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條件勞動就業對策論文

時間:2022-08-29 03:14:00

導語:市場經濟條件勞動就業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條件勞動就業對策論文

摘要:勞動就業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中國的改革能不能最終取得成功,社會能不能保持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勞動就業問題。因此,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就業問題,探討增加就業的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勞動就業問題對策

一、我國現行的勞動就業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傳統勞動就業制度進行了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績。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勞動就業制度已基本形成。

多渠道多元化的就業格局基本形成。在國家統籌規劃的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突破了政府統包統配單渠道安置就業的勞動就業制度,開辟了國有、集體、個體、私營等多條就業渠道。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機制基本形成。企業、事業單位有了用工權,突破了過去企業、事業單位人員由國家承包下來,只進不出,單位無辭退職工的權利的局面。勞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突破了改革前“一紙定終身”的只能在一個單位就業的體制。雙向選擇模式的建立,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有利于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勞動合同制得到恢復。過去我國的用工制度以固定工為重要形式,現在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度。雇用者與被雇用者、雙方訂立勞動契約,雙方權利義務明確,受到法律的保護。勞動合同制的推行有利于勞動者的合理流動,優化勞動組合,也給勞動者壓力和動力,促進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

政府宏觀調控的市場競爭就業機制基本形成。有關資料表明,1993年政府計劃安排的就業人數只占總數的15%,而市場調節就業的已達85%,說明我國市場競爭就業已成為就業的主要方式。政府主要運用政策、法律和經濟的方法,對勞動力的市場供給與需求進行結構性或總量調節.不再用行政手段過多干預單位用工。我國的勞動市場體系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各種職業介紹機構、失業保險機構、就業指導培訓中心得到大力發民,為企業與勞動者相互選擇的市場機制建立創造了條件。

二、目前影響勞動就業的因素

1、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勞動就業有雙重影響。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運用,必然帶來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人同樣的資本,能夠吸收的勞動力就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使社會生產向深度、廣度進軍,擴大勞動者作用于勞動對象的范圍、領域,出現一些新的工業企業、新的服務業領域,這將吸收一部分勞動者就業,拓寬勞動就業渠道。

2、人口因素。任何國家、人口的多少,特別是勞動年齡人口的多少是影響勞動就業的一個因素。人口眾多在我國造成很大的就業壓力。人口的數量大、會制約我國再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影響勞動就業。人口多還會影響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影響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從而限制了勞動就業的選擇,不利于勞動者尋找就業門路。

3、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商品經濟講求經濟效益,因而在用人的選擇上十分慎重。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伴侶。面對競爭的壓力,企業自然會高度重視職工的素質,對那些低素質的勞動者,難進人企業,就業的人員也會感到壓力由于市場行情的變化,企業會經常調整生產的規模和產品的結構,從而經常調整就業人員的進出。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會拓寬就業門路,增加就業崗位。另外商品經濟的發展將為縮短工作日、增加自由支配的時間創造條件,一方面可以增加就業,另一方面可以為勞動者提高素質創造條件。

4、產業結構與所有制結構的狀況。不同的產業結構、所有制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一樣,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多種所有制的發展有利于吸納不同層次的勞動者。

5、勞動者素質和勞動者的就業觀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就業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選擇過程中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的就業觀念是一個重要因素。勞動者素質高,就業觀念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就容易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

6、政府的重視程度。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不管是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還是經濟蕭條時期,各個國家都把提高就業率、降低失業率作為政府重要的甚至首要的一項工作,在我國,就業壓力將長期存在,不僅政府要重視,而且要采取切實的措施來幫助勞動者就業,如制定各種有利于勞動就業的政策,發展勞動力市場,規范勞動中介機構,加強對失業者的培訓等。

另外,國家政局的穩定程度,世界局勢的變化也會對勞動就業產生影響。

三、我國目前勞動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將長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首先是新增勞動力的壓力。據測算,“十五期間”,平均每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1191萬人,“十五”末期開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趨緩,年增長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其增長的絕對數仍然很大。其次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農村有剩余勞動1.5億左右,由于過去發展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解決了將近1億的勞動就業問題。1988年以來,又變成“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常年流動的農業人口約為6000萬。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和經濟的發展,農業的進步,再加上農業耕地面積的逐步減少和農村勞動力新增,必將有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等待就業。再次是城鎮和下崗分流人員,集體企業有600萬富余人員,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可以從現有崗位分流出500多萬人員,這些人員都需社會提供就業崗位。第四是我國經濟的增長將很難保持高速度,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率變小。最后是部分離退休人員再就業和一些未實現充分就業的人員需要從事第.二職業。由此可見,我國的就業壓力是非常大的。

2、我國高素質勞動力需求不足。我國正從粗放型向集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不能再吸收勞動力,反而會裁減勞動力。隨著企業的技術進步,高新技術的采用.新開辦的企業所需投資很大的資本,吸收的勞動力有限,要求勞動者的素質較高。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勞動者素質不高,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嚴重不足。

3、大量低素質的勞動者重新就業的難度大。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教育水平落后,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掌握的技能單一,影響了他們重新獲得就業的機會。勞動力素質低,再就業選擇的局限性大,從而制約著就業規模的擴大。

四、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對策

1、保持國民經濟,較高速度的健康持續增長。經濟增長好似增加就業機會的長久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調查資料推算,“八五”期間,我國的GDP每增長1%,可以新增7404萬個就業崗位。可見保持國發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實現充分就業目標的關鍵環節。

2、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揮第三產業在解決勞動就業方面的優勢,特別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具有吸納不同素質的勞動力的特點,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解決大量下崗、分流人員的主渠道。

3、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的流通體制,使農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積極推進農業深層開發,促進農村非農業的發展,加快農村向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不僅有利于控制人口出生率,而且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公務員之家:

4、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教育事業,可以從總體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而且學習可以替代或延遲進人勞動力市場的時間,緩解就業的壓力。

5、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各類失業人員構筑一道“安全網”。失業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面臨的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們應為那些沒有正常收人來源的人員提供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避免對社會造成大的震蕩。

6、加快發展勞動力市場。培育勞動力市場,建立和完善再就業機制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大力培育和發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國家、地方、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多渠道并存在的就業和再就業服務體系,為用人單位和失業人員提供優質服務。

7、發展對外勞務輸出。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且我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有利于我國發展對外勞務輸出,解決我國的就業壓力。

8、抓住人世契機,尋找就業機會。加人WTO后,中國的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將是受益最大的行業。據有關專家的預測,人世五年以后,我國的食品加工業、紡織業、服裝業、建筑業以及服務業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將分別增加16.8萬人、282.5萬人、261萬人、92.8萬人以及266.4萬人。粗略一算,人世可能為我國提供1200萬人就業機會。我們要抓住人世契機,緩解我國目前較為嚴重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