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主體偏移與信息視角的財務會計

時間:2022-04-24 08:58:00

導語:小議主體偏移與信息視角的財務會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主體偏移與信息視角的財務會計

摘要:面對越來越頻變的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的公司治理結構、越來越高的利益相關者要求,財務會計既不能故步自封,又不能包打天下。財務會計盡管是企業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畢竟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財務”。財務會計要體現其價值、發揮其作用,就應正確界定井恪守其核心價值。本文在分析財務會計價值主體偏移的基礎上,分別從會計信息供給視角與會計信息需求視角兩方面分析了財務會計核心價值,認為在成本約束條件下,財務會計應處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信息、對外提供可靠的歷史會計信息。

關鍵詞:財務會計;核心價值;歷史成本;會計信息

新世紀伊始,安然公司財務會計丑聞引發的是人們對企業內部控制的關注;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帶來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激烈辯論。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兩者都與已有關。既然有關,就應該反思。面對越來越頻變的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的公司治理結構、越來越高的利益相關者要求,財務會計既不能故步自封,又不能包打天下。財務會計盡管是企業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畢竟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財務(預測、分析)”。財務會計要體現其價值、發揮其作用,就應正確界定并恪守其核心價值。George”和Miller分別在管理會計和物價變動會計得到較快發展的背景下,各自討論了會計的邊界問題。本文則在金融危機帶來的“雙重計量”壓力的背景下,立足會計信息,運用價值選擇的方法來討論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或其邊界問題。

一、財務會計價值主體的偏移及分析

(一)財務會計目標與價值主體的偏移

財務會計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實現其價值。因此,財務會計目標定位非常重要,如果目標不準確、不完整,勢必會導致財務會計走偏,最后導致財務會計“承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①從而喪失其自身價值。財務會計目標決定財務會計的價值導向,從而進一步決定會計規則的導向。

財務會計價值主體存在于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中。回顧歷史,會計規則的制定權先是掌握在公共會計師行業手中,基本上能夠考慮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利益。1971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將會計準則制定的主導權交給證監會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會計規則越來越傾向于證券投資者的決策利益。財務會計價值主體出現了失衡,導致會計規則向財務分析、金融分析傾斜。周華等分析認為,財務會計不應將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作為首要目標,而應當以加強管理為宗旨致力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企業經營管理和國民經濟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證據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信息。

筆者認為,財務會計價值主體事實上只是出現偏移或“失衡”,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的變化,并不是真正的變革,“價值觀轉變的力量”還停留在對“核心價值結構作最小可能的破壞階段;公允價值的使用仍被局限在一定范圍內,歷史成本仍然發揮著積極、廣泛、基礎的作用。

(二)價值選擇與財務會計的信息價值

財務會計核心價值是價值選擇的結果。財務會計核心價值更可能存在于基礎價值、功能價值和自身價值之中。

我們應該從立體化的財務會計價值表述體系中,找到一個普遍關聯的價值術語,對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加以集中描述。歷史(中國整理)上,財務會計價值主體雖發生過偏移,但無論財務會計報表還是財務會計報告,都離不開“會計信息”這一價值載體。財務會計的信息價值,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所認同。

財務會計的基礎價值決定信息價值的形式和內容,而信息價值高度集中地反映基礎價值。財務會計的功能價值,可以描述為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產出;而不同階段的會計信息也能夠全面、客觀地表現功能價值。財務會計的自身價值,外顯為財務報告信息價值;而會計信息尤其是基礎會計信息,反映了受財務會計目標指導和約束的財務會計自身價值。

那么,是否可以將全部會計信息都視為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呢?顯然不能。作為財務會計核心價值載體的會計信息,必然面臨價值選擇問題。葛家澍等指出,反映經濟真實是會計的基本職能。因此,維護歷史真實性是財務會計核心價值選擇的出發點。財務會計核心價值是在財務會計價值體系中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反映財務會計內在功能和歷史作用的基本價值,關系到財務會計的定位和持續發展;財務會計核心價值必然存在于會計信息價值之中,貫穿了包含“可預見的將來”在內的財務會計的整個發展進程。

二、基于會計信息供給視角的財務會計核心價值分析

在信息論中,信息是指用符號表示并傳遞的事物標識,傳遞的內容是接收符號者事先所不知道的。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會計信息的生成、加工和傳遞上,即會計是一種受會計規則約束的信息渠道。任何超越會計規則的信息供給行為,都只能是會計信息的后續價值而非自身價值。

