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知識經濟與經濟增長
時間:2022-06-29 07:25:00
導語:小議知識經濟與經濟增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識經濟的理論詮釋與發展現狀
知識經濟是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的基礎,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具有高素質并會用高科技手段處理信息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關鍵。
1、知識經濟的理論詮釋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對知識經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OECD的另一份報告中把迄今創造的所有知識分為四類形態: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和人力知識(know-who),并用統計數字說明知識是支撐經合組織國家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識經濟的繁榮不再直接受制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賴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知識經濟的外形是無形資本、人類社會的知識總量、人力資本、智能、高科技、網絡、電腦等等,它的內核或者內在精神、制度的精神都將更加體現人對精神的需要與物質財富的需要的真正統一。目前,盡管對于知識經濟定義本身仍有不少爭議,但知識經濟被用于描述世界未來經濟形態的名詞得到了各國經濟界和科學界的普遍認可。
2、知識經濟的發展現狀
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信息和通訊技術處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約70%的產業與信息有關。1982年,全球信息產業銷售額定2370億美元,1985年為4000億美元,1995年達6400億美,而2000年則將超過18000億美元。在美國,由于信息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其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使美國享受到了自越南戰爭以來經濟成就最輝煌的時期。據我國科技部技術創新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設計的包括知識的生產、投入、激勵、存量、流通等指標體系,若把美國現有發展標準用1來衡量,視為剛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則我國僅有0.26,尚處于知識經濟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來,我國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同樣迅猛之勢,1990年我國計算機工業產值才500億元,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50%.而到2000年,我國計算機信息產業產值將達1700億元。
為了適應新的挑戰,美國繼90年代初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決策后,又提出建設“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主線,實施包括“因特網II計劃”等多項跨世紀計劃;歐盟提出了建設“知識經濟”的計劃,并在今后10年內投資900億法郎建設“歐洲電子高速公路”;日本明確了“科學創新立國”政策;韓國提出建設“頭腦強國”;新加坡推出了“信息島計劃”;馬來西亞興建“多媒體超級走廊”;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工商業研究與發展(R&D)經費的近2/3用于高技術產業。對迅猛而來的全球性知識經濟浪潮,中國則確定了“科教興國”戰略和“技術創新工程”、“211工程”、“信息產業工程”等政策和措施。
二、知識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經濟學界認為知識已成為一種無形的“第一生產要素”具有了第一生產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能力,擁有知識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取得了對經濟的支配權力。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成為主要產業等等。
1、知識經濟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形式下,經濟增長是經濟結構(核心是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增長的實質性內容是結構高一檔次的優化,經濟增長是結構升級的一種表現。
(1)需求結構變化快,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
知識經濟是以高科技知識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不僅使增長高質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穩定快速提高,從而導致了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消費方式、消費結構的變更。需求結構的變化通過市場這個中介環節影響生產和供給。對生產的直接作用就是資源配置結構發生變化,在總產值來源的產業分布上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和知識密集的服務業的份額相對上升,農業和傳統制造業的份額相對下降。可見,需求結構的快速變化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2)科技發展迅速,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基石。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研究與開發、在職培訓的投資不斷增加。由于教育的發展,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體勞動者的素質,因而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應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資源保證。由于研究和開發活動積極活躍,經費也充足,使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科技進步速度加快,而技術進步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首要因素,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正相關,科技進步越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就越快。
(3)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經濟,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由于經濟一體化,使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很緊密。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加快各類要素、商品在國際間的速度,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國外消費示范作用的沖擊和帶動下,必然引起國內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企業的生產、技術結構的變化,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一國對于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發生變化時,不僅推動了本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而且由于國際貿易活躍,引起其他國家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生產的變化,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2、知識經濟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可持續發展是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表現,人們在工業經濟時代下,實施可持續發展主要緊緊依靠科學技術這把利劍來解決,雖然使有些問題得到緩解,但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生態環境還在惡化,資源枯竭勢頭沒有得到抑制,發展中國家在重復發達國家過去的“高生產、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用,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知識資源成為主體資源,實現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升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1)知識經濟時代下高新技術發展迅猛,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
