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會計尋租產生的經濟后果及抑制途徑

時間:2022-02-17 02:17:00

導語:探求會計尋租產生的經濟后果及抑制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求會計尋租產生的經濟后果及抑制途徑

摘要:會計尋租導致財務信息嚴重失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扭曲資源優化配置。本文分析了會計尋租產生的一些經濟后果,從我國實際出發分析會計尋租產生的原因,并從政府職能、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計監督機制、公司治理機構、反尋租道德規范的建立等方面對抑制會計尋租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會計尋租;經濟后果;對策

一、會計尋租的含義

在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如果出現權力真空或所謂的“公共領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時,那么各社會經濟主體就會耗費資源去提取它,同時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這就是尋租行為。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裝置之一,其運行具有直接的經濟效果,如果經濟人能夠在規范會計運行規則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就能夠提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過程的“公共租”,于是會計尋租就成為作為經濟人的各社會經濟主體進行非生產性尋利的直接手段。會計能夠導致財富的非生產性轉移,并且會計在事實上難以做到中立。因此,通過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執行就可以將財富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此時就會有人受益有人受損,這種會計行為正好體現了尋租的基本思想。

會計尋租是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并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信息(包括對外公布的財務信息以及供內部管理決策使用的信息)來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二、我國會計尋租的經濟后果

(一)會計尋租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會計信息是利益分配、財富轉移的基礎,具有協調利益分配的功能,而會計尋租的本質是對會計信息的操縱,這種操縱導致了社會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因而會計尋租行為必然會導致會計信息非公正、非公平地反映社會財富和企業真實績效的后果,即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低下。

一方面,會計人員需要根據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做出自己的職業判斷。但是,在委托—關系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契約往往是不完全的,激勵機制也不健全,這樣,人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企業即將公布會計信息時,經常會進行尋租,這就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另一方面,政府的尋租行為也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特別是地方政府為了本地區的局部利益,往往需要利用上市公司來體現本地區的經濟水平或顯示政績,會對所屬單位虛報及虛夸問題采取默許、縱容的態度,地方政府這種為了本地區的局部利益而進行的尋租行為,必然會使基層單位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另外,作為主要中介機構的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有的注冊會計師為了從被審單位得到更多的好處,經常與被審單位串通一氣,致使“合謀”出具的審計報告含有很大的水分,損害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總之,利益相關者的會計尋租行為將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影響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會計尋租行為必然影響到會計信息數據的計算,進而影響到國家以這些會計數據為基礎制定的經濟政策的準確性,同時也會弱化經濟杠桿的應用力度。

(二)會計尋租造成租值耗散或福利損失

會計尋租的一個明顯的不良后果是導致了非常不公平的財富轉移,會計尋租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不僅僅是一個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問題,更主要的是,會計尋租會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扭曲資源優化配置。從尋租人本身來講,他從尋租中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其尋租所付出的成本,盡管在尋租過程中他沒有創造任何財富,并且還要消耗財富。從整個社會來看,尋租行為導致社會整體損失大于利得。一般來說,會計尋租造成的租值耗散或社會成本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直接的會計尋租成本,如給會計管制機構的賄賂,進行政治游說的耗費,對準則進行各種評論的成本以及會計尋租主體進行尋租行為所花費的成本;二是因會計尋租而發生的準則修改及相應引起的準則培訓,更新會計電算化軟件,重組會計基礎性資料等帶來的間接成本;三是會計尋租引起的效率損失,如因尋租產生的會計準則或會計政策的選擇,通過會計信息對資源配置發出不當信號引起的資源運用效率損失。

