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關鍵問題

時間:2022-12-22 04:06:00

導語:國際經濟關鍵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經濟關鍵問題

世界經濟在遭受金融危機重創后,自2010年開始出現緩慢復蘇跡象,步入了后危機時代。與此同時,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國內經濟學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的觀點。

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的原因

我國經濟學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不過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原因見解不一。有的學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機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學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還有的學者在研究和論述體制層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學者探究了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制度層面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當前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雖然呈現出與以往危機不同的特點,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次危機并未超出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判斷和分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是形成危機的深層次原因,而金融資本貪婪和逐利性則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學者認為,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是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泛濫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其實質就是由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的發展所必然產生的生產過剩,而且是跨國移動生產過剩。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每一次危機的具體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機的根源卻是一樣的,即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新自由主義確實是當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機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義不是危機的根源,拋棄新自由主義不能解決危機問題。

有的學者既從制度方面又從經濟運行體制等方面論述本次危機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雖然經濟因素確實在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諸如政治、制度和監管等非經濟因素同樣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學者認為,信息機制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簡單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傳遞和金融穩定,而過于復雜的金融創新則可能在投資者之間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導致投資者的風險識別狀態發生系統性改變,最終誘發金融危機。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導致經濟周期和危機的直接變量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增長速度跟不上資本積累的速度→消費需求降低→利潤率下降→投資劇降→經濟危機。

有的學者從經濟周期、收入分配視角等其他視角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部分學者認為,本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達階段虛擬經濟周期運動的內生產物,深層原因在于強勢美元格局形成過度消費和虛擬資本膨脹間相互加強的循環,導致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過度偏離。而美國經濟危機最終轉化為世界經濟危機,則是因為各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們之間相互疊加共振的結果。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根源于美國經濟中軟預算約束現象的普遍存在。美國金融危機的生成和傳導機制可以描述為:軟預算約束→道德風險→金融創新激勵→金融創新過度→信貸膨脹→大量呆壞賬→加劇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價下跌時的風險集聚→金融危機。還有部分學者從收入分配的視角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響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國之間與各個國家內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發達國家收入不平等導致了宏觀經濟的金融化和消費者的債務積累。而新興工業化國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壓制了國內需求。這些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間接地為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提供債務融資。這種局面本質上就是一種無法持續的全球化。伴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美國次貸危機傳導到全世界,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總體分析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部分學者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缺乏強勁動力。美國和歐洲處于金融危機后的緩慢復蘇階段;其復蘇到危機前的快速發展軌道可能性較小。在國際貿易環境方面,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將極大壓縮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空間。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低碳經濟可能成為發達經濟體新型貿易壁壘。

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危機將促進國際力量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化的重要驅動力;新興大國經濟群體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是引發世界經濟增長態勢、國際力量格局變遷、國際經濟關系調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構形成的關鍵因素。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現有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特別是國際金融體系,與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并且無力應對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對此,國際社會共同要求改革金融體系,建立新的經濟秩序。

還有部分學者指出了后危機時代的另一些新特點,一是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與改革方案逐漸式微,經濟穩定和收入公平分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場”,在經濟治理上再次占上風,但美國市場經濟模式難以發生實質性變化。三是世界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調整,全球經濟失衡將有所緩解。四是經濟全球化將繼續深入發展,產業調整轉移將出現新變化。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的學者探討了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學者認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最根本屬性在于無約束的純信用本位貨幣特質,當前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正是在這種信用貨幣本位下的儲備國道德風險作用集中表現。另有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危機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可能有兩種方向:一是各國通力合作創造出超主權的國際貨幣;二是歐元和人民幣不斷崛起,與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準貨幣的新國際貨幣體系,而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問題是本位貨幣的選擇,一個公平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擺脫對單一主權貨幣的過度依賴,由所有參與國共同管理。

有的學者針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部分學者認為,由于目前美元還是最重要的全球儲備貨幣,短期內美元的堅挺對全世界來說是重要的,貿然采取“激進式”的改革方式只能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混亂。另有部分學者認為,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將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提高,但是這依賴于國際貨幣地位的對稱性。歐元相比美元實力仍有差距,這使得多元化國際貨幣結構對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效應的發揮受到制約。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構建一個穩定的超主權貨幣體系需要超主權機構的建立。歐元的實踐表明,超主權機構優于缺乏強制執行力的外部紀律約束。但歐元區的困境同時表明世界范圍內的單一貨幣聯盟只能作為改革的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應定位于解決美元主導體系的缺陷,同時強化美國參與改革的意愿。

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源在于:一是作為主權分離的共同貨幣區,歐元區缺乏應對國際性大危機的統一政策協調工具。二是歐元區并不滿足最優貨幣區的條件,經濟的整合不僅沒有產生內生性的趨同,反而出現兩極化的離心趨勢。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在本質上是局部的主權債務的信用危機,而并非發達國家的全面的主權債務危機。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貸危機的延續與深化,而國際投機者的推波助瀾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重要推動因素。此外,經濟結構失衡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內在原因,歐元區的政策與制度安排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制度性根源。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國際影響。部分學者認為,希臘及歐元區內其他幾個成員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將會產生系列國際影響:一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將對歐元作為地區統一貨幣可持續性提出挑戰。二是可能促使歐元區外延性發展進程的節奏放緩。三是給歐洲經濟復蘇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四是使得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將繼續走低。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將使得金融市場動蕩加劇,資本流動更加撲朔迷離。一方面,債務問題將影響市場預期進而放大市場波動幅度。另一方面,國際資本流動將更加紊亂。國際資本頻繁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來回流動,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市場的波動。

還有部分學者分析了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一方面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可能使得歐元區政府為尋找經濟增長點而實施更為強硬的貿易保護政策。這就對中國的對歐出口造成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歐元匯率的走低將影響到我國外匯儲備的調整。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教訓和啟示。部分學者認為,通過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教訓:一是任何經歷了長期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都需要將政策重點轉向對金融風險的防范上,轉向結構調整和對累積問題的解決上。二是缺少統一財政紀律的區域貨幣的運行具有內生風險,而援助體制則可能伴隨顯著的道德風險。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有以下啟示:第一,控制和監管流動性過剩問題以防止資產泡沫。第二,控制政府財政赤字規模,減少內外債務負擔。第三,加劇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第四,發生危機時要救助得當。在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應將防范主權債務危機視為一個長期問題,提高中間的宏觀調控政策的靈活性與應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