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11 04:46:00
導語: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衍生、裂變、創新與效仿
產業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關鍵性企業,通過該關鍵性企業的衍生、裂變、創新與被模仿而逐步形成產業集群。
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亦不例外,絕大多數產業集群的回顧中都能找到這樣的一個關鍵性企業。例如,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關鍵性企業就是由中科院陳春生等一批科研人員于1980年10月創辦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隨后,中科院其他相關所的科研人員紛紛效仿,三年中先后創辦了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一批相關企業。蒼南縣金鄉鎮標牌產業集群的關鍵性企業是金星大隊文具廠,1980年該廠是一個40余人的村辦企業,由于沒有贏利,廠部決定采用分散生產集中管理的方法,全鎮農民競相效仿,一年內出現了2500多個家庭工業戶,迅速形成了一個以鋁塑標牌、工藝品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樂清柳市鎮的低壓電器產業集群的關鍵性企業是"樂清求精開關廠",該廠是由南存輝與胡成中合資5萬元于1984年7月創辦的一個典型家庭小作坊,當時只有5名職工,年銷售收入不到?1萬元。通過效仿、衍生,到20世紀80年代末,柳市鎮已有生產低壓電器的企業2300多家,家庭作坊9000多家。
在我國現有的產業集群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內部專業化程度很高,迂回生產方式明顯,因地緣、血緣、親緣和朋友關系而形成的社會資本較豐厚,一些產業集群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發展頗為成熟,表現出較強的集群效應。如在蒼南縣不足45平方公里的金鄉鎮標牌產業集群中,小小徽章生產的設計、熔鋁、寫字、刻膜、曬版、打錘、鉆孔、鍍黃、點漆、制針、打號碼、裝配以及包裝等十幾道工序,全都有獨立的企業(加工專業戶)來完成,而且每道工序產生的半成品都通過市場來交易,共由800多家企業參與的各道工序集合起來才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產"流水線"。
而在年產30億雙襪子的諸暨大唐襪業集群中,在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襪子生產企業2453家,同時還有550家原料生產企業、400余家原料經銷商、312家縫頭卷邊廠、5家印染廠、112家定型廠、305家包裝廠、208家機械配件供應商、635家襪子營銷商和103家聯托運服務企業,并且建有占地400畝、共有商鋪1600多間的大唐輕紡襪業城。分工出效率,就近建立交易市場從而促進分工,形成"鎮口為市場、鎮內是一大群中小生產企業"的"前店后廠"新格局,成為我國產業集群獲得集群效應的有效途徑。
非公有制企業:
擔綱產業集群生力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發現,我國產業集群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企業組成的,而且主要是中小企業。
在廣東珠三角產業集群區和浙江省產業集群區內,由于這些產業集群形成之初的企業投資基本上來源于外資與本地私人資金,決定了這些集群內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業構成的。如截止2001年底,東莞市擁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6523家,其中"三來一補"企業1210家,三資企業1622家,民營企業4660家;2001年遼寧省海城市紡織、服裝企業總數達7463家,全部為民營企業。
作為浙江產業集群的發源地,溫州市原本就沒幾家國有企業,產業集群內的國有企業更是不到千分之一。在其它地方的產業集群中,情況基本如此。如在江蘇金壇市紡織集群中,2001年底共有企業367家,其中,集體企業5家,外商投資企業46家,民營個私企業316家。
在中關村產業集群中,由于最初的一些企業是由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校出資的,導致了中關村產業集群中的國有企業比重較大。我國產業集群中除少量為較大型企業外,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甚至一定數量的為個體私營企業。如江蘇省常州市湖塘鎮紡織產業集群中共有企業2806家,其中95%以上為個體私營企業。
政府:
十大作用推波助瀾
我國產業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業在市場力量驅動下自發形成的,但一旦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后,地方政府往往都會積極參與、熱情扶持,對本地產業集群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促進企業發展。如中關村的第一輪創業高潮就源于國務院于1988年5月頒布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即特殊政策"18條"),其它一些地方政府也通過土地、稅收、政府服務、收費、保護企業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為本地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二是美化本地環境,增強引資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業園區,使產業集群地理更為集中。四是建立交易市場,擴大市場規模。如東莞虎門鎮政府早在1986年觀察到,接連有幾位外商在虎門投資辦起了服裝來料加工廠,為此鎮政府決定建立一流的服裝市場來服務企業、拓展市場空間。1993年,鎮政府投資加上群眾集資7000萬元建成占地1.3萬平方米,1200多個鋪位的富民商業大廈。如今富民大廈的服裝批發以交易量大、經營服務好而享譽國內外,被稱為"中國鄉鎮第一號時裝批發商",有力地推動了虎門紡織產業集群的發展。五是舉辦產品博覽會與商貿會,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實施區域整體營銷,創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導與支持企業技改,促進產業集群的產品、技術升級。如蕭山區對紡織集群內一定規模的技改項目給予貼息,對項目所需用地、用電、資金等給予優惠和優先。七是協調產學研結合,為產業集群創造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能力。八是加強中介服務。如山東昌邑市成立了紡織、印花、染整等行業協會和信息、技術服務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為印染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九是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如山東昌邑市制定了引進人才的有關政策,建立了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每年都分期分批組織企業管理人員到大專院校培訓,還籌建了兩處專業學校培訓職工。十是建立產業集群發展的長期愿景。
