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環境基礎解析

時間:2022-12-22 04:03:00

導語:國際經濟環境基礎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經濟環境基礎解析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復蘇勢頭,全球貿易溫和擴張,但經濟下行風險增大,債務危機波瀾再起,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各種突發事件接踵而至,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預計下半年,世界經濟金融領域的波動可能加劇,但世界經濟不會出現“二次探底”,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雖依然錯綜復雜,但也存在著不少可以利用的機遇。

一、上半年國際經濟環境的主要特點

(一)全球經濟和通脹“北冷南熱”

主要表現在,今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就業狀況都顯著差于新興市場經濟體,通脹水平則低于新興市場經濟體。從發達經濟體看:由于美國兩黨圍繞削減財政支出問題的政治紛爭曠日持久,奧巴馬政府刺激經濟的新計劃缺乏財力保障,經濟增速放緩。一季度美國經濟環比折年率僅增長1.9%,差于去年四季度的3.1%。

二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4月份成屋銷售環比下降0.8%,5月下降3.8%。消費支出減少,零售銷售額5月環比下降0.2%。失業率上升,4月上升0.2個百分點至9%,5月進一步升至9.1%。在地震、核電站危機打擊下,一季度日本經濟環比下降0.9%,差于去年四季度的下降0.8%;4月失業率上升0.1個百分點至4.7%。從新興市場經濟體看:一季度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1%、印度增長7.8%、巴西增長4.2%、南非增長3.6%,遠高于美、歐、日的同比增長水平。5月俄羅斯失業率下降0.8個百分點至6.4%,巴西失業率為6.4%,和4月持平,低于3月的6.5%,遠好于美國和歐洲。但與此同時,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物價水平不斷攀升。5月份印度批發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06%,俄羅斯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6%,越南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9.8%,菲律賓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5%;而美國和歐盟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僅上漲3.6%和3.2%。

(二)主權債務危機舊疾復發

一方面,希臘債務危機的發展增加了國際社會對歐債危機的擔憂。今年標準普爾公司連續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至“CCC”(截止發稿時,標準普爾公司已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降至“CC”,評級展望為“負面”),德國對希臘緊縮支出的強硬立場導致歐盟對希臘第二輪援助計劃的磋商失敗,穆迪公司隨后又對多家法國銀行發出了降級警告,認為該國銀行業對希臘債券的風險敞口過大。另一方面,美國和日本的債務問題日漸嚴重。美國國會預算局預計,到今年底聯邦政府債務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為二戰后最高比例,遠超近40年以來37%的平均水平。5月16日,美國政府債務總額觸及14.29萬億美元的法定上限。但美國政府和國會對提高債務上限至今沒有達成共識,這既限制了美國政府的發債能力,也打擊了全球對美元和美國國債的信心。日本今年3月末國債占GDP的比重接近200%,遠高于希臘債務危機爆發時的水平,在災后重建支出巨大和人口結構老齡化嚴重的現實面前,償債前景也不容樂觀。

(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

今年前4個月,西亞、北非局勢動蕩所引起的供應憂慮進一步推高了商品價格;5月以來,隨著美國開始打擊石油交易投機和調高貴金屬期貨交易保證金,商品價格出現回落,整個上半年,國際市場主要商品價格呈現“/\”型走勢。從能源價格看,紐約期貨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價格1—4月從91.79美元/桶震蕩上升到114.8美元/桶,6月底跌至約95美元/桶。從金屬價格看,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格1—4月從9235美元/噸上漲到10178美元/噸,6月底跌至9400美元/噸。鋁價格1—4月從2361美元/噸上漲到2763美元/噸,6月底跌至約2530美元/噸。從糧食價格看,芝加哥期貨市場大豆價格從13.05美元/蒲式耳上漲到14.74美元/蒲式耳,6月底跌至12.99美元/蒲式耳;玉米從6.08美元/蒲式耳上漲到7.886美元/蒲式耳,6月底跌至6.48美元/蒲式耳;小麥從8.07美元/蒲式耳上漲到9.506美元/蒲式耳,6月底跌至6.142美元/蒲式耳。

(四)世界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處理進程的反復,引起了美元兌主要貨幣匯率的震蕩和股市的回落。資本市場情況:衡量美元匯率變化情況的美元指數1月曾上升到81.32,5月最低下挫到72.7,6月底回升到74.5的水平。道?瓊斯指數從1月的11574震蕩上升到12876,6月底下跌至12414;日經指數從1月的10182.57上升到10891.6,6月底下跌至9816.09。貴金屬情況:倫敦金屬交易所黃金價格1—4月從1308.37美元/盎司上漲到1576.51美元/盎司,6月底跌至1499.95美元/盎司;白銀價格1—4月從26.42美元/盎司上漲到49.81美元/盎司,6月底跌至34.7美元/盎司。國際資本流動情況:上半年由于新興市場經濟體保持強勁復蘇態勢,加之同發達國家的利差持續擴大,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新興市場經濟體。國際金融協會(IIF)近期報告稱,去年和今年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總額分別達9900億美元和10410億美元。

