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誠信缺失問題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15 10:07:00

導語:會計誠信缺失問題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誠信缺失問題探討論文

摘要:誠信的回歸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進程,誠信這一永恒的話題開始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越來越受重視。會計誠信,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視目前存在的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思考和制訂應對它的方法和手段,是會計行業及相關部門和人士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關鍵詞:會計誠信;誠信缺失;和諧社會Abstract:Theintegrityofthereunification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isanimportantsymbol.With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andgraduallyimprovethewell-offsocietyintheprocessofamajor,theeternalsubjectofgoodfaithbyallsectorsofthecommunitybeganmoreandmoreconcernedaboutthesocialcreditsystemhasbeenincreasing.Accountingintegrityispartofthesocialcreditsystemisanimportantcomponent.Faceuptothecurrentlackofaccountingintegrity,tothinkandtoformulateitsresponsetothewaysandmeans,istheaccountingindustryandrelatedsectorsandthosewhoneedasolutiontotheissue.Keywords:accountingintegrity;lackofgoodfaith;harmonioussociety前言“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誠實守信是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必須建立的社會規則。會計誠信是會計行業最基本的行為規則之一。它對保障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規范商業行為的合法操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反之,會計誠信的缺失,必然會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因此,探詢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認識會計誠信缺失的危害,研究應對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是一個應該被提上議事日程的課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一)會計誠信缺失有其社會背景,它是社會誠信缺失在會計領域的反映。當今社會正處于市場經濟的探索過程中,各種法律和制度建設尚不成熟或者說尚不完備。單純靠社會道德教育和所謂“紀律性”約束,顯然已不適應今天人們多元選擇的價值觀念;也不可能用來規范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在沒有嚴格法律規范人們行為的背景下,社會誠信缺失是必然要出現的一種現象。它會反映在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反映在會計領域,便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會計誠信缺失。(二)會計誠信缺失是“公民意識”淡薄在會計領域的一種表現。不可否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探索中運行的。很多人還不具備保障市場經濟規范運行的前提———“契約”意識。也就是說,缺乏基本的“公民意識”,不懂得公民履行基本義務對于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性。在這種前提下,去講誠信經營只能是勉力而為的。在會計領域,在“領導意志”和所謂“團體”意識的影響下,很可能將會計人員的公民意識銷蝕掉了。缺乏公民意識違背“契約”精神,造成會計誠信缺失。讓人擔憂的是,這種公民意識淡漠,是普遍存在于社會各個層面的;讓人欣慰的是,這個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和委員已就“公民意識”問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三)會計誠信缺失是社會職業道德觀念弱化對會計領域的潛在影響。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但具體到某些行業,道德操守的履行情況并不樂觀。會計誠信缺失所引發的明顯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如造假報表、假審計報告等弄虛作假的法人行為,挪用公款、貪污、侵占等個人行為,就是一些具體表現。職業道德觀念弱化,是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的一個潛在原因,它的真正危害在于,違法心安理得,犯罪成為“邊緣化”。2005年,國資委對169家中央企業資產清查,總的資產損失達數千億元。可以說是“暗箱操作”、“自買自賣”、“賤買賤賣”等手段導致了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其中,會計誠信缺失負有相當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四)會計誠信缺失的歷史和現實文化背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類的觀點并不鮮見。此類思想經過文化沿襲和承續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在現實社會中。無形之中,它的存在為會計誠信缺失提供了生存的文化土壤。何況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場浩劫之中,誠信又被當作“四舊”進行批判———像北京大柵欄的一些老字號誠信經營竟被認為是“四舊”慘遭批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蓬勃開展,商業重新得到重視。然而問題在“重商主義”的作用下也出現了:一些經營者瘋狂追求經濟效益,逐漸忘記了經商的基本道德底線———誠信。可見,會計誠信缺失也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文化背景的。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一)對會計誠信缺失的現狀和危害必須要有清醒的理性認識。會計誠信缺失并非危言聳聽。在今天,誠實守信似乎已成為人們所期盼的一種理想行為。