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芒德爾的經濟學成就
時間:2022-06-12 09:37:00
導語:羅伯特·芒德爾的經濟學成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9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1999年諾貝爾經濟科學獎授予美國紐約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芒德爾,因他對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分析,也因他對最佳貨幣區域的分析。
經濟政策、匯率與資本流動性
芒德爾為一項理論奠定了基礎,這項理論支配著對開放經濟中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實際政策考慮。他的有關貨幣動態和最佳貨幣區域的著作使幾代研究者獲得啟示。雖然時間已過去數十年,但芒德爾的貢獻仍是杰出的,并構成國際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核心。
芒德爾的研究具有如此深遠和持久的影響是因為,他的研究把正規的——但仍可理解的——分析、直覺解釋和結果與直接的政策應用結合在一起。首先,芒德爾根據對國際貨幣協定和資本市場的預測,以非凡的、幾乎是先知的準確性選擇問題。芒德爾的貢獻是基礎研究重要性的極好提示。在某個特定時刻,學術成就或許顯得有點深奧難解;然而,不久之后,它們就會具有很大的實際重要性。
貨幣和財政政策如何影響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這種影響是取決于一個國家固定其貨幣的價值,還是取決于一個國家允許其貨幣的價值自由浮動?一個國家甚至是否應該擁有其自己的貨幣?通過提出和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芒德爾改造了用于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他的最重要貢獻是在60年代作出的。在那個10年的后半期,芒德爾是芝加哥大學創造性研究環境中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他的許多這個時期的學生依賴他的基本著作,成了同一領域成就卓著的研究人員。
芒德爾的科學貢獻是獨創性的。他的貢獻迅速改變了國際宏觀經濟學研究,并使人們越來越注意對面向實際的有關穩定化政策和匯率體系的討論。1961至1963年,芒德爾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工作,這段經歷顯然激勵了他對所研究的問題的選擇,也使他的研究在經濟決策者中間具有額外優勢。
穩定化政策的影響
在60年代初發表的若干論文中——這些論文被收在他的《國際經濟學》(1968)一書中——芒德爾發展了他對開放經濟中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即所謂的穩定化政策的分析。
芒德爾—弗萊明模式
芒德爾的一篇開拓性文章(1963)論述了開放經濟中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短期影響。分析是簡單的,但結論是豐富、有力和明確的。芒德爾把對外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封閉經濟的所謂IS—LM模式,這個模式最初是由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之一希克斯(J.Hicks)爵士提出的。這使芒德爾能證明,穩定化政策的影響取決于國際資本流動的程度。他尤其證明了匯率制度的深遠重要性: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變得強有力,財政政策變得軟弱,而在固定匯率下情況恰恰相反。
在令人感興趣的資本流動很高的特殊情況下,國外和國內利率是一致的(假定匯率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是不變的)。在“固定匯率”支配下,中央銀行必須干預貨幣市場,以便滿足公眾對根據這種匯率的外幣的需要。結果,中央銀行失去對貨幣供應的控制,貨幣供應接著被動地適應對貨幣的需要(國內流動性)。通過所謂的開放市場行動實行獨立的國家貨幣政策的嘗試是徒勞的,因為無論是利率還是匯率都不可能受到影響。然而,增加政府開支或者其他財政政策措施能夠提高國民收入和國內活動的水平,從而避免妨礙利率的不斷上升或者匯率的變得更堅挺。
由于中央銀行避免貨幣干預,“浮動匯率”是由市場決定的。財政政策現在變得軟弱無力。在貨幣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政府開支的增加造成對貨幣的更大需求,也造成利率變得更高的趨勢。資本流入使匯率升高,從而使下降的凈出口消除政府增加開支的全部擴張影響。然而,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成了影響經濟活動的強大工具。貨幣供應的擴大往往促使利率下降,造成資本流出和匯率下跌,匯率下跌又通過增加凈出口使經濟獲得發展。
浮動匯率和高資本流動精確地描述了許多國家目前的貨幣制度。但是,在60年代初,對浮動匯率和高資本流動的分析必定顯得像是一件學術奇事。幾乎所有國家都通過所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范圍內的固定匯率聯系在一起。尤其是通過廣泛的資本和匯率控制,國際資本流動被完全剝奪了。然而,在50年代,芒德爾的祖國加拿大已允許其貨幣與美元的比值保持浮動,并已開始放松限制。由于國際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他的富有遠見的分析在下一個10年里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弗萊明(M.Fleming)(他于1976年去世)在許多年里領導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在芒德爾為這個研究部工作期間,他已經是這個部門的成員。大約與芒德爾同時,弗萊明提出了類似的對開放經濟中穩定化政策的研究成果。結果,今天的教科書往往提到“芒德爾—弗萊明模式”。然而,就深度、廣度和分析力量來說,芒德爾的貢獻占主導地位。