(五)各國間宏觀政策分歧增大

一方面,經濟增長、就業低迷和天災人禍導致美國和日本不愿退出經濟刺激政策。美國6月末仍決定在較長時期內維持較低利率水平,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日本今年以來不斷加大量化寬松規模,在震后不到30天里向金融市場注資約1.32萬億美元,比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規模多出一倍。歐洲央行在歐債危機面前暫緩加息腳步。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早已進入加息周期。比如巴西6月8日加息25個基點至12.25%,這是其今年內第四次加息;印度6月16日加息25個基點至7.5%,這是其自去年3月份以來的第十次加息。

(六)突發事件頻發影響復蘇進程

今年以來,西亞北非政局動蕩、日本地核危機爆發、“基地”組織頭目更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被捕和歐洲大腸桿菌疫情蔓延等突發事件的到來,從不同層面對世界經濟運行產生了重大沖擊和影響。主要表現是:西亞北非政局動蕩與日本地核危機導致全球能源開發與利用格局發生變化,加劇了金融和商品市場波動;IMF總裁被捕和德國疫情阻滯了IMF和歐盟對主權債務危機的處理進程,惡化了德國與歐盟小國間的經貿關系;拉登死后美國軍事戰略重心出現從西亞向東南亞轉移的跡象,導致全球對東南亞經濟增長會否受到影響產生憂慮。此外,各國自然災害持續多發重發等問題,也為國際經濟環境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基于以上情況,國際機構不斷調低對全年世界經濟的增長預測。比如,IMF在6月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增長4.3%,比4月份預測調低了0.1個百分點。其中,預計發達經濟體增長2.2%,調低了0.2個百分點,美國增長2.5%,調低了0.3個百分點;日本收縮0.7%,調低了2.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巴西增長4.1%,調低了0.4個百分點。世界銀行6月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增長3.2%,也比1月預測調低了0.1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增長2.2%,調低了0.2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增長2.8%,調低了0.2個百分點,日本增長1.8%,調低了1.7個百分點。

二、下半年國際經濟環境展望

展望全年世界經濟發展前景,既要清醒認識復蘇態勢基本確立的方向,也要充分估計復蘇過程中出現的反復,我們認為:

一方面,世界經濟仍將緩慢曲折復蘇,近期不會出現二次探底。從預測分析看:以IMF預測4.3%為例,和上世紀80、90年代以及本世紀前10年年均3.3%、3.2%和3.6%的實際增速相比,應該說速度并不低,而且這個預測是在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5.1%基礎之上的。IMF同時肯定了全球貿易發展前景,把今年世界貿易增長預測調高了0.8個百分點至8.2%。IMF還把歐元區2011年的經濟增速預測調高了0.4個百分點。從增長動力看:新興市場經濟體特別是亞太地區總體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球治理結構調整在曲折中持續推進,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各國政府大力扶持,這些都是有利于全球經濟繼續復蘇的積極因素。此外,6月24日起美國聯合多個國家開始釋放原油戰略儲備,這對遏制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也有助益。

另一方面,存在著拖累全球經濟下行的“兩大風險”和“一大不確定性”,不排除全年經濟增速呈前高后低的可能。第一個大的風險是,歐洲債務危機可能延宕下去并引起連鎖反應。雖然德法不會放任歐元區分崩離析,美國也不會坐視歐洲內亂傷害其地緣政治利益,但歐洲債務危機很可能久拖不決。這是因為,德、法想借機迫使歐元區邊緣國家讓渡財政自主權,始終把實施嚴苛的緊縮政策作為施援條件,對此希臘等國難以迅速接受;同時美國也在通過頻降歐洲各國評級等手段炒作歐債危機,防止歐洲實現真正一體化后增強競爭優勢。歐洲債務危機還會引起連鎖反應。這主要包括希臘一旦債務重組對其他國家“賴賬”的示范效應,以及緊縮政策削弱歐洲的經濟增長動力并引發社會不穩定等。第二個大的風險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持續高企。國際能源利用格局的變化會刺激油價,全球糧價也可能由于供應緊張而上漲。石油方面,日本核電站事故不僅迫使日本中止原有核電發展計劃,還導致德國、意大利和瑞士放棄核電。這必然導致全球對化石能源的爭奪加劇,并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限產提供借口。今年6月,6個OPEC成員國已經反對上調石油產量,國際能源署也把2011—2015年平均每桶油價的預測調高了19美元。糧食方面,聯合國糧農組織6月認為,今后10年全球農業產出年均增速將從前10年的2.6%下降到1.7%,導致谷物和肉類價格將分別上漲20%和30%。與此同時,受地緣沖突風險增加影響,全球物流價格有所上漲,特別是反映國際貨運價格變動的波羅的海指數(BDI)1月從1107起持續回升,6月最高曾漲到1489,下半年仍可能繼續上揚。