(一)確定性與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希望會計系統能夠提供他們原本不知道的事情。從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來看,這就是被要求處理具有不確定性的信息,而處理不確定信息有時是難以實現的目標。盡管如此,計量經濟學提供了處理不確定性的基本工具,即事件和對事件可能性的描述,然后通過后續發生的或進一步的信息進行檢驗,再據以調整事件的概率估計。林斌等對不確定性會計進行了持續、系統的研究。從確定性來看,財務會計信息價值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有效降低信息的不確定性。在Previts時代,簿記所反映的信息具有高度的確定性,“可以看到復式分錄的一致性”,而到了資本時代,會計師需要處理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問題。“精練會計計量”就是處理不確定會計信息的一種努力。Paton認為,現代會計不但需要在許多場合下運用估價和判定,而且整個結構都是建立在一般假設之上的,用來支持會計人員對價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的特定結論。Wolk和了eamey專門論述了會計研究的方向,認為主要應該集中在決策模型方法研究、資本市場研究、行為研究、理論、信息經濟學和關鍵會計②等,并主張通過研究來發展會計理論。減少會計中的“不確定性”,是財務會計價值的具體體現。另一種努力,是通過會計盈余的時間序列特性來提高預測會計信息的可靠性。Ball和Brown通過盈余、價值相關性研究,證明了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中的價值。Brooks和Buckmaster以及分別研究了年度盈余和季度盈余的時間序列特性,前者發現本期盈余是下期盈余的最好預測,后者發現季度盈余序列包括前一期盈余增長,因此,關于預測信息的研究,實際上證明了歷史會計信息在預測會計信息可靠性方面的基礎作用。

2對源于其他渠道的信息做出準確性的復核。一個例子就是會計信息可以對上述預測做出檢驗(預測會計信息并非必然由會計師做出,盡管會計師通常具有這樣的職業能力或技術),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會計信息對財務分析師或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檢驗。研究表明,財務分析師預測更依賴于非會計信息或非財務會計渠道的會計信息。財務分析師預測準確性和預測偏差最終都要用會計信息來驗證或復核,并靠會計信息來進行預測修正。Richardson等人發現盈余預測時間與樂觀性偏差間的關系,Baik和Jiang則大致解釋了這個發現。

因此,財務會計價值(財務會計信息通常由會計師來做出,盡管財務分析師或證券分析師也擁有同樣的能力或技術)存在于生成和傳遞歷史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側重于處理會計信息的確定性、降低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雖然利用歷史會計信息去驗證預測會計信息是可以做到的,但這不屬于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范疇,而是屬于財務分析師等非會計師的職責范圍。

(二)歷史會計信息、現時會計信息與預測會計信息

縱觀財務會計的歷史沿革,可以說,財務會計報表或報告的價值反映在歷史觀、信息觀和計量觀上。歷史觀下反映的是受托責任,引入了應計和配比,信息觀和計量觀下反映的是決策有用,計量觀引入了公允價值,這樣就相應有了歷史會計信息、現時會計信息和預測會計信息的劃分。這部分闡述的是信息觀和計量觀下的歷史與現時會計信息,預測會計信息在“會計信息需求視角”部分闡述。

信息觀和計量觀在數值上存在一致性,在完美且完全的市場中,總會計收益(會計盈余)與總經濟收益(公允價值)在長期內趨于接近,都等于總現金流量。在市場不完備的背景下,Beaver和Demski闡述了信息觀和計量觀,并提出了以應計制為基礎的成本效益觀。可見,當信息觀和計量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歷史觀的“懷念情結”會增加;也就是說,現時會計信息與預測會計信息受成本效益的約束,最終仍需重視“以應計制為基礎”的歷史會計信息。

信息觀認為會計系統所傳遞的信息是會計報告的實質,會計系統是一種信息渠道。信息含量學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Ball和Brown的證據還表明,應計制使會計盈余包含更多信息。Lipe將會計盈余分為毛利、一般費用(含管理費用)、折舊費用、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與其他費用等六個項目,發現分項信息具有增量的信息內涵。Bowen等指出不同計量方法下的現金流與會計盈余具有不同的信息傳遞作用。Easton等發現會計盈余在不同會計期間累積相加,通過延長盈余計算期可以相對減少時間不一致的衡量誤差,認為累積會計盈余可以解釋大部分證券回報。于是,從信息學派的研究歷程來考察,發現他們研究的主要是歷史會計信息,以及驗證會計盈余(屬于歷史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屬于現時會計信息)之間的關系;離開歷史會計信息,信息觀下的會計信息就缺乏價值基礎。

