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措施

時間:2022-08-10 04:12:21

導語: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措施

摘要: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工作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和持續關注,也是學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文章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分析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現狀和原因,結合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方面內容(主觀層面的積極情緒、個體層面的積極品質、集體層面的積極社會環境),探討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體系的模塊內容、方式方法和途徑載體,進而構建有效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體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

經濟困難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經濟原因承受著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普遍在就業上處于劣勢。在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下,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更好地應對就業壓力,實現順利就業,是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關乎國家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文章試圖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研究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體系。積極心理學提倡調動積極情緒,讓人感受到成功和快樂,促進健康成長。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雖然有些不足,但還有可以挖掘的潛能和提升的空間。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分析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壓力現狀和原因,用“積極”來觀照就業教育的全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壓力來源

在大學生就業群體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就業環境尤為嚴峻,就業難度更大、更突出、更多元化。心理和經濟壓力導致經濟困難學生畢業求職時自卑感加劇,主觀能動性缺乏,競爭能力差。就業困難也對他們的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念帶來沖擊,引發冷漠、悲觀、抑郁、焦慮等情緒。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業成本提高,心理壓力困擾

因為就業成本提高和自身家庭經濟限制,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單一,就業中常處于弱勢。同時,由于各方面的壓力,他們普遍存在缺乏自信、情緒敏感、自我封閉等個性特征和就業焦慮,他們畏懼競爭,害怕失敗,想就業與害怕就業并存,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和魄力。[1]

(二)就業期望較高,理性就業心態欠缺

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因成長環境貧困,對就業的工作環境、薪酬條件、福利待遇等期望過高,其能力與企業的需求又不匹配。有些經濟困難學生對去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工作存在畏難情緒,傾向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就職,也縮小了他們的擇業范圍,造成就業困難。

(三)生涯與職業意識缺乏,就業質量不高

經濟困難學生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爭取獎助學金或勤工儉學上,過分重視分數和兼職賺錢,生涯意識較為模糊。畢業求職時,面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更傾向于從事穩定的工作,缺少創業激情,缺乏明確的就業目標和要求,很少能夠考慮就業前景的規劃及發展,甚至頻繁調動工作,不利于有效就業。[2]

二、積極心理學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優化就業心理素質

傳統心理學往往局限于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在對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指導中注重解決就業心理問題,忽略積極就業心理品質的開發與培養。積極心理學重視調動內在的積極心理品質,倡導優化經濟困難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培養主動、樂觀、堅韌的就業心態,勇敢應對就業壓力。

(二)有利于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提升就業競爭力

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對就業心理壓力的關鍵所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積極心理學注重積極人格的培養,相信人們能夠自我管理、自我引導。通過挖掘內在潛能,將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格優勢發揮到極致,幫助他們獲得發展和成長的動力,這對于提升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三)有利于培養堅韌的意志,提高就業挫折承受力

積極心理學重視培養積極的意志品質,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積極的潛能,克服困難。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能量,喚醒和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鼓勵他們做自我心理的積極調適者,有效調節和支配自我行動,生成發展動力,努力提高應對就業的耐挫力,從而實現就業夢想。

三、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體系研究

(一)激發積極情緒,提高壓力應對能力

積極的體驗和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積極的情緒能推動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維和行動,激勵人們突破一定的限制,產生更多的思想,并出現積極的行為或行為傾向。[3]

1.樹立積極的就業意識

學校可以座談會、就業指導課等形式,引導經濟困難學生客觀分析自我,尋找與職業對接的基點;通過建立學生信息數據庫,以QQ、微博、微信等平臺加強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敢于實踐,積極參加宣講會和面試等,積累求職經驗,提高就業能力。通過自我分析,對就業選擇、工作能力、職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進行理性判斷、及時調整。在就業準備階段,認真準備簡歷,凸顯個人優勢。

2.創造積極的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調適者,都有強大的自我發展能量。在就業指導中,幫助經濟困難學生發現自身優勢,創造表現及工作機會,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強項方面有所表現,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提高自信心,收獲滿足感和幸福感。在就業活動中,對擇業態度、自我認知、自我與職業關系有全面的認識,能對決策負責,即使身處窘境,也能自信應對。[4]

3.搭建多樣的實踐平臺

通過搭建形式多樣的實踐平臺,拓展培養就業競爭力范圍,提高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能力,如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織經濟困難學生對社會弱勢群體開展幫扶工作,到企業參觀學習,參加生命體驗等活動,讓經濟困難學生全方位感受生活的多樣性以及個人努力后收獲的滿足與快樂。通過實踐,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肯定自我,激發頑強樂觀的進取精神,提高就業壓力應對能力。

(二)塑造積極人格品質,提升求職能力

積極的人格品質有助于人們通過更加積極的應對策略和更加有效的行為模式,更好地應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壓力情景。培養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有利克服不良的就業心態,提升求職能力。[5]

1.挖掘學生潛力,培養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就業教育就是在就業教育的全過程注入積極的力量,發現經濟困難學生積極的個人特質,充分發揮潛能,激發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幫助更好地處理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工作環境中調節自己。另外,加強培養學生環境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自信心、誠實守信等積極心理品質,讓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