(三)會計尋租降低會計監管效率

會計監管制度從建立到執行,會計尋租行為一直貫穿其中。通過對會計監管制度的制定過程施加影響以取得對己有利的會計政策的尋租行為是一個重要類型。權力機構對會計信息揭示管制的開始,意味著社會資源配置鏈條中出現了“公共領域”,于是對“公共領域”中租金流的攫取的尋租活動便隨影而至。在會計監管制度建立過程中,被監管的各利益集團為了追租、護租,會將大量的經濟資源投入到對政府的游說和疏通中去,一旦監管機構被“俘獲”,不公平的監管制度便產生了。規則的不平等是最根本的不公平,規則的不公平是決定意義上的不公平。不公平的會計監管制度必然會受到避租者的抵制,他們同樣會為了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花費大量的經濟資源抵制這種監管制度的產生與實施,進而影響會計監管制度的執行效率。

(四)會計尋租對資本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

會計尋租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會計信息對股票價格的影響進而影響股民“用腳投票”來選擇投資機會并最終對資本市場造成影響。近年來,美國爆發的世界通信、安然、施樂以及中國爆發的銀廣廈、億安科技、藍田股份、鄭百文、科龍等重大財務報告舞弊案,使得股價狂跌,投資人受到重大損害,資本市場受到重創。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危機,他們對公司的經理層、董事會,對會計、審計、分析師等中介機構,對政府當局的監管,乃至對整個市場經濟的誠信基礎都產生了懷疑。會計尋租行為重重打擊了國內、國際的資本市場,也引起了會計理論界、會計實務界與政界的極大關注。

三、我國會計尋租產生的原因

(一)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存的“雙軌制”模式導致了有租可尋

雙軌制條件下租金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雙軌制制度本身的缺陷,這種制度的存在改變了尋租與尋利的相對價格,從而改變了經濟人的激勵結構與偏好,只要該制度存在,就會產生尋租(林鐘高,2001)。同時,“雙軌制”的存在意味著其適用對象上存在差異,這對那些混合性質的企業集團或跨行業的企業利用會計規范的差異所形成的政策空間進行尋租提供了“先天性”的可能(雷光勇、劉金文、柳木華,2001)。

(二)不完善的會計準則制定機制是會計尋租產生的制度基礎

會計準則,顧名思義是會計工作的規范和準繩。從廣義上講,會計準則是為界定、確認和保護產權而制定的行為規范,它具有“經濟后果”,會計準則與制度的缺陷,致使會計尋租行為合法化、合理化,助長了會計尋租行為:

第一,會計準則的不完全,使“公共租”的提取合法化。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單方面的政府行為,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這樣,一項準則的制定,往往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損。因而誰取得會計準則制定權,誰就可以通過規范會計運行規則來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并且能夠提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公共租”。

第二,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致使會計尋租合理化。由于各企業的具體情形不一,會計準則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備,只能對企業會計工作提出基本原則和規范,同時保留一定的職業判斷空間。這樣,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會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使其成為會計政策選擇的對象,這些給相關利益者的會計尋租行為提供了可能。

第三,會計準則、制度的不完善性導致會計尋租行為的合法化。首先,會計準則的規定常滯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很難找到長期有效的會計操作的依據。當某些新經濟現象出現,就會出現企業的會計處理無據可依的現象。其次,會計準則定義或釋義可能出現不準確性,某一項會計準則的涵義可能有歧義,就必然會產生實務操作的不確定性。最后,會計準則中有些核算原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會計信息首要質量特征是可靠性還是相關性,過分的穩健很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偏離實際。會計準則的缺位和缺損會導致“會計尋租”的合法化。

(三)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使得對會計尋租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

產權主體虛置與內部人控制,為會計尋租提供了條件。由于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國家或法人控制,中小股東不僅持股比例低而且分散,缺乏監督和約束內部人的動力和手段,容易產生內部人控制,衍生經營者道德風險甚至逆向選擇。作為人的公司管理當局有可能集控制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于一身,完全控制了公司的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為會計尋租提供條件。

(四)獨立審計制度缺陷

獨立審計制度的缺陷,不僅掩蓋了會計尋租造成的虛假信息,同時也誘發了審計市場的尋租行為。會計師事務所的體制缺陷,使會計尋租活動滋生蔓延。我國目前的會計師事務所雖然絕大部分已經脫離了掛靠單位獨立經營,但仍與掛靠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掛靠單位或為會計師事務所攬業務,或為了諸如爭取上市額等地方利益,默許乃至縱容事務所與企業一起操縱利潤等。