農村與小城鎮:
產業集群興起的沃土
除北京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等少量產業集群外,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集群都是在農村與小城鎮興起的。最明顯的就是,分布在浙江、廣東、江蘇等省的全國29個特色紡織集群中絕大多數都是以鎮為單位,而名揚海內外的蒼南標牌集群則是坐落在蒼南縣的金鄉鎮,作為"東方電器之都"的是溫州市的柳市鎮。這種格局主要是由我國產業集群形成的條件決定的。因"三來一補"而形成的廣東珠三角產業集群,當初外資進入時正是看重村鎮的土地便宜而選擇一些村鎮建立合資企業;溫州產業集群的發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農民,且很多都是通過農村家庭工業而逐步形成的。
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集群都是由農村利用土地與外資的合資或農民的本地創業而形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推動了這些農村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正是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改革開放前只有幾個中等以上規模城市的珠江三角洲,如今已基本上連成一片,成為我國最大的城市群。浙江省通過產業集群,拉動地方經濟、推動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效果更為顯著。
我國眾多的產業集群充滿著活力,不僅本地居民就業充分,而且還吸引著大量的外來勞動力,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強勁增長。如東莞市虎門鎮常居人口僅11萬人,而外來人口卻高達60萬;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4.33億元(其中服裝工業總產值為80億);國內生產總值40億元;財稅收入22.2億元,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鄉鎮首位;出口創匯9.9億美元;各項存款余額135億元。正因產業集群的興起,昔日的小集鎮如今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現代化海濱新城。
誰在牽絆產業集群發展的腳步?
認識不清重視不夠
產業集群遭遇觀念迷霧
我國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它對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的地方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產業的地理集中現象在我國長期以來未能被清晰地認識。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浙江省地方經濟的迅速增長,人們在探索其增長原因時才注意到了這一獨特的經濟發展方式,不過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產業集群,而是名其曰"塊狀經濟"。所謂"塊狀經濟",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產業及其組織形式,即由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集聚形成的專業化產業區。按照有關課題組調查的統計劃分,10家以上企業生產同類或相關產品、年產值上億元的區塊稱為塊狀經濟。
"塊狀經濟"這一概念很形象地描述出了浙江"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地方經濟特色,但它所反映的只是這種現象所產生的一種結果,而沒有概括出這一現象的本質。相比之下,"產業集群"這一概念的內涵則豐富很多,它有"某產業的企業在地域上聚集成群"的含義,它既體現了這一現象的動態過程與結果,也揭示了這一現象的本質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效結合。只是近幾年,學術界對此現象開始研究時,通過國際比較,才發現這就是國際上盛行多年的產業集群。
由于我國產業集群受到關注的時間較晚,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者對產業集群的諸多特性尚未清晰地認識,對產業集群如何培育與發展仍然僅限于實踐者的探索之中,理論嚴重地滯后于實踐,而有關政府也未能予以應有的重視。
規模小、檔次低
集群效應仍處初級階段
我國的產業集群絕大多數是由農村發展而成的,且主要集中在與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關的產業,如紡織、服裝、鞋業、標牌、玩具、家具、燃氣灶具、不銹鋼器具等。這些產業對企業的規模、技術、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都不高,產業的進入壁壘低,因此,一些農民通過模仿與學習,以2-3人組成的家庭工廠就開始了產品的生產,形成了"一村一品"與"一鎮一業"的大量產業集群。
這些產業集群中微型企業使用的是低技術,但獲得了低成本的優勢,如市場上出售的每雙幾元錢的襪子,在大唐襪業集群中僅需六毛錢的成本。然而,這些集群由于缺少必要的規模,技術整體難以升級,只能生產這些低檔產品,難以形成一定的品牌,如紡織業的38個產業集群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產品并不多。
產業集群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因其獨特的生產組織方式而獲得集群效應。在產業集群效應中,因聚集而產生的經濟外部性,只是一種伴生的、被動的、靜態的效應,它的強度有限;產業集群的最大效應是行動主體的共同行動,它是一種主動的、動態的、持續的效應。在發達的國家中,一個經過10年發展的產業集群趨于成熟,而成熟的產業集群是以獲得較強的共同行動效應為特征的。縱觀我國的產業集群,雖然經過了20年左右時間的發展,但目前能獲得以共同行動為主要集群效應的產業集群寥若晨星,基本上還只能獲得經濟外部性所產生的集群效應。
未盡其能
政府與中介機構作用有待充分發揮
產業集群之所以有集群效應,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政府與中介機構的積極參與。在產業集群中,政府的作用不僅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而是促進市場更為有效,以便集群內的專業化程度更高。由于我國的一些政府部門對產業集群認識不清、重視不夠,意識不到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所應發揮的作用,尤其是不知道如何發揮作用,致使一些重要的作用沒有發揮。
