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研究

時間:2022-11-22 05:05:00

導語: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研究

摘要:在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嚴重的誠信缺失,已成為制約網上購物發展的瓶頸。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應對之策,以求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誠信環境。

關鍵詞:電子商務;誠信缺失;對策思考

在電子商務領域,企業、消費者、銀行等任何一方誠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順利實施。電子商務企業必須把誠信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深入到企業文化的核心。

一、關于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的問題表現

(一)商業秘密和客戶隱私得不到保護網絡具有公開性,商家和消費者的個體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時不得公開,否則將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業性網站并不注重對客戶信息的保護,甚至有時將客戶信息資料,如名稱、營業地址、通訊地址、聯系方式以及個人的姓名、郵寄地址、聯系方式和公司經營信息、公司員工資料以及個人的家庭住址、家庭電話、個人工作信息、簡歷等作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業秘密和隱私將可能受到侵犯,且難以獲得有效的法律保護。

(二)通過網絡詐騙,以銷售之名,行詐騙之實。有的網站以虛假不實的公司名稱、地址誘導和欺騙消費者,而網站本身既沒有通信管理部門核發的經營許可,也沒有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注冊,卻在網站上提供虛假的商品信息,以低價誘導消費者,待其向指定的銀行賬號上匯入款項后便沒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發現行騙網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頭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將一些香港的名稱、地址、電話號碼和網址都用上,打著免稅、批發甚至走私的幌子,使外地消費者誤以為深圳的電器商品都比內地便宜,從而達到騙取消費者錢財的目的。

(三)商品質量低劣。有的網站虛假宣傳,夸大其辭,在網上將自己的產品吹得天花亂墜,以此來誤導消費者,但實際銷售的商品質量低劣,與網上宣傳的并不一致。消費者購買此類商品后往往費時費力去投訴,而網站則不肯承擔責任。

(四)不及時送貨。有些網站承諾在顧客購買后在一定時間內送貨上門,但往往不能在承諾的時間內及時送貨,影響到顧客的消費信心。特別是食品、飲料等即時消費性的商品,這一問題就尤為突出。

(五)不履行售后服務承諾。說一套做一套,對網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擔“三包”責任。一些網站在網上銷售打印機、電腦等商品,但是當消費者購買的這些商品在出現質量問題后,網站卻讓消費者直接去找廠家。

(六)違法開展經營活動。有些網站鉆國家法律法規的空子,大打“擦邊球”,如違法提供有獎銷售服務,以巨額獎金、獎品吸引消費者瀏覽其網站,以提高網站瀏覽量,有一家網站推出的“10分鐘做主頁”大獎活動,頭等獎竟然是一套價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還有的網站置國家禁令于不顧,違法在網絡上開展非法傳銷活動。

二、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滯后。盡管國家已經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的法律規范。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于2005年4月l日才開始實施。它的實施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它是“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規范,目前實施的法律規范顯然不足以完全解決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誠信。

(二)利益驅動。透過撲朔迷離的網絡社會現象不難發現,誠信缺失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經濟根源。正是由于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和商業利潤驅使人們藐視道德和法律而在網絡這個“自由時空”中為所欲為。此外,一些網站的經營者僅僅注重短期效益,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經營網站,結果在商品質量、物流配送和服務承諾等方面很難讓人滿意。

(三)信用障礙。

近年來,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這些信用信息基本處于相對封閉狀態,人們很難利用,甚至有時不得不對信用信息本身持懷疑態度,這就為少數人、少數用戶、少數企業說謊、失信、欺騙、詐騙提供了可趁之機

(四)意識淡薄。電子商務參與者的誠信觀念、規則意識不強。對于任何企業、商家、消費者,乃至一個國家,誠信都是資源,是_種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是進入電子商務這個國際大市場的資格,是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許欺騙、造假能帶來短期利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必將失信于民、失信于社會,必將對社會的經濟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壞,市場經濟難以健康運轉。

(五)缺乏管理。對參與電子商務的消費者沒有建立詳細的信用檔案,以集中、統一、規范的形式反映消費者個人資信與交易記錄等信息,如消費者基本資料、經濟信用資料、社會信息與特別記錄等。重要的是消費者的信用信息沒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護。對參與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資格評審不把關,身份認證不到位,信用檔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虛假網站、虛假商品信息、虛假公司、虛假中介機構等的不斷出現。

三、解決信用缺失的對策研究

(一)切實推進電子商務活動的立法。我國要推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解決網上交易中的信用缺失問題,最迫切的是要盡快健全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參與電子商務各方的法律責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務商的不良行為和不法行為,使得網上交易有法可依。此前廣東、上海、北京等地為規范電子商務發展,已經出臺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規,在此基礎上應該進一步努力,加快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同時也需要對各地的地方法規進行綜合考慮,統一立法,以解決各地法規不統一易造成法律沖突的矛盾。最近,《電子簽名法》的頒布就邁出了很好的一步。制定相關法律,不僅能有力打擊網上虛假廣告等欺詐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促進我國網絡商務活動的繁榮發展。

(二)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盡快建立網上交易誠信機制。這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及金融和保險機構的共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門對從事網絡銷售的企業以往通過評選誠信網站的方式來進行監督和管理,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些企業起到了肯定和鼓勵的作用,成為強化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的有機成分,但還是不夠的。以后,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建立和完善對企業電子商務的評級制度,并在開展電子商務的機制和社會配套上給予配合。同時要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信用機制實現方式,如實行資格審核制度,拒絕那些假冒偽劣產品或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參與網絡交易;還可以建立信用追溯機制,如果供貨上曾經發生過交易糾紛,將被列入網上黑名單,不能進行網上交易;與保險公司協商,設法增加網上交易安全險種,以保證交易的安全和解決前期賠償問題。

(三)經營者要做好商業誠信和商業道德的建設。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化的商品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生命線。一個沒有良好商業誠信和商業道德的經營者最終是無法立足于市場經濟時代的。網上交易的信用缺失問題已引起了很多企業的關注,并為此作出了努力,如易趣網推出了獨特的信用評定體系,并承諾對客戶在交易過程中因信用風險而導致的交易損失給予補償,阿里巴巴網則推出“誠信通”,通過提供第三方認證、網上交易記錄、網上信用評價及反饋等,為企業建立“網上誠信活檔案”.

(四)提高消費者網上購物的保護意識。網上購物有別于傳統的購物方式,不少消費者還缺乏必要的購物經驗,因此,提高消費者網上購物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消費者要認真區分網上商城所提供的平臺的真實性,以及其服務質量的好壞。應盡量選擇熟悉的購物網頁,并要求提供貨到付款的服務來降低風險。在購物之前,要了解網上商城是否在當地工商部門備案,這樣一旦出了問題,有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對與網民之間的交易,在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法規來約束的情況下,更要提高警惕,提防網上“陷阱”.

(五)加快建立電子商務便利的物流體系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熟的覆蓋全國的網絡商務物流體系和支付體系。由于電子商務經營者大多采用的是自營方式,即自己建立倉庫、自己直接賣東西,無法保證物流的及時與暢通,造成網絡商務不能保證貨源供給。同時,由于產品過于廣泛,也使銷售成本增加。建立系統化、專業化、全國性的貨物配送中心,形成一套高效、完備的網上配送管理系統,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