時期電子貨幣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年末存款余額從1990年的54.6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5299.5億元,比1990增加了280倍,年均增長率在40%左右;年電子貨幣交易總額從1990年的987.43億元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264500億元,15年間增加了267.87倍,年均增長率達36%。但從總體上看,電子貨幣快速發展的同時,貨幣流通速度卻呈現出長期持續下降的趨勢,它們之間是一種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這與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在他們看來,電子貨幣的產生和發展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但從不同層次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趨勢來看,它們又各具特點。(二)樣本數據選擇選擇數據時考慮到國內外數據開采過程中月度數據和季度數據的找尋難度,本文計量模型采用的是年度指標,因而為了保證模型的準確性和科學性,變量個數選取就不能太多,同時不能出現指標間的復共線性。考慮到我國從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4年開始實施“金卡”工程以后,電子貨幣得到了廣泛使用和迅速發展,它對我國的經濟金融的影響也開始顯現,因此,本文選取1990~2004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數據。將不同層次的貨幣流通速度作為被解釋變量,以電子貨幣年末存款余額占狹義貨幣量M1的比重(E1)和電子貨幣年交易量占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E2)作為解釋變量建立線性回歸模型。選擇電子貨幣年末存款余額占狹義貨幣量M1的比重(E1)的理由在于:就當前我國電子貨幣發展的情況看,電子貨幣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它主要取代的是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M1),并通過這種替代作用來改變貨幣結構,進而影響貨幣流通速度。選擇電子貨幣年交易量占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E2)的原因是:在電子貨幣發展的初期階段,電子貨幣主要用于小額支付,它的作用也主要是取代傳統的現金支付和部分小額的轉賬支付,它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可通過電子貨幣的交易量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表現出來。模型中的數據如表4。

(四)回歸模型的建立及估計

根據以上分析,采用OLS方法以電子貨幣年末存款余額占狹義貨幣量M1的比重(E1)和電子貨幣年交易量占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E2)共同對1990~2004年間我國M0、M1和M2的貨幣流通速度V0、V1和V2進行回歸,取得線性回歸函數,得到以下回歸結果:

(五)對實證結果的分析

統計檢驗顯示,各模型都通過了D.W和F檢驗,表明模型設計合理。E1和E2對M0、M1和M2的貨幣流通速度V0、VI和V2的顯著性均通過T檢驗,說明這兩個指標對貨幣流通速度有較好的解釋作用,各模型對M0、M1和M2的貨幣流通速度V0、V1和V2的擬合優度分別達到0.876、0.797和0.796,整體解釋效果較好。

各回歸模型中電子貨幣年末存款余額占狹義貨幣量M1的比重(E1)的系數為負,說明該指標的提高會降低貨幣流通速度,它與貨幣流通速度呈負相關關系,這與大多數學者認為電子貨幣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的研究結論相反。不過,它恰好符合我國電子貨幣發展的初期階段特征,對我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下降的趨勢有較好的解釋作用。各模型中的電子貨幣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E2)的系數為正,說明該指標的提高會提高貨幣流通速度,但由于它的系數較小,對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的作用不會太明顯。從總體上看,電子貨幣降低貨幣流通速的作用要明顯強于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的作用,兩種作用的結果最終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

三、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從上述實證分析結果可知,電子貨幣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顯著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的替代有兩個明顯的效應:一是替代加速效應,一是替代轉化效應。兩個效應的存在對貨幣結構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它們發揮作用的程度決定了貨幣流通的速度。所謂電子貨幣的替代加速效應,是指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的替代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而電子貨幣的替代轉化效應,是指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替代的同時加快了不同層次貨幣形態之間相互轉化的速度。

從電子貨幣的替代加速效應來看,由于電子貨幣具有虛擬性、高流動性、無時空限制的特點,因此,一旦它取代了流通中的貨幣,它將加快貨幣流通速度。上述各模型中的電子貨幣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E2)的系數為正,可說明電子貨幣在商品交易中的廣泛使用,將使電子貨幣交易量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并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從電子貨幣的替代轉化效應來看,由于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的取代會對傳統貨幣定義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層次劃分的前提條件不復存在,這樣,流動性的高低就不再是劃分貨幣層次的依據。電子貨幣的存在可以使不同層次的貨幣實現快速、低成本的相互轉化,這就意味著持有較高層次形態的貨幣并不會降低貨幣的流動性。加之,一般來說,較高層次的貨幣形態將會給貨幣持有者帶來更高的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持有較高層次的貨幣不但不會降低貨幣的流動性,反而還會為貨幣持有者帶來更多的收益,因此,一旦電子貨幣替代傳統的貨幣,被電子貨幣替代的那部分貨幣就會轉化為較高層次的貨幣形態,而使傳統意義上的低處于層次貨幣形態的貨幣數量減少。處于高層次貨幣形態的數量增加,同時也加大了高層次貨幣的“相對穩定性”,這就會使貨幣流通速度的整體水平下降。從上述模型中的電子貨幣年末存款余額占狹義貨幣量M1的比重(E1)的系數為負可說明,在我國電子貨幣發展的初期階段,電子貨幣對M1的替代作用要明顯要強于對M2的替代作用,電子貨幣對M1的替代不但沒有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反而降低了貨幣流通速度,并且這種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電子貨幣替代轉化效應作用的結果。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模型中電子貨幣年末存款余額占狹義貨幣量M1的比重(E1)的系數為負,而電子貨幣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E2)的系數為正,前者降低了貨幣流通速度,是電子貨幣替代轉化效應作用的結果,而后者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它又是電子貨幣替代加速效應作用的結果。雖然,在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中,來自電子貨幣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也就是說在這些因素中有加快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也有降低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但并不影響模型對貨幣流通速度長期下降的解釋力,相反它更好地反映了我國電子貨幣發展初期階段的特征。因此,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的長期持續下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電子貨幣的替代加速效應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另一方面,電子貨幣的替代轉化效應降低了貨幣流通速度,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由于我國電子貨幣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電子貨幣的替代加速效應明顯小于替代轉化效應,因此,二者相互作用導致了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

四、結論

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中外學者在探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因素及其解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持續下降原因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解釋了貨幣流通速度長期持續下降的原因,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學者將電子貨幣作為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來對我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持續下降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本文認為,在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中,電子貨幣應是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通過對我國電子貨幣與貨幣流通速度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電子貨幣與貨幣流通速度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電子貨幣替代傳統貨幣時有兩個明顯的替代效應:替代加速效應和替代轉化效應。兩個替代效應的存在不僅改變了貨幣的結構,而且對貨幣流通速度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替代加速效應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替代轉化效應則降低了貨幣流通速度,從當前我國電子貨幣發展的階段看,電子貨幣的替代加速效應明顯小于替代轉化效應,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我國貨幣流通整體速度呈長期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