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醫保在新興經濟中的出路
時間:2022-02-17 05:34:00
導語:全民醫保在新興經濟中的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你無力支付女兒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的費用,政府該不該出這筆錢?如果她得了癌癥而你卻負擔不起治療費呢?如果病情進人晚期的不是你的女兒而是你呢?如果你對以上任何一種情況的回答為“是”—憑良心講,我們99%的人都會這樣回答—那么,你就會支持“全民醫保”,也就是關于人不能僅僅因為窮就該被丟下承受痛苦或者等死的理念。我們通常討論—而且激烈爭議—的是,到底誰應該受助于納稅人的錢(只是窮人嗎?他們的子女?),因何種疾病(傳染病?疑難雜癥?),以及受助程度(全部?部分?)。這些問題承載著太多意識形態。這是保守派的熱衷個人責任和自由派的喜歡社會團結產生摩擦的地方。無怪乎美國沒有全民醫保—有些美國人稱之為“社會主義”,同時歐洲也在削減這一塊—大多數歐洲人稱之為“一項人權”。不過,雖然富國在為此爭論不休,像巴西、智利、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這些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卻摸索出了一條前進之路,并且正在向前邁進。以下是它們正在實施的做法。
首先,它們達成了政治上的共識:如果你付不起醫保費用,那么政府會為你出錢。
對于這些國家來說,這不僅是道德原則。這是確保政治穩定的一種方法。對于經濟增長來說,下面哪個更糟:是用公家的錢來幫助數百萬貧困者獲得醫療服務,還是讓這數百萬人憤怒地走上街頭舉行示威?團結有利于商業發展。當然,這要假定你能分辨出誰窮誰不窮。噢,現在你能分辨。生物統計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可以更容易、更省錢地—每人約4美元—確定個人的身份,了解其收入,并查出其正在領取的補助金。如果你生活在加拿大或法國,這聽起來也許不算什么,那里有指定的社會保險號和由政府提供的終生“免費”醫療保障。但是在發展中國家,這是具有革命性的社會政策。
其次,政府支付的醫療保險超越了傳統的“基本”組合—超越了像疫苗接種、孕產期保健以及計劃生育這些內容。隨著發展中國家變得越發富裕,它們的病理特征發生了變化。其國民因其他問題致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癥和心臟病變得更加普遍。它們的嬰兒出生率降低,人口壽命延長。所以過去那種提供醫療保障的方法需要改變。你要把更多的政府資金用于教人們如何生活—少吃、多運動、戒煙以及使用安全套。你要把更多的醫生培養成專科醫生而不是全科醫生。而且你開始擔憂專利問題—你買得起大品牌制藥公司生產的最新藥品嗎,還是你該不該挑戰它們的知識產權、自己生產一種非專利藥?猜猜像巴西這樣新的全球強國會走哪條路。
第三,雖然政府可能在支付醫療服務的費用,但它不再是唯一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建設公立醫院和聘請醫生在重要性上不及確保病人有醫療保險,并且能夠利用保險在自己想找的醫生那里獲得醫療服務。許多新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是私人性質—有些為了贏利,有些不是。這讓政府可以關注逐利的醫療企業不愿涉足的地方—比如偏遠農村—并提供更好的服務。(需要強調的是:當政府本身不能拓寬這些醫療服務的范圍時,通常是私人性質的非營利性組織在做這件事—世界上最新成立的國家南蘇丹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最后,隨著更多的私人提供者由政府埋單來提供醫療服務,人們更加看重結果和服務質量。瘧疾的發病率真的降低了嗎?多少例分娩是在醫生或護士的幫助下完成的?年輕人感染性傳播疾病的比例是多少?患者的候診時間有多長?通常讓承包商而非公務員負起責任要更容易。而且在想方設法讓你不去做不健康的事情方面,通常承包商更有創造力—南非的私人公司Diseove口Health會給你“積分”,用它可以在超市購物時打折。無疑,為實現全民醫保而采取的行動給健康帶來了新的衡量標準。不過真正幸運的是這一切恰好與監督及評估手段(“M&E”)的飛速發展同時出現,這些手段幫助我們衡量政府花的每一塊錢取得了什么成果—新一代經濟學家醉心于此。
那么,這一切要花多少錢?不管你相信與否,全民醫保不一定費用高昂。記住,這一切從“經濟情況調查”開始,換句話說,在負擔能力較弱的人身上花費得更多。平均每個新興經濟體已經拿出國內生產總值的約5%用于醫療保險;其中半數左右的錢是由納稅人支付的。而且花更多的錢并不能確保國民更健康—美國的醫療保障賬單是世界上數額最大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巧%),但是盡管美國有高科技的醫院,它取得的成果卻很一般。當然,費用只是這個等式的一邊—生活在疾病不一定導致破產或死亡的社會,這樣的好處肯定是值得有所付出的。新近發展起來的國家明白這一點。
- 上一篇:書記在稅務分析會講話
- 下一篇:文體局管理黨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