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析次貸危機與我國經濟調整

時間:2022-05-12 05:51:00

導語:滲析次貸危機與我國經濟調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滲析次貸危機與我國經濟調整

摘要

論文從對次貸危機的認識及其在實際企業改革應用等方面展開討論.首先論述了應用分析次貸危機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其次從危機的發展史、功能、特點等方面對經濟調整做了詳細的介紹。論文以次貸危機對中國各企業的影響為例,論述了其在中國企業發展與調整其戰略的應用.最后,總結了分析次貸危機理論之后,中國如何調整整體經濟策略,盡快實現經濟復蘇。

關鍵字:次貸危機利率調整風險防范

一、次貸危機產生原因

次貸危機,全稱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LendingCrisis),是指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以及短期利率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大幅上升。同時,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并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么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貸款者,如果貸款者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后收回銀行貸款。但是由于房價突然走低,貸款者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

一個兩個貸款者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貸款者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貸款者。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債危機。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二、次貸危機帶來的經濟影響

(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對我國出口將造成不利影響

受次貸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會適當放緩。美國作為中國第二大出口貿易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必然也將影響到中國貿易。研究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1%,我國出口增速就會放緩6%。因此,從理論上看,次貸危機將對我國出口商品產生不利影響。但對不同出口商品的影響要具體分析。例如,雖然有次貸危機,拖累了需求,但對美國人的日常消費影響有限。尤其是中國商品以日用消費品為主,這些商品物美價廉。在美國發生經濟危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情況下,可能有更多的美國人選擇中國商品以替代別國的高檔高價商品。正如2000年美國經濟衰退時,不僅沒有影響中國商品出口,反而價廉物美的商品大受歡迎,中國對美出口有增無減。

2.會加劇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看,由于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增強,中國金融市場業務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次貸危機使美元疲軟態勢加劇,美元持續貶值,將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據統計,到2008年3月4日,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已達到7.1175元兌1美元,較2007年7月底的7.5737元兌1美元升值超過了6%。人民幣升值雖然使得我國微觀主體購買力提高,但確阻礙了出口的發展。由于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導致我國出口的下降。上海美國商會和美國博思艾倫咨詢公司的聯合調查報告認為,半數以上的在華外國廠商都認為,我國正在失去對越南和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國家的競爭優勢,而人民幣升值使出口產品成本增加是主要原因。

(二)對其他國家經濟的影響

根據通常的情況,一個家庭最大的支出是購房和教育投入。后者相對來說比較固定,而前者則受政策以及市場的影響較大。一旦還款額度增大,那家庭日常開銷的預算就會削減。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統計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2月份我國貿易順差為85.55億美元,是自2007年10月以來連續第五個月下降。在企業面臨人民幣升值、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的同時,這場來自美國的“流感”已經讓不少中小企業出現了“感冒”的癥狀。

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幾乎席卷全球,從金融機構到實體經濟,動蕩的環境讓市場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與美國關系甚密的歐洲,一段時間以來也遭受著經濟損傷及通貨膨脹高企的雙重壓力,而其中同樣金融機構云集的英國備受市場關注。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7月制造業活動萎縮,經濟下滑趨勢加劇;另一方面,英國6月通脹水平創16年最高,且有繼續上升之勢。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對英投資中國區主管萬博文(BobManning)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英國經濟會比其他歐洲國家恢復得更快,次貸危機的爆發和蔓延正在給中國企業創造更多機會。

然而世界能不能離開“中國制造”呢?答案是否定的。暢銷書《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里,作者薩拉向我們展示了在這場冒險中,她不得不讓兒子穿68美元的“意大利”鞋;為該選人道的“中國制”捕鼠器還是非人道的“美國制”捕鼠器而掙扎。顯然,在日常消費品的選擇上,價廉物美是所有人的選擇。而中國企業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絕大多數正是玩具、服裝和日用品等產品。也就是說,這場次貸危機盡管讓美國消費者花錢更謹慎了,但對于“中國制造”的產品而言,反而可能是一個新的機遇。

三、次貸危機下的經濟政策調整

(一)匯率機制的調整

從導火索看,現在美國的經濟衰退和全球經濟的下滑,是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1990~1991的調整以及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的結合版。考察美國的100年來的房價波動,扣除物價的影響,在90多年的時間里,美國的房價幾乎就是一道直線,只是到近7-8年才開始大幅上漲,因此這一次的房地產的泡沫在歷史上都是比較大的,經濟的調整程度也必然更為劇烈。如果美國經濟出現持續衰退,美國政府繼續采取大量發行美元的政策來刺激經濟,那么,就可能會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從全球范圍來看,現存的主要盯住美元的、實行管制的匯率體系會可能會面臨空前的壓力,正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在70年代出現崩潰那樣,都是由于美國的雙赤字、經濟衰退、金融危機。如果匯率制度發生重大改變,美元無法承擔這一歷史責任,因為雖然美元是全球貨幣,但美聯儲還是一個地區央行,它不承擔全球化的責任,這就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更大的動蕩。為此,人民幣匯率機制應當更為靈活,降低與美元的直接關聯,同時注重美元可能出現的貶值趨勢及其對港幣等匯率的影響。

(二)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

對中國金融市場而言,盡管幾大商業銀行都參與了對“兩房”和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的投資,但由于中國金融機構投資購買的美國次級債券總量不多,短期內次貸危機造成的直接沖擊較小。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深刻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美國金融市場的動蕩在房地產市場穩定下來、進而使得美國金融體系穩定下來之前,都可能會難以持續。因此,中國經濟應當做好美國經濟在較長時期內低迷不振的準備和預案,積極尋求內需等新的增長點。美國和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尤其對于東部沿海出口導向型的地區來說,國外需求的下降將會影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進而影響宏觀經濟增長。據花旗銀行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我國經濟增長將放緩1.3%,如果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期,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進行調整。從內部來看,受國內成品油、電力及初級能源價格的價格扭曲、工資上漲、高位運行的PPI和CPI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著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內在壓力。如何應對次貸危機和內部因素的雙重壓力,確保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和成功轉型,內需的啟動等將成為關鍵因素。

四、結論

從已經發生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美國、世界的金融、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沖擊,也已經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正如經濟學家樊綱近日在博鰲論壇上所指出的,美國次貸危機已經對中國外貿和資金層面產生了重大影響。雖然目前缺少嚴密經驗分析的必要數據,但通過觀察和應用簡單數據直接判斷,我們認為,一年來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實際影響要比當初預測的要嚴重得多。到目前為止,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后續影響才剛剛開始,具體的影響還有待作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但有兩點可以明確: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重視和觀察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和世界金融經濟波動的擴散的方向、范圍和程度,以及對我國金融和經濟影響的可能途徑及其后果,提前做好前瞻性的應急準備,把次貸危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對過去分析、預測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回顧、總結,分析和查找過去工作的成績和不足,為今后更好地做好金融風險的防范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支持。

參考文獻

[1]FranklinAllen.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J].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7:46--52

[2]Jim.TheStudyofSino-AmericanRelation[M].NewYork,Addison-Wwsley,2005.

[3]陳雨露.國際金融.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13-318

[4]徐光耀.金融危機與匯率制度調整[M].江蘇:江蘇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22--24

[5]全球聯手抗擊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