另外,非審計業務的展開影響了審計的獨立性,“審計合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會計師事務所過多介入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必然會使得雙方利益聯系更加緊密,從而影響到審計活動的獨立性。巨大的商業利益使得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合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審計獨立性很難得到保證,使得審計尋租行為不斷發生。

四、抑制會計尋租的對策

(一)加快行政機構改革步伐,轉變政府職能

尋租理論指出,尋租行為與政府在經濟系統中的活動范圍與區域大小有關。從我國目前條件看,還不可能對市場完全放開,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還是必要的。但是政府調控的能力越大,其成員就越容易參與權力尋租活動。因此有必要減少政府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改進準則制定者的選擇與監督機制,在管制者與被管制者之間找到合理的均衡點,僅履行將準則作為法規頒布并監督其執行的職能,只有在必要時才能直接參與準則的制定。

(二)完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制定完善的會計準則

1.限制制定準則中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法定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的可選擇性是導致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但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在目前情況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應通過內部審計或一定的監督機構來制止企業鉆會計政策可選擇性的空子。另外,對于同一行業相類似的不同企業,其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應有所限制。

2.會計準則制定人員要有廣泛性、層次多樣性和專業性。我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會計法律、法規均由國家和政府制定。會計準則的制定也無例外地由財政部負責,現行會計準則制定委員會的成員主要來源于財政部、證券監管機構、會計職業界、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單位,他們是國內外知名的會計專家,是會計領域的資深人士。但總體來講,其代表性不夠,表現為:第一,缺乏相應數量的會計實務界人士加入;第二,沒有證券市場中大股東、企業投資者和銀行債權人等相關利益團體的參與。準則制定組應有會計實務界人士和相關利益團體的參與,因為他們是會計準則的使用者,他們的理解會影響到會計準則的使用效果,沒有他們的支持,會計準則很難發揮預期效果。

(三)強化監督機制,加大處罰力度,增加會計尋租成本

建立有效的事前監督機制和事后懲治機制,提高尋租者的行為成本。即要設計出一套嚴密科學的管理制度、制約規則、監督機制和防范措施,提高尋租者預期受罰概率,使其成本期望值大于收益期望值,因尋租得不償失而放棄尋租行為。嚴懲非法設租、尋租,完善機構司法監督,加強立法,提高公共權力運作的透明度,提高微觀主體的尋租成本和尋租風險,使其主動放棄尋租行為,從而有效降低尋租概率。

(四)建立和完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內部治理機制是確保會計信息高質量的一個重要制度安排,內部治理機制一旦失衡,會計尋租發生的概率就會居高不下。公司治理就是一種對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權利的安排,實行股權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提高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減少會計尋租活動發生的重要舉措。

(五)提高人們的反尋租意識,建立反尋租的道德規范

遏制尋租活動的有效方法,是建立法律制度和規范的文化與道德。防范尋租活動,除了依靠健全的體制、完備的法制和有效的社會監督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道德約束。我國現階段正在進行建章立制,許多問題的發生和解決并非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再好的制度也必須依賴人去執行,人的素質高低在許多情況下,往往是關鍵。因此有必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從道德規范的角度對經濟人進行內心調節,制約其行為和活動。

參考文獻

[1]雷光勇,姚晗.會計制度變遷和會計尋租[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77-80.

[2]雷光勇,劉金文,柳木華.經濟后果、會計管制與會計尋租[J].會計研究,2001(3):50-53.

[3]林鐘高.尋租理論與會計準則[J].財經研究,2001(2):28-34.

[4]阮梓坪,韓玉啟.會計尋租研究探討[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3):15-17.

[5]顏敏,李現宗,張永國.會計尋租研究[J].會計研究,2004(2):23-28.

[6]楊緯隆,李介新,于萬濤.會計尋租成因及其對策分析[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