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剝離對會計假設沖擊論文
時間:2022-08-26 08:38:00
導語:資產剝離對會計假設沖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資產剝離是資產重組的一種重要方式,在上市公司重組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探討資產剝離對會計假設產生的沖擊,其次分析了資產剝離對會計信息披露產生的重要影響,最后,論述了如何對資產剝離交易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問題。
【關鍵詞】資產剝離會計假設信息披露確認計量
資產剝離是近年來我國企業實務中出現的新現象,而且在資產重組的主要舞臺證券市場上更是頻繁涌動。但是在并購領銜主演的資產重組中,它是被人忽視的一種,而且人們對它的認識也較為混亂。資產剝離的實質是企業將部分資產組合出售給第三方,并取得現金或準現金收入的一種資產重組交易。資產剝離對企業實務和會計實務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資產剝離中的會計問題進行闡述:資產剝離對會計假設產生的沖擊、資產剝離對會計信息披露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對資產剝離交易進行確認和計量。
一、資產剝離對會計假設的沖擊
長期以來,人們在如何提供有用會計信息的探索中,逐漸建立了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假設。會計假設是對會計信息處理的空間、時間、內容所進行的一種合乎事理的設定,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前提,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理想的會計環境。企業進行資產剝離是否會打破這些假設?會計又應當在怎樣的前提下加工并傳輸符合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資產剝離信息呢?
根據會計理論,“會計主體是能控制資源、承擔執行業務的責任,并進行經濟活動的經濟單位”,一般說來,會計主體與法人主體、經營主體是合一的。企業將部分資產剝離后,經營業務的種類、經營活動的數量隨之減少,但是會計主體仍然存在,它所實際控制的資源也沒有減少,只是由有特定功能的資產變成了現金資產。所以,資產剝離業務應繼續在原會計主體的信息系統中反映。
持續經營假設的常見定義是,“除非有明顯的反證和直到證明情況確屬相反,必須認為一家企業將主要以現在的形式和現有的目標連續經營下去。”資產剝離業務是否會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從前述資產剝離的動機看,未必如此。當然,部分企業確因經營不善、現金周轉失靈而將部分資產剝離,處在弱持續經營狀態,但這種情況還不足以否定持續經營假設。
資產剝離意味著企業結束了部分業務,還保留了部分業務,并以此為基礎持續經營下去。所以,總體上說,資產剝離并不影響對會計主體的持續經營假設。然而,從持續經營的內容上看,企業經營項目的總體數量減少了,企業部分經營項目被終止了,換句話說,企業總體是持續的,局部終止了。
當企業做出資產剝離決策時,目標資產和業務的未來發展就不再符合持續經營的假設前提。從純理論的觀點出發,對這部分資產的核算應當轉向以終止經營為假設前提。這樣資產的價值應以可收回金額反映,資產可收回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為過去持產期間的損益,應予以確認。
會計分期假設是持續經營假設的繼續,內容就是將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人為地劃分為相等的期間,目的是便于及時地、定期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如果持續經營假設不成立,而代之以終止經營假設,那么經營過程就有了自然的終點,會計自然可以等到經營過程全部結束時再清算損益,報告結果。資產剝離使企業經營縮減、局部終止,對剝離的這部分資產和業務應當及時清算,即在資產剝離交易完成時報告最終結果。而且,資產剝離之后,企業的邊界收縮,經營內容發生了實質上的縮減,資產剝離前后的業績在數量上已經不具備可比性,會計不應對這樣的自然分期視而不見,相反,應當以之為終結、繼起的分界線,在資產剝離完成時編制會計報表,分割剝離前后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目前各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尚沒有這方面的規范。
二、資產剝離對信息披露的影響
(一)資產剝離對企業的影響
資產剝離不同于日常經營業務,是企業部分出售的重大交易,將使存續主體的財務結構、經營和現金流量發生重大轉變。
1.資產剝離對財務結構的影響
資產剝離會改變企業的資產結構,一部分長期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減少,短期資產包括現金、準現金資產(有價證券、應收款項)等資產增加,資產、負債一同剝離的企業還會降低負債水平。短期資產的增加和負債的減少將立即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增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將取決于剩余資產的利用狀況。
2.資產剝離對損益(經營成果)的影響