知識經濟時代下高新技術產業不僅起先導作用,而且將成為第一支柱。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撐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增長。據1993年聯合國有關組織統計,在發達國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行業的產值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在制造業產值中,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占到國內生產的產值已占到達25%,比20年前增長了解1倍;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有65%與微電子技術有關。高新技術產業中信息成為發展最快的帶頭羊,全球GDP中,已有1/3的產值與信息產業有關。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是以微軟為代表的5000家計算機軟件公司,微軟公司市場價值現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美國的經濟增長有27%歸功于高新技術產業。除此之外,高新技術使工業經濟時代形成的(汽車、建筑、石油、鋼鐵、運輸和紡織等)披上了“知識”的新裝,并延伸出。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決定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識的生產是無窮無盡的,非消耗的,通過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投入,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使高新技術產業無可非議地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第一支柱產業,從而改變了工業經濟時代下經濟發展從蕭條、復蘇、繁榮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經濟可持續增長成為可能。
(2)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成為主體資源,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知識經濟時代下“資源”這個概念的內涵被大大地擴展了,工業經濟時代,資源原來是指自然資源,隨后擴大到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等。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資源已經成為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得以進行和開展的外在條件的總稱,可分為信息資源與實物資源兩大類。經濟活動是永遠離不開實物資源的,但信息資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實物資源,信息和知識不僅成為輔助資源,而且成為主導資源,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成為主體資源。信息和知識不僅用它來輔助與支配物質生產,而且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資源,進行獨特的生產,形成獨特的產業即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經濟資源,遵循效益遞增規律,即在提高資源效率方面投資越多,獲取的邊際效益越多。知識資源與物質資源相比,具有四個特征:①非消耗性。知識可經無數次使用而自身并不減少,在使用過程中還會增值,可以被用來創造新知識,知識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來越低。②共享性。知識較少受時空的局限,可為公眾共享并可反復使用和同時使用而價值不被削弱,與其它生產要素結合可大幅度提高勞動力和資本的使用效率。③非稀缺性。物質資源是稀缺的,尤其對不可再生資源來說,它們只能絕對地減少,而知識則可以在使用中產生知識,人類可以無窮盡地創造知識。④易操作性。知識更易于傳播和處理等等。
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經濟活動的主流是物質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要以大規模使用或消耗原材料、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依賴為60%以上。知識經濟時代是以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作為生產力的要素為主要特征,以高新技術作為基礎,社會活動的主流是知識產品的生產、傳播和利用,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還不足20%.美國1960年消耗1.2億噸鋼材,到1990年盡管經濟總量比以前增加了2.5倍,但鋼材的消耗卻是8500萬噸,僅為1960年鋼材消耗量的70%.在工業經濟時代,在GDP保持持續增長的同時是與能源、原材料(如鋼鐵、有色金屬等)的消耗同步增長的,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在保持GDP持續增長時,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都是下降的。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知識成為主體資源,替代稀缺的物質資源,將會解決人類資源的危機。知識的創新,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已經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重要的、取之不盡的資源和動力,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經濟增長推動了技術進步,加快了知識經濟的發展
經濟增長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首先,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經費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僅培養了具有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資本,而且培養了大批在技術的傳播和應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實用性人才,從而縮短了科學技術產業化的周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科研經費的增加,加快了科學技術的生產過程,使科研活動更加廣泛和深入,科技成果更加豐富。充足的科研經費、優越的科研條件與高素質的人力資本相結合,使技術進步加快,產品壽命縮短,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第二、隨著經濟的增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資本和勞動力等投入要素雖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要素是能夠引起投入要素不斷提高效率的技術進步。當一個產業部門采用了一項新技術時,由于投入少、產出高、利潤率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項技術很快就會得到擴散、發展和完善。這樣,該技術的競爭優勢很快會喪失。為了在競爭中始終保持有利地位,就得不斷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從而加快了技術進步。第三,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將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需求結構的變化,產品的供需出現不平衡,導致產品結構調整、資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導致相關產業的調整。所有這些調整,都要求有相關的新技術,出現了對新技術的需求,從而促進了技術,出現了對新技術的需求,從而促進了技術的進步。知識經濟中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是高科技知識,主導產業是信息產業等高科技術產業。在當今世界上,知識經濟初露端倪,大多數國家尚處于工業經濟中后期。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內在作用,會加快知識經濟的來臨和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經濟的增長,隨著經濟的增長,技術進步速度加快,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新技術的應用,促進需求發生變化,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社會需求的變化,推動了技術進步,也促使產業結構隨之調整。經過一系列的循環,當結構調整到了經濟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產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高科技知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0%以上時,知識經濟時代就來臨了。