“一大不確定性”是,美國宏觀政策取向的不確定性。一是關于美國債務規模調整的問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警告稱,如果美國國會未能在8月2日前提高聯邦政府的債務上限,美國的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將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如果美國政府無法支付8月15日到期的票面利息,美國信用評級將被列入“有限違約”等級。為避免國家信譽受損,美國遲早要調高債務規模。但是,如果過度調高債務上限,會增加美國國債的外銷壓力,引起美元貶值和通脹加劇。如果調整不到位,又不足以應付美國政府開支,可能導致美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二是美國寬松貨幣政策的前景問題。盡管在美聯儲6月份議息結果中“第三輪量化寬松”暫時不在計劃內,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表示,“經濟疲弱的深化可能改變美聯儲的想法”,這讓各界對美國會否變相實施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爭議很大,同時也加重了美元和大宗商品走勢的不確定性。

下半年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我國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增大我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歐債危機延續導致我國購入歐債的收益變化,美日經濟增長放緩對我國擴大外需與人民幣升值同時造成壓力。

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一些新的發展機遇。第一,歐債危機為我國通過援助歐洲獲取更大國際影響力和更多經濟利益創造了條件。第二,日本地核危機為我國通過援助日本爭取先進產業、技術與人才的轉移創造了條件。第三,美歐在北非的軍事行動對俄羅斯的傳統地緣利益造成威脅,將促使上海合作組織成員主動與我國加強經貿合作。第四,在世界經濟緩慢曲折復蘇進程中,我國企業“走出去”也存在可以利用的機會。

三、把握機遇、應對風險,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針對我國發展外部環境的新變化和可能的影響,我們要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用好發展機遇,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防范和化解風險,牢牢掌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第一,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各種風險的預案。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一方面,要針對國際做好“沙盤推演”,提前準備好各種調控預案,特別是對我不利情況下的宏觀調控預案,比如美國一旦再次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后我國宏觀政策的相應調整,以及認真研究反制歐、美、日以債務危機惡化為借口“賴賬”的措施。另一方面,要根據國內地區發展差異大、經濟基礎不平衡的現實,研究制定差別化的調控政策,堅持區別對待,有促有控,促進重點行業和欠發達地區加快結構調整和高質量、高效益地發展。

第二,加強防范,抑制輸入型通脹的沖擊。夏糧再獲好收成,為我國控制全年糧價上漲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其他初級產品國際價格的高企以及全球航運價格的回升仍會對我國物價調控增加難度。為此,我們應沉著應對,綜合施策。建議抓住6月底美國開始釋放原油戰略儲備短期沖擊油價,以及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簽訂合作條約的有利時機,積極擴大石油、糧食和其他戰略性物資的進口;繼續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搞好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的供需銜接,毫不放松地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運用關稅、匯率杠桿,減輕能源資源和重要商品進口企業的稅賦,降低經營成本;強化對市場價格特別是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價格的監管,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避免在外部因素誘使下投機分子借題炒作食鹽等類似事件的發生。

第三,多措并舉,保持國內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在我國國內金融市場與世界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下半年世界金融市場的動蕩也會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沖擊。為此,一是要穩定市場預期,在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的同時及時出臺有利于股市健康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強資本項目管制,特別是防控短期投機資本急速流出和流入導致國內股市、房市的大起大落。三是要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同時嘗試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日波動區間,降低市場對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

第四,把握機遇,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邁出新步伐。一方面,要加強對外資的引導,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積極用好國外優惠貸款支持欠發達地區改善投資環境,通過修訂完善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方式,引導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另一方面,以西亞、北非地區的政局動蕩為鑒,以地緣政治利益為基礎,對我國境外投資的風險加強監測預警,利用各種外交手段強化對我境外投資權益的保護,以能源、礦產開發利用和主要農產品生產等為重點,加強對上合組織成員的境外投資,指導企業通過合理擴張規模和優化投資組合等舉措降低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