2.樹立榜樣人物,激發就業主動性

為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榜樣人物,建立互動的長效機制,通過榜樣現身說法和朋輩的感召影響,讓他們知道身邊家庭情況相似的同學,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取得豐碩的成績,過上幸福的生活,在他們身上發現努力的魅力與成效,從內心深處認可、佩服榜樣人物,進而產生積極向他們學習的態度與行為。3.重視個體發展,拓寬就業思路加強個性化就業指導,增加主觀體驗和成長,鼓勵他們樹立勇敢競爭的勇氣,營造積極上進的氛圍,加強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幫助降低就業焦慮。幫助發現個人優勢,調整就業心態,激發積極的自我體驗和內在動力,讓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分析解問題,拓寬就業擇業的思路和渠道,實現成功就業。[6]

(三)搭建積極的組織系統,增強適應能力

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社會大系統和小系統,針對大學生就業而言,社會大系統主要指政府和企業,小系統主要指學校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壓力應對要依靠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和家庭的一起參與。政府應積極調動社會、高校有效整合相關有利資源,更好地提升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幫扶。學校和家庭要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能力鍛煉提升、心理輔導咨詢等方面進行有效合理分工和工作針對性追蹤。企業要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他們創造一些的機會和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更要自立自強,轉變就業觀念,主動爭取工作機會。文章主要就高校在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體系的作用進行如下思考。

1.重視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高校針對性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能有效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鼓勵經濟困難學生把職業生涯規劃與學業生涯規劃有機地統一起來,合理規劃大學學習、工作和生活。針對高年級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前景、就業流程,掌握有效的求職技巧。[7]同時,鼓勵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為他們配備專業指導老師,集中進行賽前強化培訓、賽中指導,并在賽后對學生進行個體反饋,幫助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更好地應對就業壓力。

2.建立“制定目標、激發行動、增強技能”的職業指導模式

對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個體,針對性地構建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積極就業指導體系,完善班主任、輔導員、專業導師齊抓共管,通過與學生面對面溝通、電話、短信、網絡等形式交流,關心學生學習生活,關注求職情況,提高學生求職主動性。通過人際互動等,引導經濟困難學生制定職業目標,激勵其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

3.成立“就業促進委員會”,構建“校級———院系———班級”三級幫扶體系

通過吸收各年級學生,特別是經濟困難學生,組建學生“三自組織”,倡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讓經濟困難學生參與組織籌備、策劃舉辦就業相關活動,如就業指導講座、就業技能培訓、簡歷設計大賽、模擬面試大賽、自主創業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生關注自身成長,把成長需求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并在實踐中鍛煉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提高就業壓力應對能力和就業綜合素質。

4.開展針對性全程就業服務,“職業咨詢”與“心理咨詢”相結合

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新生入學開始,就可以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教育,針對性地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重點對象還要進行一對一幫扶。為擴大幫扶范圍和幫扶成效,可以研究制定提高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的團體幫扶方案,定期開展團體輔導。[8]對于就業困難和經濟困難的“雙困”學生,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無法代替專業化的就業心理輔導,無法代替針對性的職業測評與咨詢指導,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提高幫扶的實效性。

5.構建“學校———企業———家庭———學生”四位一體的互動培養模式,發揮聯動促就業

學校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構建校企合作就業模式,依靠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崗位資源,為優秀的經濟困難學生搭建一個能參與頂崗實習與就業的平臺。讓經濟困難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除得到經濟補貼外,還有企業的帶教老師指導,通過了解熟悉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從而發現自身優勢和差距,切實達到“在學中做、做中學、處處皆學問”的學習效果。同時,學校需要引導教會學生誠信感恩,樂于同家人分享收獲和挫折,在這種互動的培養模式中,協力促進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9]

6.加強就業跟蹤調查,促進學生持續增強就業競爭力

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畢業離校后的就業指導和幫扶服務,尤其是那些尚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經濟困難學生,學校持續給他們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和相關資訊,不斷鼓勵他們勇于多嘗試,牢固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積極就業觀念。對已順利就業的經濟困難學生通過開展就業跟蹤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職業態度、工作適應等方面的綜合評價,調查用人單位對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同時,通過收集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對子女就業情況和職場表現的評價,掌握學生家庭對學校提升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競爭力相關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培養目標。總之,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經濟、心理、社會、思想和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就業相對困難情況。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積極探索以學生為本的新的培養模式,拓寬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與途徑,搭建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積極的就業壓力應對體系,幫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從思想、態度、知識等方面做好就業壓力應對的積極準備,對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等都有重大意義。當然,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壓力應對體系構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作,需要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等通力協作,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困難學生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就業環境。

作者:張麗艷 單位:溫州大學步青學區

參考文獻:

[1]王佳利.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4(4).

[2]程族桁.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貧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調查和提升研究[J].高教學刊,2015(15).

[3]郭巧,等.高校“雙困生”心理特點及素質提升途徑———積極心理學視角[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

[4]王佳利.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

[5]陳亞.積極心理學對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啟示[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6]裴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J].青年與社會(下),2014(8).

[7]邵壘.貧困大學生如何實現自強成長: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及職業生涯規劃技能共性為基礎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8]韓燕燕,等.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教育的實踐做法[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

[9]岑道權.高校貧困生就業弱勢問題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