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研究思考

時間:2022-10-27 04:49:00

導語:會計理論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理論研究思考

摘要:在會計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面臨這樣一些問題:會計如何適應國家經濟體制的轉變,如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要求的會計體制,這樣的會計體制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和結構,怎樣對待西方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入,西方關于會計理論的供求問題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受到關注。由于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資源還不夠充足,在會計理論研究領域,尤其要關注成本效益的對比問題以及供需平衡問題。

關鍵詞:會計理論;實踐基礎;會計目標;會計環境

Abstract:Inaccountantreformsintheprocess,wealwaysfacelikethissomequestions:Howdoesaccountantadaptthestateeconomysystem''''stransformation,howtoestablishconformstosocialistcountriesmarketeconomyrequestaccountantthesystem,whatfunctionsuchaccountantshouldthesystemhaveandthestructure,howtotreatWestaccountingtheoryresearchresultsandsoon,speciallyitisnoteworthythatalongwithaccountingtheoryresearch''''sthorough,theWestalsodaybydayreceivestheattentionaboutaccountingtheory''''ssupplyanddemandquestion''''sresearchresults.Becauseourcountryisalsoatthesocialisminitialstageatpresent,thesocialresourceisnotveryalsosufficient,intheaccountingtheoryresearcharea,mustpayattentiontothecostbenefitespeciallythecontrastquestionaswellasthesupplyanddemandbalancedquestion.

keyword:Accountingtheory;Practicefoundation;Accountantgoal;Accountantenvironment

1關于會計理論的一般認識

會計理論一詞雖然廣泛應用于財務會計多年,但尚無標準的定義。在會計文獻中,對會計理論的含義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但筆者認為,瓦芡和齊默爾曼作為當代實證會計理論的代表人物,對會計理論提出的意見是符合當代經濟發展的潮流的。他們認為:“會計理論的目標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解釋”是指為觀察到的提供理由,“預測”則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測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必就是未來現象,它們包括那些已經發生,但與其有關的系統性證據尚未從數據中收集到的現象。因此,在他們看來,假設和通過數據進行驗證構成了發展會計理論的基本前提。

2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關于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目前尚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應當以會計環境還是以會計目標作為其邏輯起點,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會計環境論和會計目標論之爭。由于二者都有說服力,針對其相持不下的情況,又有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結合論。以下作者試圖進行簡要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語言等方面的原因,美國的會計研究對我國的會計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兩國會計環境的差別在某些場合卻往往忽視。美國社會經濟和資本市場高度發達,市場完全監管嚴格,稅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強硬,注冊會計師職業得以充分發展且有著嚴謹的自律機制,資訊系統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尚處于發展之中,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建立,但尚需調整與完善。資本市場還處于成長的初期,市場監管手段和稅收征管以及稅制的完善尚需要時日,審計環境和注冊會計師行業自律不容樂觀,資訊條件不夠理想。由此可見,不同環境下的會計理論研究的前提條件顯然是不同的,所以進行我國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應當以我國會計所處的環境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研究和解決本國的問題。當然,借鑒他國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也是不可缺少的。

雖然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諸多具有共性的成份,但并非所有在一定的會計環境下被特定會計實踐證明了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都具普遍意義。因此,我們應當對會計環境論作為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的觀點進行反思。

此外,雙重受托責任也應運而生。雙重受托責任觀認為現代會計在“受托—受托”的關系中的責任是雙重的,既包括對受托資源的安全完整、充分運用和實現經營目標的責任,也包括對員工的福利、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政府的稅收、公眾的就業、社會公益事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

