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問題思考
時間:2022-01-03 10:44:25
導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盡管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經濟水平得以好轉,但是涉及內部深層次的經濟矛盾問題日漸凸顯,其中最為嚴重的莫過于產業結構矛盾。筆者的任務,便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問題和對應的調整策略,加以深入性探討,希望能夠為日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推動力。
關鍵詞:經濟結構;矛盾問題;調整策略;可持續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可以說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協調化發展進程,貫徹落實經濟效益和產業質量同步提升指標的標準途徑。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實況對比校驗,發現不同區域之間貧富差距過大,得知欠發達地區多存在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且更新升級速率緩慢。所以說,精準化把握機遇并進行相關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是當下我國可持續建設發展中的重要任務,希望相關工作人員能夠不斷對其加大重視和掌控力度。
1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遺留的弊端問題
1.1農業基礎過于薄弱,農民收入增長速率十分緩慢
最近階段,我國經濟經濟發展趨勢異常迅猛,農產品產量持續提升之余,政府開始逐漸加大對農業實際生產條件和基礎性技術設施的整改力度。不過透過宏觀角度審視,因為農業基礎過于薄弱,一時間令農業不具備較強的自然災害抵御潛能。特別是在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少和勞動力資源大量富余的矛盾作用之下,農業既有生產效益開始逐年降低,經濟收入增長速度自然長期處于晦暗境遇之中。該類結果可以說是我國國民經濟中實質性的結構沖突,對于社會主義多元化經濟活動有著多角度的限制[1]。第一,因為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數量不足和勞動生產率過低等問題影響,加上生產成本的持續上漲,使得愈來愈多的農民難以透過農業種植獲得合理的收入,涉及增產不增收的狀況廣泛分布。盡管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增加,同時政府開放沿用價格保護和糧食敞開收購等舉措,使得糧食銷售價格得以適當提升,但是透過全國整體層面審視,農民的收入卻并未因為糧食增產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改善。第二,農民收入增長速率過慢,使得農民在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購置能力上遭受全面限制,該類結果不單單完全交由價格上漲現象滋生,同時因為單位年限之中農民消費性支出漲幅不大,使得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進程極度緩慢,最終對于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發展勢必不利。
1.2政府制定的扶植性政策實效性不高,對于各類產業機構優化造成阻礙
自從我國建立并沿用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地方政府開始獲得適當的主權進行經濟結構管理,至此過后,社會大眾開始將其視為國民經濟總量實現在不同區域平衡受控的主體,以及獨立控制區域經濟活動的組織主體。然而正是在上述政府職能權限的變化影響下,使得當今許多地方政府在調整自身經濟結構期間,都本能地將注意力集中投射在本區域利益最大限度地追求層面上,致使產業機構調整質量并非發生實質性的提升。這部分地方政府在針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政策制定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思維誤差跡象,就是盲目地認定財政收入高的行業便是主導型產業[2]。單純那煙草行業為例,盡管其對于地方經濟整體帶動性不強,不過那納稅數額較高,有助于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因此許多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依照產業結構理論進行本區域的主導型產業確立,這樣無疑會令其經濟經濟調整實踐發生和既有理論的脫節狀況。
2日后改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質量的具體措施
2.1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力爭將農業放在首位,保證落實三農發展指標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農業十分重視,尤其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公布實施許多支持農業經濟的政策。首先,在產業區需要持續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改革力度,及時借助糧食加工方式發展后續多元化產業項目,爭取為農業產業化改革目標貫徹,開拓全新的經營掌控路徑。其次,積極高效地建設小城鎮,開拓出主動迎合我國基礎性國情的城市化建設路徑,這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類重要使命。經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小規模城鎮建設、鄉鎮企業重新布局過后,不單單可以持續高效地推動農村經濟結構革新調整步伐,同時更加有助于促進城鄉經濟的交流。事實證明,上述手段對于改變農村經濟結構面貌,創造繁榮社會經濟體系有著極為強勁的支持輔助效用。
2.2在經濟結構調整期間消除區域利益的障礙
主要就是結合市場經濟規范性守則,針對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科學性協調引導,必要時直接借助立法途徑予以明確認證。正如上述內容闡述,地方政府過分關注本區域利益的維護,而不能明確劃分不同產業和經濟結構之間的權限,面對此類狀況,中央政府要盡量予以規范克制,保證盡快制定實施一套健全、高效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方案。為了避免各類地方領導重復出現以往短期經濟利益追逐行為,需要在該類方案拓展基礎上設置經濟增長速度、總量,以及環保等社會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等指標,全程關注不同地方政府領導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遵紀守法行為表現。如此一來,便可以順利強化中央政府對各類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扶植政策的執行力度。另一方面,針對經濟結構增量和存量進行同步優化改造。具體就是在精準化選取經濟結構存量調整策略基礎上,沿用限制、淘汰、促進和鼓勵等激勵手段,保證經濟結構增量調整工作得到應有的重視。長此以往,一些具備廣闊發展前景、大附加值、技術水準較高的創新型產業,就會得到更為理想的革新發展[3]。
3總結
經濟結構調整原本就是一類繁瑣復雜的工程項目,單純透過國家的人為行政政策是不現實的,希望日后中央政府能夠盡快制定一些強制性政策,督促各類地方政府客觀地處理管轄區域內的經濟結構調整事務,為今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協調化發展,貢獻應有的支持動力。
作者:趙志 單位:中國共產黨平原縣委員會黨校
參考文獻:
[1]薛鳳旋.均衡經濟發展: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建議[J].亞太經濟,2010,33(01):157-163.
[2]白津夫.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調整方向[J].領導之友,2010,18(01):123-135.
[3]張磊.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破局[J].中國經貿,2010,14(01):77-89.
- 上一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少數民族學生幫扶對策探討
- 下一篇:高校招投標經濟效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