資產剝離減少的是有特定功能的經營性資產,剝離后與該資產有關的業務不再進行,自然相關的收入和費用也不再發生。如果這部分資產與留存資產的使用無關,那么對未來損益的影響就是與剝離資產相關的收入、費用和利潤不再發生。如果剝離資產與留存資產的使用相關,例如剝離的是某部件加工分廠,資產剝離后,企業今后生產所需的部件將依賴外購,那么資產剝離后除了相關資產的收入、費用不再發生外,留存資產的收入、費用情況也會改變。另外,資產剝離的實際價格與資產原賬面價值的差額是資產剝離收益或損失,而且,由于交易摩擦性,資產剝離的過程中還會發生一筆可觀的交易成本,再扣除這部分成本后的余額就是資產剝離的凈損益,它是一次性的。3.資產剝離對現金流量的影響
資產剝離對現金流量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資產剝離交易使企業的現金余額增加,二是資產剝離后與剝離資產相關的現金流不再發生。實際上,企業從某些業務中撤離后,收回的資金可用于發展核心業務,開拓新業務或償債,企業的未來前景還取決于收回資金的利用狀況。
(二)外部信息使用者對資產剝離的信息需求
債權人、投資者是與企業利益直接相關的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從債權人角度看,資產剝離將改變資產的構成,部分長期資產轉化為流動資產,在這一過程中,長期資產的價值可能發生減損或增益,對短期償債能力產生影響。另外,企業對收回資產的投資方向將影響未來資產的構成和資產流動性,加上資產剝離引致一部分現金流量不再發生,將對長期償債能力產生影響。從投資者角度看,資產剝離除了帶給企業一次性收益或損失外,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現金流量和風險的長期影響,而這是評價企業價值最關鍵的因素。綜上所述,外部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以下內容:
1.剝離資產的賬面價值、現時價值,資產剝離的價格和剝離方式;
2.資產剝離的收益或損失;
3.被剝離資產的收入、費用以及現金流量狀況;
4.收回投資的用途。
三、資產剝離交易的確認與計量
它包括三項內容,一是為資產剝離建立判斷標準;二是何時確認并計量資產剝離信息;三是怎樣計量資產剝離信息。
(一)資產剝離的確認標準
資產剝離應具備三個特點:(1)企業依據一個單獨的資產剝離計劃來剝離企業的一個部分,剝離方式是整體轉讓而不是零星處置。(2)被剝離的部分作為一個整體具有一定的組織功能,該功能具有相對獨立性。(3)能從經營上或財務報告的目的上加以區分。具體地說,就是被剝離部分的資產和負債相對獨立;歸屬被剝離資產的經營收入可以辨認,或能夠與其他收入相區分;歸屬被剝離資產的經營費用,大部分能夠直接辨認。
2.資產剝離的確認時間
根據及時性原則,當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企業要實施資產剝離時,就應當從會計上分離資產剝離信息。以下事項發生時,可以認定證據已經充分,應當開始分離、核算資產剝離信息,并在當期的財務報告中開始披露。
(1)企業簽訂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資產剝離協議。
(2)董事會或其他類似權利機構已經批準并宣布了詳細的、正式的資產剝離計劃。
3.資產剝離的計量
(1)為擬剝離部分建立子信息系統。當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企業要實施資產剝離時,會計人員就應當在賬簿體系中有意識地將擬剝離部分分離出來,并以它為對象歸集新的信息,包括確認其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及變動情況,歸集正常經營過程中屬于它的收入、費用、所得稅和現金流量信息,計量資產剝離的交易費用。
資產剝離的交易費用是指從確定企業要實施資產剝離開始到資產剝離實際完成為止所發生的交易費用。包括中介服務費、考核費、簽約費、公告費、過戶費和交通費等。從理論上說,這部分費用一般只包括資產剝離過程中的交易費用,未包括資產剝離前的準備成本和資產剝離后的后續成本。
(2)擬剝離資產的期末計價。期末,擬剝離資產應當按照成本與可收回金額孰低計價。這種計量觀與我國新會計制度的精神一致。對擬剝離資產按成本與可收回金額孰低計價時,企業應估計擬剝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將可收回金額低于成本的差額確認為減值準備。這些損失或收益應當作為“擬剝離資產持產損益”在利潤表中單獨反映,因為它屬于非持續經營部分的損益,這樣做符合分開披露原則。
另外,由于資產剝離意味著將資產整體處置,所以擬剝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應當按整體確定,由此確認的減值準備應根據成本在擬剝離的各項資產中平均分配。
(3)資產剝離的利得或損失。企業應當在資產剝離交易完成時,將實際成交價格扣除實際交易成本后的凈額與被剝離資產的賬面價值(成本與可收回金額中較低者)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益,作為“資產剝離損益”在利潤表中單獨反映。其公式為:資產剝離損益=實際成交價格被剝離資產的賬面價值交易費用。
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企業將實施資產剝離,那么企業就應當開始披露資產剝離信息,由于資產剝離交易持續的時間可能較長,所以在資產剝離實際完成之前還要追蹤披露。信息披露主要在企業的定期財務報告中和臨時公告中進行,如果是重大資產剝離交易,企業還應當披露模擬歷史信息。
- 上一篇: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對策研究論文
- 下一篇:內部會計監督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