筆者認為,會計目標論是受制于特定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經濟運行體制的。在產品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過運用會計信息來考察受托者對托付財產或資源的管理和經營責任的履行情況。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特別在資本市場有效的動作情況下會計信息使用者不但仍然關注受托資源的經營情況,而且由于他們處于一個相對發達的市場條件下,隨時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間接地對其所托付的資源進行調配,社會經濟體制和資本市場本身也確實充當著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會計信息對決策的作用日益重要。不言而喻,決策有用觀應當是財務會計被普遍認可的情況下才得以成立。只有當所有權和經營權充分分離之后,企業外部利益關系集團的力量足以制約財務信息的公允呈報,決策有用觀才能夠確立。因此,即使在同一歷史時期、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對于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以及私營企業而言,決策有用觀和經營責任觀的側重點也未必相同。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國際會計準則只對財務會計處理和呈報的重要方面進行規范,而不顧及次要的方面。同理,大多數國家的會計準則也主要用來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因此會計目標倚重決策有用觀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綜上所述,從會計理論體系本身來說,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聯系實際的邏輯起點,它基于特定的會計環境,對會計基本假設和原則具有統駕作用。從實務方面看,它指導特定會計系統的建立并引導其運行,從而構成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3關于發展會計理論的方法和實踐性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實證會計理論逐步發展是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我國應用實證方法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條件尚未完全具備。這首先是由于我國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持續發生著重大變化:經濟體制的轉變使會計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多種經濟成分的并存致使財務信息使用者的群體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企業相對地位的確立導致財務信息呈報的企業導向,會計人員身份的轉變致使會計信息編報立刻發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變化。其次,由于20年來我國財務會計規范始終處于變動之中,盡管這種變動的程度和頻率不盡均衡,但相對而言,較大規范的變動至少應當包括1993年會計轉制和1997年以來具體會計準則的和實施。這樣的制度變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相關年度財務信息較為嚴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如果考慮到1994年稅制改革,和匯率并軌因素的影響,會計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會計規范的兩次大的變動與我國證券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當前,以對我國財務報告數據的統計分析為依據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慮的。所以,我國當前和今后幾年的會計理論研究勢必仍然無法以統計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為主,而傳統的研究方法仍將居于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研究方法進行再認識。分析我國會計研究的傳統方法,很難證明其等同于規范方法。換言之,規范研究方法與傳統方法并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過是交叉的概念。在我們以往所進行的研究中,我們自覺不自覺的部分采用某些實證研究方法。眾所周知,實證研究方法既包括當前十分流行的統計分析和“建?!?,也包括諸如問卷調查、實地調查、訪談、案例研究、實驗室模擬研究、實地試驗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實地調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較為簡單的統計分析方法、蹲點實驗等方法應當屬于客觀的以實踐為基礎的或稱之為以經驗為根據的方法,也可認為是實證研究方法。

隨著實證研究的興起,規范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評。規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基于的假設通常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無法在結論上獲得普遍的共識。盡管如此,對于諸如會計理論框架,財務報表的要素及確認與計量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規范研究方法。應當承認,研究人員的主觀隨意性不僅表現在規范研究的過程中,而且也出現在實證研究的若干階段。正如瓦芡和齊默爾曼在他們的《實證會計理論》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員在建立會計理論的過程中必然帶有主觀隨意性。研究課題的選擇與理論模式的建立都會受到研究人員自身價值觀的影響”。

在批評規范研究時,我們應當對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研究命題的學術性加以區別,從而克服所謂純學術研究的思想。無論是規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實際上都不是所謂純學術的研究,因此強調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并不意味著否定規范研究方法。

4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會計論壇日益繁榮,然而,改革開放初期對國外會計理論的引進和評價,畢竟只是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撥亂反正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借用他山之石,是為了攻克本山之玉。借鑒并非為了借鑒本身,而是為了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會計特用的系統結構。這個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狀況和優化方法,需要由我們自己實事求是地去探索,實實在在地研究,把中國會計實務作為他國研究的許多成果試驗田的做法實不足取。

同時,由于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許多成果基于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的新興學派的觀點,而這些學派及其觀點在其本學科領域中往往仍然存在爭議,因此,當會計理論研究者對其所借用的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時,這種借用顯然是危險的。同時,由于新興經濟學理論的某些假設,例如理性經濟人假設基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實,未必符合我國社會和文化現實,盲目借用顯然是有害的。

當前,我國的會計系統,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不僅會計目標需要明確,而且會計準則建設的目標及其相關問題也亟待明確。財務信息的供給與需求問題、成本與效益問題、財務信息提供的責任問題、財務信息使用者的權益保障問題、財務報告監證的法律責任、經濟風險和注冊會計師的合法權益和經濟利益問題,會計管理機構、財務信息提供者和注冊會計師的相互牽制配合問題,會計職業操守和自律問題、會計確認和計量以及披露的一系列具體問題等等都有待于我們去探索。

總之,我國會計正處于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對會計理論工作者而言正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時期。一個不可多得的充滿了創造機會的時期。然而,要抓住這個機遇,必須深切地把握我國的會計實務。

綜上所述,以下結論應當是可以成立的:會計理論發展的基礎只能是會計實務,會計理論正確與否最終應當也只能經過實踐來檢驗,會計環境是會計理論研究必須加以考慮的前提條件,但這未必意味著會計環境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會計理論邏輯起點應當是會計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基礎只能是我國會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