如誠信是產業集群得以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誠信而產生的社會資本是產業集群中的重要資源之一,它是企業之間交易與合作的基礎,沒有誠信的產業集群中假冒偽劣產品遍地、欺詐行為盛行,這樣的產業集群只能是短命的。溫州的產業集群曾有過這方面的沉痛教訓。建立誠信的產業集群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浙江省有關政府部門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近兩年來,"打造誠信浙江"成為當地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
行業協會是產業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眾多規模較小的企業是通過協會而能聯成一個整體。我國很多產業集群中沒有協會,或是存在一些官方派出機構的協會,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如歐盟指控歐洲市場上來自溫州的防風打火機是傾銷行為,并要求銷往歐洲市場的溫州防風打火機加設安全鎖裝置。此指控與要求會導致溫州防風打火機產業集群遭受滅頂之災,但該產業集群卻沒有協會來處理此事,而是幾家企業被迫赴歐去應對。
潛能猶在
產業集群戰略功能亟待推廣
產業集群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方式,意味著它不需要消極地等待著自發形成,而是可以有意識、有目標的"自上而下"地培育出來。產業集群不僅可用來提升產業競爭優勢、拉動地方經濟的增長、推動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而且能夠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區域創新系統的戰略方式,并且還可以作為"大企業病"的有效解決方案。
我國的產業集群基本上都是自發形成的,它僅僅拉動了局部地方的經濟增長、推動了局部地區的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而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戰略方式,也只有紡織協會于年初剛提出。
作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和推動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產業集群在我國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除浙江與廣東外,全國各地都有零星的產業集群,說明我國絕大多數地方都可以發展產業集群,然而眾多的地方政府卻無力利用產業集群來發展地方經濟,即使在廣東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一戰略方式,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作為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產業集群最適合的是那些產業鏈長、中間產品交易量大、迂回生產方式明顯的產業,眾多的產業如汽車業、裝備業等都具有此特性,然而除紡織業尚無其他產業主動提出,這種現狀表明產業集群在我國還遠未被有效地利用。
產業集群:粵、浙、京同期開花不同果
?從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歷史來看,我國產業集群是于改革開放初在廣東、浙江與北京同期出現的,且三種形成方式與結果各不相同。其中,廣東珠三角的產業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資驅動下的外向型加工業集群,浙江溫州一帶是依靠當地企業家精神和工商業傳統發展起來的特色品產業集群,而北京中關村則是依托密集的國家高科技資源形成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廣東省的對外開放,廣東一些市縣如深圳、珠海、中山、順德、南海、東莞等利用優惠政策吸引本地在海外、港、澳的眾多親朋回鄉開展"三來一補"業務,在此基礎之上,逐漸形成了一些專業品鎮。目前,在廣東珠江三角洲的404個建制鎮中,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鎮占了四分之一。如中山古鎮(燈飾)、東莞虎門(服裝生產和貿易)、南海西樵(紡織印染)、佛山石灣(陶瓷)、云浮云城(石材),順德倫教、龍江、樂從三鎮(家具)等。
與此同時,在浙江號稱"百工之鄉"的溫州,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后,一些農民在人多地少的壓力下轉辦家庭工業,利用制度創新、市場創新與技術突破獲得成功,引發同鎮農民的效仿,從而逐步形成了一些專業品鎮。如溫州蒼南縣金鄉鎮的標牌集群、號稱"東方紐扣之都"的永嘉縣橋頭鎮的紐扣集群、蒼南縣宜山鎮的再生晴綸集群、瑞安市場橋鎮的羊毛衫集群、樂清市柳市鎮的低壓電器集群等都是在此時期形成并在國內聞名遐邇的產業集群。
溫州產業集群的成功發展,浙江省其它地方紛紛效仿,在浙江迅速崛起了一大批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品鎮。如諸暨市山下湖鎮的珍珠集群、諸暨大塘鎮的襪業集群、湖州市織里鎮的童裝集群、杭州的女裝集群等。據統計,浙江省目前擁有年產值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區519個,年產值達6000億元,平均每個縣有3個產業集群,這些集群在全國行業中不是最大就是最強。
同是上世紀80年代初,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激勵,大批科研和大學教師紛紛走出原單位,在一些高校與科研單位集中地區周圍創辦企業,形成了一些高技術產業集群。其中,發展得較好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中關村IT產業集群。1980年10月中關村第一家高技術企業誕生,到1987年底中關村1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產生了148家高技術企業,其中97家為電子信息技術企業,占中關村企業總數的65.6%。
其后,隨著國家有關創辦高新技術產業區政策的出臺,被確定為"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中關村面積擴大到100平方公里,而企業數則由1987年底的148家激增到1991年底的1300多家,并脫穎而出了包括聯想、方正、紫光、同方、四通等一批在國內市場居領頭地位的大型IT企業。
在我國的產業集群中,最終產品是工業用品者只有柳市低壓電器、大瀝鋁型材、臺州汽配件與常山軸承等少數產業集群;而絕大多數產業集中的最終產品是居民消費品,其中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紡織業集群數量最多、分布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