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變化對企業影響論文

時間:2022-07-17 08:28:00

導語:新會計準則變化對企業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會計準則變化對企業影響論文

論文摘要:新會計準則變化;影響

論文摘要摘要:財政部了新會計準則,本文分別從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第9號、第14號、第20號、第22號新會計準則內容出發,討論其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以期促進企業更好地應用新會計準則。

財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的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和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由于新會計準則實現了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新準則中的一些理念應用對企業業績、企業財務信息及企業納稅義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分別針對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第9號、第14號、第20號、第22號新會計準則內容討論其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1、《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投資性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我國原有的會計準則體系沒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沒有將投資性房地產列示為單獨的項目加以處理,而是把現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的相關內容分散在其他相關的會計準則之中。投資性房地產的顯著特征是應當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應同時符合和該投資性房地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和該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這兩個條件,才能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科目進行核算。

投資性房地產按初始計量成本進行,采用成本和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后續計量。假如企業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企業可以對其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該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摘要: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相關信息。對于不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應采用成本模式對其進行計量。

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建筑物的后續計量,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土地使用權的后續計量,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進行核算;對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平時不計提折舊,也不進行攤銷,以資產負債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當期損益。由于是按公允價值對其期末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存在減值新問題。企業對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動。對于已經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改為成本模式。在公允價值模式下將其他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時,轉換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作為所有者權益處理,小于時計入當期損益。

新會計準則以成本模式為后續計量的基準模式,以公允價值作為可選模式,這是對公允價值的謹慎使用。這意味著房地產公司在調節利潤上可以對這兩種模式進行選擇,假如采用公允價值計價,擁有投資性房地產企業當期凈利潤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公允價值究竟應該是多少,不同的評估方式有不同結果,公允價值的變化將加大凈利潤的波動幅度。投資性房地產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賬,每年提取折舊,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凈值往往低于公允價值。企業一旦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后,對于當期利潤將會大幅增加,在地產價格下跌時,有關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會大幅下降。

2、《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職工薪酬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給予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及其他相關支出,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因解除和職工勞動關系給以的補償和其他和獲得職工提供服務相關的支出。新會計準則除保險、住房公積金需要根據規定比例計提外,如職工福利費等據實列支。取消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業自行把握的情況下,會對當期經營成果產生影響。

3、《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

新會計準則中的收入包括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銷售商品收入的計量,企業應當按照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合同或協議價款不公允的除外。假如采用遞延方式付款的,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應收合同或協議價款和其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設備一套,協議約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從銷售當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銷售日支付貨款,只需付8000元,計算出折現率為7.93%。那么在銷售當年確認的主營業收入為8000元,當期沖減財務費用634元,該年的經營利潤會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價值沒有確定的標準來判定,故當期經營成果具有人為操作性。

4、《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

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企業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按照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企業合并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母公司應當編制購買日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因企業合并取得的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應當以公允價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方在企業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并方取得的資產凈賬面價值和支付的合并對價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成本按以下規定確認摘要:通過一次交易實現的企業合并,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權并由此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合并,合并成本按公允價值計量。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單項交易成本之和,即為每一次所發生的所支付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生的權益性證券公允價值之和;購買方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應計入企業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為當期費用處理。在企業合并或協議中對可能影響企業合并成本的未來事項做出約定的,購買方假如是估計未來事項做出約定的,且估計未來事項很可能對合并成本金額影響能夠可靠計量,購買方應當將其計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的情況下。購買方在購買日取得被購買方的各項資產,假如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預計能夠流入企業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按公允價值確認資產。購買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購買方各項負債,假如履行有關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當按公允價值確認為負債。新會計準則中明確了商譽的概念。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企業應于每個會計期末,對商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進行測試,計算確定其減值金額。對商譽測試的減值部分計入當期損益。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為負商譽。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復核后,計入當期損益。

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摘要:一是購買法和權益法的選擇會影響到合并后企業的資產結構及利潤變化。購買法下,被收購資產以公允價值入賬會使資產總額增加,以后每年度攤銷額較大,形成的商譽會引起以后年度商譽減值費用增加。因此,正常情況下,購買法會使企業總資產增加,年度利潤降低,凈資產收益率降低。合并利潤表中,權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和費用等是年度性的,購買法下從購買日算起,權益法的合并當年的利潤高于購買法,這些影響將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權益法。二是商譽減值的利用空間。以往,企業處置資產或股權,會帶來非經常性收益。對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也可能給主并方帶來當期收益,商譽不再逐年攤銷,而是每年做減值測試,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以后每個年度不能轉回。這樣規定給企業以很大的空間,注重當期收益指標的情況下,有可能不做減值處理。注重現金流的情況下,有可能大幅減值以獲取所得稅遞延。

5、《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并未對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體的規定。而新的會計準則明確地把金融工具定義為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該合同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合伙企業、公司形式的實體或政府機構。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金融期權、期貨或運期合約、利率互換以及貨幣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無論是正確還是未確認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義。

新會計準則在分類上改變了以往按期限劃分資產、負債類別的做法,按金融工具的屬性將資產劃分為摘要: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直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類;將負債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

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混合計價模式,對于交易性資產、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計價;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及其他金融負債,按歷史成本計量,但需按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對金融負債進行后續計量。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的確定,采用了兩個層次,對活躍市場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標價計量,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在估價的技術基礎上確定。

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規定,一些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將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和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采用市價法。假設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級市場買入1000萬股股票,到年底該股票上漲到15元。按照原先的會計方法,該公司的5000萬元賬面所得不能計入當期利潤,在報表中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計入資產;但按照新會計準則,這部分股票將按照15元計價,并且將為公司增加5000萬元投資收益。相反,當年底股票價格下降,按新準則會造成利潤下降。

參考文獻摘要:

[1]趙翔.新會計準則對金融企業的影響及其執行新會計準則的思索[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7,(04)摘要:41-43.

[2]任秀梅、趙曉華、任亮.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探究[J.理論觀察,2006,(05)摘要:85-86.

[3]王彬.新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J.當代經濟,2006,(11)摘要:82-82.

[4]陳華明.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發展歷程對我國新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06,(24)摘要: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