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路在何方---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今后走向的探討

時間:2022-03-20 10:46:00

導語:敢問路在何方---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今后走向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敢問路在何方---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今后走向的探討

當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既面臨機遇,更面臨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每個“農經人”都應該深入思考的。我認為,應該正視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現實,結合農經工作的歷史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社會經濟改革的基本走向,來考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定位問題。限于水平,本文是野人獻曝,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人對這問題的關心與思考,使我們無愧于農經工作的前輩,也無愧于農經工作的未來。

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是隨著互助合作運動的展開而孕育形成的。伴隨著農村微觀經營制度由互助合作到再到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對象也由最初的互助合作、初級社、高級社到,再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其工作的內容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由幫助和指導合作社加強財務會計制度管理,到“四大管理加分配”,再到目前的“三大管理、三項指導”。縱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變革,我們可以看出,農經工作的改革與創新無不是伴隨著國家生產關系的調整,伴隨著農村的改革而展開。

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也出現了國家、集體、農民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暴露出這一制度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正是針對這些矛盾,一方面抓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減輕農民負擔和集體資產財務管理這三大管理,解決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另一方面抓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工作,解決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形成了目前農經工作的格局。只要這些矛盾存在,就有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的生存空間,一旦這些矛盾得到解決,農經工作現有職能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從國家大局出發、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農經部門也要加快這些矛盾的解決,不能成為改革的障礙。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居安思危,眼光放得長遠些,著眼于這些矛盾解決后的農經工作的發展方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從當前情況看,農村的第一個矛盾即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矛盾雖未能完全得到解決,但改革的方向是朝著逐步規范化而展開的,無論是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不變和物權化、農村稅費改革,還是集體資產的轉制,都是如此。而農村的第二個矛盾即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現在才開始著手解決。隨著加入WTO,這一矛盾會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因此,從中期看,我們應該在解決第二個矛盾這方面多做些工作。

為什么這些矛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在我看來主要是國家的指導思想問題。近年來,國家強調農村穩定多了一些,強調農村的改革與發展少了一些。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近年來農村改革基本上是停滯的,甚至還有些反復。如果說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實現是以糧食問題為動力的,是“餓”逼出來的,是第一次改革的動力,那么當前也存在一個新的改革動力,就是農民收入增長遲緩,是“窮”。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村這個大市場就啟動不起來,就會拖累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在現在整個世界經濟不景氣,我們只能更多地著眼于內需的情況下。江總書記在聽取各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關于農業發展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時說,我們抓發展,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都要抓好,而農村的發展是重中之重,更要下大力氣去抓。因此,農民增收困難有可能將成為農村改革的第二個動力。

一旦國家下決心解決農村的矛盾,農村的改革進程加快,我們不能不考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未來。隨著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不斷調整,我們已經失去了工作對象。互助組、早已不復存在,集體經濟組織不說也罷,而且我們現在的工作已經不限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但無論農村改革如何進行,家庭承包經營決定的農民生產方式是小生產,要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可避免。盡管當前國家對農民合作組織有顧慮,試圖以農業產業化來替代農民合作組織,來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但在我看來,農民的合作不可避免。因此,建議在今后工作中加強這方面的調查與研究,這應該是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長期目標。想當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也經歷了從“不許”、“不要”到“可以、可以、也可以”再到完全肯定的過程,改革都是“逼”出來的。我們有理由對農村改革保持樂觀,也有理由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保持樂觀。這種樂觀不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對改革的走向分析的基礎上的。只要中國真的想富國強民,就要改革,只要改革,我們就有樂觀的理由。當然,農經工作的轉型將是艱巨的,復雜的,但只要我們付出了心血與努力,即使失敗,我們也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