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在低碳經濟的運用
時間:2022-09-11 09:55:37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在低碳經濟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弊端,既無法實現持續高產,又存在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低碳經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選擇符合低碳經濟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對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待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低碳經濟;解決對策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靠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而且化肥和農藥的生產制造需要消耗化石能源。眾所周知,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如果一旦使用完畢,對子孫后代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為擺脫這一困窘,低碳經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低碳經濟的概念是指實行能耗低、污染低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以科技創造為支撐,極大的提高了經濟發展效率。[1]在低碳經濟時代的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得以重新容光煥發。農業經濟的低碳觀念主要是指采用生態農業技術,擺脫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被稱為脫石油農業經濟,后現代農業經濟。環境污染和資源的嚴重枯竭是世界各國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如果人們對此問題不加重視,扔按照以前的方式肆無忌憚的開采和掠奪,無疑將會雪上加霜,人類的發展道路也許會窮途末路。在此背景下,人類只有走低碳經濟的方式,進而創造低碳文明,才能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社會才有美好的明天。
1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1.1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低,且不注意節約
眾所周知,我國的耕地資源、淡水資源和草原占有量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總量多。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就低很多了。伴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及工業規模的擴大,造成我國的耕地資源逐年減少。并且,由于過度放牧和無節制的森林砍伐,導致我國的水土流失嚴重。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我國的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僅為40%。[2]傳統的灌溉方式造成水的利用率低下,所有這些粗獷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更無從談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2農業生產方式落后且科技含量低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更加的落后。一些地區的農業種植還延續傳統的農業模式,農業機械使用力度低。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在農業增長的效果中貢獻值最低。此外,雖然我國每年的農業成果眾多,但都是華而不實,根本不能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1.3國家相關政策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但是,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相關的農業政策更加完善,而不是蜻蜓點水。[3]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剛開始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卻無法形成規模化的效應。此外,與工業相比,政府在農業方面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
2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策
2.1選擇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路徑
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擺脫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多使用有機肥,少使用農藥和化肥,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4]要大力推行秸稈還田制度,提高突然中有機質的含量,恢復土壤的生產力。此外,就耕作方式來講,要主要采用中耕和深耕作物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才能使根系得到充足的營養。
2.2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注意引進使用新技術
鄧小平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誠然,科技推動社會和時代的變革。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匯總,要注意引進和吸收先進的農業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經濟效率。引進和吸收先進的農業技術,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對農民進行專業培訓,培養農民的科學種植意識,提升農民的素質。農民是農業經濟的主導者,只有農民的科技意識提升,才能引導農民選擇科學種田。第二,政府要對農民引進和吸收先進農業技術進行補貼。現階段國家對農民農機購買補貼和糧作物種植補貼就是很好的現象。第三,借助網絡現代化,傳播農業信息,如可利用手機APP將各種最新的農業信息推送給農民,這也在無形中對農民進行了培訓。此外,要引導農民緊跟市場的需求種植農作物,才能避免農民白忙活一場的悲劇發生。好的農業結構,市場供需平衡,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
2.3選擇循環農業經濟模式
循環農業,顧名思義,就是使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物循環利用,達到零污染零排放的目的。[5]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率低,循環農業成為必然的選擇。在發展循環農業的時候,要注意農業用地、農業灌溉和農業循環的可持續性。只有各種農業資源的有機協調,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循環農業遵循“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機制。在循環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著眼于農業產出和農業環境兩個方面,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切不可顧此失彼。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在循環農業的進程中大力引進新的技術,提高農業的產出,對環境更加的友好。目前,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循環農業的發展。我們要緊跟政策的步伐,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實現低碳時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造福子孫后代。[6]
3結束語
在低碳經濟大時代的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已無法適應低碳經濟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走一條環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的循環農業經濟之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簡介:謝儀,1995年生,女,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
作者:謝儀 單位:武漢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張世軍.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J].中外企業家,2015,(16):255.
[2]阮冬.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5,35(06):227.
[3]卓驍峰,孫海清.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11):268-270.
[4]劉軍.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6,(03):17+20.
[5]秦永平.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J].山西農經,2015,(03):39,42.
[6]翟秀麗.基于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6,36(24):158.
- 上一篇:低碳經濟工業園區發展思路分析
- 下一篇:低碳經濟智能用電技術分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