尤其是在各種經濟活動中,不造假甚至快要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了,比產品造假更可怕的是會計誠信缺失。就在我們身邊的例子便比比皆是:有著“優良業績”的公司,上市一年多便被“ST”,人們不由得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連續三年虧損才會被“ST”,那就是說公司上市之前就已經是虧損的。那么上市之前的賬是怎么做出來的呢?假如這種狀況在上市公司中不是個別或僅有,那么它會給社會經濟秩序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對國民經濟發展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從業內人士到社會各界,都應該對會計誠信缺失的現狀和危害,保持清醒的認識。(二)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公民”意識,對國家法律負責是履行一切行規的前提。憲法規定了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作為一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但是,傳統觀念上的“集體”或者“單位”的一些規定和政策,卻往往是人們行為規則的首選。這是一個誤區。正如前文所說,公民意識的弱化,是會計和其他一些領域誠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比如說讓人頭痛不已的公共設施被毀壞問題。可以說這些違法者并不知道這些設施正是為他提供服務的,因為他是一個公民,他即是國家利益的直接受益者,也應該是國家利益的維護者。必須對會計從業人員強化這種教育,讓人們知道誠信缺失的最終的受害者也有他在內。對國家利益和法律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1][2][][](三)加強法律和行政的監管力度,從根本上消除會計誠信缺失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備的審計機構和制度,可以說,審計工作對會計誠信缺失的約束和監督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審計”帶有“亡羊補牢”的性質,那么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未雨綢繆”。因此,要從根本上建立起與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會計信息管理保障體系。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讓會計誠信缺失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受到應有的懲罰。用不斷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嚴肅的財經紀律,來確保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進行。(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要用制度去保障這種道德規范的履行。如今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協會組織,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可實際上許多地方的這種職業道德教育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新聞造假,醫院亂收費,豆腐渣工程……各種職業道德淪喪的現象告訴我們,必須用制度去保障職業道德的履行。你若不講職業道德,便要根據其危害性付出相應的代價。(五)嘗試用法律和制度去保障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以防“自家人”現象造成的會計誠信缺失。在不少單位,會計人員構成存在狹義或廣義的“自家人”現象,是人所共知的。大家都清楚是為什么。這種“自家人”現象,對會計誠信缺失起什么作用不言而喻。應該從制度和法律上規定,比如親屬回避制度,上級委派制度,同行業會計人員輪崗制度,等等。這是需要過程和時間的,因為它會牽動某些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是為了應對會計誠信缺失的挑戰,這是必須要走的一步。重建會計誠信的預期和展望(一)會計誠信的重建符合公眾的良好愿望。筆者曾聽說過一個關于誠信的故事。有一位基層連隊的司務長,這位賬目一分不亂的女兵外出采購時,公家的錢和個人的錢分別放在兩個衣袋里。公家的錢不夠了,她可以用自家的錢先墊上;而有時個人的錢不夠了,她就是渴得嘴唇干裂出血,也不會先用公家的錢買瓶水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太多平凡人內心有著講誠信的良好愿望,而且正把它付諸行動。這是重建會計誠信的良好社會基礎。一旦講誠信的楷模成為人們的標尺,會計誠信的重建或者說強化是大有希望的。因為,它符合公眾的期待和愿望。(二)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會計誠信的重建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近年來,從國家決策者到普通老百姓,都在為建設理想中的和諧社會而努力著。和諧社會的構成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這其中,會計誠信的重建是不可或缺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走在高低不平,修個不停的馬路上,就會想到工程預算與實際費用相符嗎?連“社保基金”這種老百姓的養老錢都敢被大幅度的挪用,人們會想,這種賬目是怎么做出來的?這些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會計誠信的重建將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進程。反過來,建設和諧社會,將最大限度地要求和確保會計誠信的重建,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三)重建的會計誠信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誠信。雖然從本質上說,“誠信”就是誠實守信,這是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的。然而,我們畢竟已生活在21世紀,并且正在深度融入國際體系。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誠信是用一個“義”字做底線的,即憑借人品來保證。顯而易見,這已不適應規范化要求下的市場經濟。我們要建立的會計誠信,既要有傳統道德意義上的信任和承諾,又要有現代法制意義上的保證和履行。在這里,會計誠信的底線是守法,道德畢竟是軟規則,而法律是不允許觸動的。我認為,這種新的會計誠信體系雖然在短期內還不一定為大家所認識,但它的建立和完善是勢在必行的。誠信的回歸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進程,誠信這一永恒的話題開始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越來越受重視。會計誠信,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視目前存在的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思考和制訂應對它的方法和手段,是會計行業及相關部門和人士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