三、知識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1、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現狀
目前,我國經濟呈現高速增長,但經濟效益的情況卻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經濟增長仍未擺脫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痼疾。
經濟增長方式是由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體制決定的。我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建國后相當長時間里,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高積累、高速度的經濟增長方式有關,同時還與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密切的關系。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主要靠計劃以行政方式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分配,是一種只顧投入,不看產出,投入產出率低下,經濟增長主要靠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等)量的增長而不是靠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是很必要的,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后,仍實行這種方式就會不可避免地來以下一系列問題:一是熱衷于鋪新攤子,忽視技術改造和科技開發投入,致使技術進步緩慢,技術裝備落后。據測算,我國目前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7.8%,這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60%-80%),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35%)。二是投入產出率低,經濟效益低下。由于粗放經營,只顧投入不顧產出,使不少經濟指標下降。“六五”期間,增加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當年平均增加國民生產總值3.2億,“七五”為2.2億:“八五”為2.3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越來越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三是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由于不計成本,不講效益,使資源浪費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12種主要原材料的物耗高出5-10倍,有的高達百倍。資源浪費不僅增加產品成本,也破壞了生態平衡,使環境惡化。四是經濟總量失衡和通貨膨脹。高投入低產出,必然導致貨幣發行過多,投資需求膨脹,產品成本上升,引起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據統計,1983-1994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零售物價上漲率平均為8.2%,兩者之比為1:0.8,而日本1957-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年均為9.9%,消費物價上漲率為4.6%,兩者之比為1:0.36;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在高速度增長的同時保持較低通脹率,主要原因是其經濟增長方式是集約型。
上述問題說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不再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已勢在必行。
2、知識經濟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所起的作用
要實現中國在21世紀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必須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逐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性、知識化轉變,從而實現工業科技的產業化、集約化和市場化。按照市場需求建立市場-信息-科技-產業的工業發展機制,以持續創新能力和科技產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總體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種以知識經濟擴張為主導的多元化產業創新體系。
(1)科技產業投入形成的倍增作用,使其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產業基礎
知識生產與信息擴散、科技投入的遞增,促使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進一步地加快,使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用率得到提高,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同時,科技投入的遞增,也進一步加快了“資源推動發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變型,并通過調整結構的投資推動發展,過渡到“創新推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階段。
首先,加強了農業的知識含量。鄧小平同志指出:“農業問題的根本解決最終還要靠尖端技術,靠基因工程。”即利用生物化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發展基因營養制品、基因藥物、基因治療等新興支柱產業,同時加強農業科學的研究和推廣,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其次是提高工業部門的要素生產率,增加了工業生產部門中新產品的知識含量。新知識、新科技將使水利、能源、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超越發展,同時我國利用微電子、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激光、通訊、超導、宇航等高新技術建立和發展新興行業。而且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運用,使批發零售商業、郵電通訊業、交通運輸業、旅游娛樂業和金融保險業等擴大服務規模,提高服務速度和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2)知識經濟對教育和科研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創造條件
由于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速度加快,需要人類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否則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這樣不但要求勞動者的教育程度,不斷提高,而且需要教育與培訓有機結合起來,為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證。科研產業是知識的生產產業。知識的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基石。一項新的發明,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推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的轉型歸根到底要通過知識的生產、使用和分配來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應該將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知識生產率結合起來,一方面是生產要素由低效率組合向高效率組合的轉變;另一方面是轉變的速度和質量取決于知識生產率,要使知識的不斷生產、使用和分配成為進一步持續增長的源泉和動力。
- 上一篇:國庫會計規范改善探析
- 下一篇:經濟學的評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