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經濟發展困難與處理對策

時間:2022-12-23 05:07:00

導語:勞務經濟發展困難與處理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務經濟發展困難與處理對策

立足當前農村的實際,要增加農民的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小康一條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積極扶持的發展農村勞務經濟。

一、影響農村勞務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素

1、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加大。目前城鎮勞動力中的工廠、企業下崗人員,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分流和減少冗員,促使失業和隱性失業人員不斷增加,使得城鎮難以接納農村轉移出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進而影響到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

2、城市化進程緩慢,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城市流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滯后,就業潛力巨大的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量就難以釋放,城鄉就業矛盾就難以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將受到阻滯,最終使農村的勞務經濟不能夠健康發展。

3、低層次的產業結構,在總量上制約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水平,不利于農村勞務經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1996年美國26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中就有240萬個來自服務業,而我市第三產業發展較慢,剩余勞動力必然增多。而且,鄉鎮企業的發展起伏不定,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業彈性下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十分有限,在總量上制約了農村勞務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

4、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越來越不適應向非農部門轉移的需要,影響和制約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雖有所提高,但總體水平仍然非常低下。首先是文化素質還比較低,有一技之長或有一定經營頭腦的所占比例更少。由于文化素質低,他們未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的勞動本領,未掌握市場信息,不了解勞動力的需求情況,往往造成盲目闖蕩市場的現象。其次是小農意總值比較濃厚,思想不夠解放。由于中國受封建統治時間長,加上改革開放前政府長期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使農民習慣于自產自給的小農經濟,思想保守,留戀故土,怕擔風險,缺乏“敢闖”、“敢冒”、“敢試”的精神,致使勞務經濟的發展受到影響。三是“小富即安”的思想較為嚴重,根本不想外出務工。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經濟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絕大部分農民產生了安圖享受的思想,認為外出務工是吃苦受累,因而不再外出務工,進而影響到勞務經濟的發展。

5、農村勞動力市場體系不健全,制約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穩定發展。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建設尤其重要,特別是生產要素最活躍的勞動力市場。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建設起步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設施、管理機構、規章制度等還未建方或健全,使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仍處在無序流動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對于廣大的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的農村勞動力來說,由于他們市場信息不靈,不知道勞動力的需求地方、類型、特點、數量、質量等,經常處于盲目流動、盲目應聘之中,其結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或勞而無功;另一方面,由于勞動保險及福利待遇上,往往使農村勞動力在得到不平等的對待、或同工不同酬等不平等待遇時,也不能得到及是保護,在不同程度上挫傷了農村勞力的積極性,限制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6、現有城鄉社會制度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我國長期形成的旨在保護城市利益的就業制度、教育制度、醫療衛生制度等等,其核心是構筑在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戶口管理制度之上的。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原有的二元結構的物質基礎有許多已不復存在,如城市口糧問題、醫療保障的相當部分等等。但二元社針結構中長期形成的觀念問題并未消除,城鄉融合的制度建設和保障辦法絕大部分還沒有列入議事日程。相反,在目前情況下,一些城市在自身的就業壓力下,出臺了一些對外地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限制政策,部分關閉了向農村勞務力敞開的就業大門。這使得目前這種二元社會結構進一步加強,從而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二、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穩定發展對策建議

1、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仍是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渠道。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于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鄉鎮企業由于資本密集度較低,其就業生成能力比城市企業要高的多,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當前鄉鎮企業發展面臨的制度環境下,鄉鎮企不可能在所有的行業都與城市企業展開競爭。在經濟發展進入結構大調整、大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出現相對過剩的情況下,鄉鎮企業要適應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第三產業上大做文章,努力改變目前鄉鎮企業發展同城市工業“同構化”的問題,走與城市在結構上互補的路子,使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充足的農村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

2、加快城鎮化建設,是減少農業人口的重要途徑。要加速實行多元城鎮化戰略,根據國家多元城鎮化戰略規劃,編制好我市的城鎮體系規劃和發展規劃,各級也都要制定好城鎮發展建設規劃,在規劃中要把吸納農村人口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我市的城鎮發展和建設中,首先,要有大城市建設目標,使其成為一個吸納農村人口的典范;要圍繞交通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前景,搞好重點城市的規模擴大建設。其次,是對縣級市鎮實施擴張性建設,吸納農村人口。再次就是要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中小城鎮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紐帶,是工農、城鄉的交匯點,加速中小城鎮的建設有利于發展和繁榮城鄉生活,增加就業。

3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條件下,只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基礎作用,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開拓就業門路。應當看到,目前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不高,特別是勞動力供求信息收集與、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勞動就業服務體系、勞動就業法律法規體系和就業制度方面,還不適應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要求。首先,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組織。逐步形成包括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在內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幫助勞動力對轉移成本、收益、風險做出正確的判斷,以減少盲目流動而遭受的損失。其次,要完善和規范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必須建立一整套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跨地區流動的市場組織體系以及調控和保障就業者權益的法規和制度體系。徹底消除各地方政府出臺的限制外來勞動力就業的政策,健全勞動力市場規則,使外來務工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的保護。再次,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狀況。戶籍關系上的種種社會經濟差別,真正做到城鄉居民在發展機會面前地位平等,獲得統一的社會身份。戶籍制度改革的背后是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的城市原有福利體制的改革。在就業制度上,應建立“企業自主用人,勞動者自由擇業”的市場化就業制度。在城市福利體制上,要逐步變國家財政暗補為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新的人口登記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對人口實行開放式管理的戶口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漸進的方式,可先在小城鎮實行新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取得局部突破的基礎上,再循序展開。目前,在小城鎮,非農業戶口已沒有多少特權,改革現行戶籍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

4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是進一步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的前提條件。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是發展勞務經濟的前提,沒有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人才,再好的政策也無濟于事。過去,在從事勞務工作的農村勞動力中,普通勞動力多,有技術專長的少,從事體力勞動的多,搞經營管理的少。要提高農村勞動力對市場的適應能力,我們就要高度重視勞動力的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既要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的新型農民,又要培養懂管理、善經營的農民企業家。充分發揮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積極性,建立各級各類的職業培訓中心,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勞動力培訓體系,利用各種場地,采取長短結合的方式,培訓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提高勞動力對市場的適應能力。

5積極發展勞務輸出,是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然選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人口遷移也越來越頻繁,外籍工人或勞務輸出成為當代國際移民的主要特征,也成為各地發展勞務經濟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積極發展勞務輸出,提高國際勞務市場的占有率已成為進一步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必然選擇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市開展勞務輸出的時間不長,勞務輸出的水平還很低,而且還停留在以土建工程為主的普通輸出階段。要克服單一的輸出結構,努力開辟包括政府和民間的多種渠道,逐步擴大勞務市場。我市勞動力資源多,勞務輸出的潛力很大。要根據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分別組織和培訓大批農業勞動力出國。還可以充分發揮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的優勢,發展“三來一補”的外向型工業,在國內實現對外國勞務的輸出,達到發展勞務經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