最初的芒德爾—弗萊明模式無疑有其局限性。例如,在當時所有的宏觀經濟分析中,這個模式對金融市場預期的假設是非常簡單化的,并假設價格在短期內是不變的。這些缺點被后來的研究人員糾正了,他們證明,在不會明顯改變分析結果的情況下,這種宏觀經濟分析既能反映逐漸的價格調整,也能反映合理的期待。
貨幣動態
與這個時期他的同事相反,芒德爾的研究并沒有止步于短期分析。貨幣動態是他的若干重要文章的一個主要論題。他強調根據商品和資產市場進行調整的速度方面的差異(所謂的“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后來,他自己的學生和其他人把注意力集中于這種差異。他們證明,匯率為何可能緊隨某些動蕩暫時變得“過火”。
一個重要問題涉及國際收支方面的赤字和盈余。在戰后時期,對這種不平衡的研究依據的是“靜態”模式,并強調外貿方面的“實際”經濟因素和“流量”。在休姆斯(D.Humes)的注重“貨幣”因素和“存量”變量的經典的國際價格調整機制的啟發下,芒德爾系統地闡述了用以描述長時間不平衡為何可能出現和消失的“動態”模式。他證明,由于私營部門的貨幣持有量(及其財富)作為對盈余或赤字的反應而發生變化,經濟將隨著時間的推延而逐漸調整。例如,在固定匯率下,一旦資本流動是呆滯的,擴張的貨幣政策將降低利率并增加國內需求。隨后的國際收支赤字將造成貨幣外流,貨幣外流反過來減少需求,直到國際收支恢復平衡。被許多研究人員采用的這種研究方法成了眾所周知的“國際收支的貨幣研究法”。在很長時間里,這種研究法被視為分析開放經濟中的穩定化政策的一種長期基準。來自這種分析的洞察力往往被應用于實際的經濟決策——尤其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們應用于實際的經濟決策。
在芒德爾作出另一項貢獻之前,有關穩定化政策的理論不僅僅是靜態的,這一理論還假設,一個國家的所有經濟政策是協調的,并集中于唯一的一只手。相反,芒德爾利用一種簡單的動態模式檢驗,為了使經濟隨著時間的推延更接近國際收支平衡和國內收支平衡這兩個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兩種工具的每一種為何應該面向這兩個目標中的無論哪一個。這意味著兩個不同的當局——政府和中央銀行——應該對其自己的穩定化政策工具負責。芒德爾的結論是明確的:為防止經濟變得不穩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結合必須與這兩種工具的有關效能相一致。在他的模式中,貨幣政策與國際收支平衡有關,而財政政策與國內收支平衡有關。芒德爾的主要憂慮不是分權化本身。但是,通過解釋分權化的條件,他先于別人提出了一種很久以后被普遍接受的觀點,即中央銀行應該承擔對價格穩定的獨立責任。
芒德爾有關動態的貢獻已證明是國際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分水嶺。他的貢獻在于采用了一種基于明確區分存量變量與流量變量的富有意義的動態方式,也在于介紹了對存量變量與流量變量在經濟根據穩定的長期形勢進行調整期間的相互影響的分析。芒德爾的著作還提倡凱恩斯的短期分析與經典的長期分析必須言歸于好。后來的研究人員延伸了芒德爾的發現。芒德爾的模式被延伸至把家庭和公司的有預見的決定、額外的金融資產類型、以及價格和往來帳戶的更豐富的動態調整結合在一起。盡管有這些修正,芒德爾的大部分成果是站得住腳的。
由芒德爾進行的短期分析和長期分析得出了有關貨幣政策條件的相同的基本結論。由于(1)“自由的資本流動”,貨幣政策可以或者面向(2)某個“對外目標”,諸如匯率,或者面向(3)某個“對內(國內)目標”,諸如價格水平,但不能同時面向這兩個目標。這種“不能并存的三位一體”對學術界經濟學家來說已變得不言而喻;如今這種見識也被實際辯論的大多數參與者分享了。
最佳貨幣區域
正如已經指出的,固定匯率在60年代初占主導地位。事實上很少有研究人員討論浮動匯率的優劣。但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因此,芒德爾在其《最佳貨幣區域》(1961)一文中提出的問題看來是激進的:什么時候一些地區放棄其貨幣主權并贊同一種共同貨幣是有利的?
芒德爾的文章簡短地提到一種共同貨幣的好處,諸如降低貿易成本并和減少有關價格的不確定性。一種共同貨幣的不利之處得到更詳盡的闡述。主要缺點在于,一旦需求變化或者其他“不對稱震蕩”需要降低某個特定地區的實際工資,就很難維持就業。他所描述的最佳貨幣區域是一組地區,這些地區之間的遷移傾向高得足以在這些地區之一面臨不對稱震蕩時能確保充分就業。其他研究人員延伸了這個理論,并確定了額外標準,諸如資本流動、地區特殊化、以及一個共同的稅收和匯兌體系。芒德爾最初闡述這個問題的方式仍繼續影響幾代經濟學家。
芒德爾數十年前的考慮如今看來是十分有意義的。由于世界經濟中的資本流動性越來越高,具有暫時固定的、但可調整的匯率的制度已變得更脆弱;這種制度也已受到懷疑。許多觀察家把貨幣同盟或浮動匯率——這兩件事芒德爾的文章都探討了——看作最適當的選擇對象。無需說明,芒德爾的分析也吸引了與共同的歐洲貨幣有關的注意力。考察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經濟長處和缺點的研究人員,已接受最佳貨幣區域是一個明顯的出發點的觀點。事實上,在這種背景下,關鍵問題之一是對不對稱震蕩作出反應的勞動力流動。
其他貢獻
芒德爾對宏觀經濟理論作出了其他貢獻。例如,他已證明,更高的通貨膨脹可能誘使投資者降低其現金余額,以利于增加實際資本積累。結果,甚至預期的通貨膨脹仍可能具有實際經濟效應——這種效應將以“芒德爾—托賓效應”著稱。芒德爾也對國際貿易理論作出了持久貢獻。他闡明了勞動力和資本的國際流動為何往往使各國之間的價格變得相等,即使對外貿易受到貿易壁壘的限制。這可被視為著名的赫克歇克—俄林—塞繆爾森研究成果的鏡像。這種研究成果認為,商品的自由貿易往往帶來國家之間勞動力和資本報償的平等化,即使國際資本流動和移民是有限的。芒德爾的這些成果提供了一種明確預測:貿易壁壘刺激勞動力和資本的國際流動,而移民和資本流動的壁壘刺激商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