計量觀強調會計系統是對經濟價值的存量和流量進行的報告,不反映計價基礎不可靠的資產項目,如研究開發費用、人力資本等。盡管如此,計量觀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時,如果市場不完美和不完全,公允價值難以確定,而且因可比性要求,需要頻繁地將現行貨幣計量(現時會計信息)轉換成以不變購買力為基礎的計量(歷史會計信息)。在計量觀下,會計的存量計量(會計估價,歷史會計信息),將已實現的現金流量按利率(資金時間價值)計算轉化為資產價值(整個過程往往通過會計估價(中國整理)模型來實現);會計的流量計量(會計收益,歷史會計信息),使用現金流量時間序列和利率得到總現金流量,使用會計收益序列得到總會計收益。在企業整個生命期內,總現金流量必須等于總會計收益。Butterworth、Whittington說明了會計按照會計價值和會計收益來記錄公司歷史;Marschak對不確定性信息的模型化處理進行了探討;Demski和Fekham、Bayet將信息處理為若干不同的來源;Demski和Sapping''''ton則將會計系統作為信息渠道并模型化,Arya等進一步發展了基于會計收益的計量觀。這樣,從計量學派較為松散的研究歷程來觀察,無論是會計估價還是會計收益,都必須以歷史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會計估價模型進一步實現會計信息的表達和傳遞。

(三)會計信息的層次與結構

會計信息具有明顯的層次與結構特征,據此可分為基礎會計信息、財務結構會計信息、財務能力會計信息和財務空間會計信息,后三者可統稱為后繼會計信息或衍生會計信息。這些衍生信息具有會計信息和財務信息的某些特征,會計師具有加工這些信息的專業能力,但卻沒有加工它們的當然職責。衍生會計信息反映的是會計信息的后繼價值而非自身價值。

基礎會計信息是憑證、賬簿、報表(報告)的統稱。在西方經典會計理論教材中,對基礎會計信息有如下描述:以定義準確的會計程序集合來形成一種會計映射關系,該映射是按照會計價值來記錄公司歷史的。這里所說的會計價值,是以應計制為基礎的,反映的是企業的歷史成本。基礎會計信息實質是歷史會計信息,是預測會計信息的一個參照系,是預測會計信息的價值基礎。

可見,從會計信息供給視角分析,不論是確定的會計信息、不確定的會計信息,還是信息觀、計量觀,或會計估價、會計收益,更不用說基礎會計信息,都離不開歷史會計信息。因此,歷史會計信息的作用難以被其他會計信息所取代,財務會計核心價值觀不可能產生徹底的“價值觀轉化的力量”。但是,我們不能僅從供給角度來研究財務會計核心價值,還需要從需求的角度分析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

三、基于會計信息需求視角的財務會計核心價值分析

會計師的基本任務是生成和傳遞會計信息,是因為市場存在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必然體現為市場在成本約束條件下,對特定會計信息需求的滿足及滿足程度(或滿足能力)的大小。

(一)估價目的和評價目的

會計估價是會計的存量計量,如市場價值、公允價值、歷史成本等計量方式,都深深扎根于以交易為基礎的估價之中。估價目的的會計信息含量,包括資本交易估價和資產交易估價。資本交易產生外生性現金流,是公司與其所有者之間的現金流,表現為資本注入、并購、整體上市等權益籌資資本運作而帶來的現金流人,以及向所有者分配等所產生的現金流出。資產交易產生內生性現金流,是公司通過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對于前者,Penman對成熟投資者的估價信息需求和信息運用進行過研究。對于后者,Demski和Felthan檢驗了增加公開信息披露來滿足私人部門的信息需求時,他們的反映或行動。

投資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為了評價管理團隊,也會關注和研究會計信息,這就是評價目的的會計信息需求。經典文獻表明,評價目的的會計信息含量,包括薪酬激勵、道德和風險,而且要考慮信息的及時性。Demski和Sappington研究了業績與薪酬支付間的關系及其實現條件;他們還對信息到達的時間假定進行了研究。

市場基于估價和評價目的的會計信息需求,前者主要服務于企業外部,后者主要服務于企業內部。通過對會計信息的觀察,我們能夠找到同時滿足這兩方面需求的信息,但這種情形較少,更多的情況是滿足單一需求。Gesdal提出這兩種目的之間的沖突,而Farlee等則強調同時考慮這兩種目的的需求。財務會計能夠反映估價目的的會計信息,而反映評價目的的信息,則超出了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指貨幣計量)。因此,盡管會計信息使用者對評價目的的信息有很強的需求,但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滿足估價目的的信息需求;評價目的的信息,主要是管理會計師的職責。

(二)初始會計信息、預測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

實證會計理論對會計信息的分類,包括初始會計信息(基礎會計信息)、預測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因為這三類信息都可能影響公司的價值或股票價格。筆者針對的主要是初始會計信息,作為研究的對照,也對預測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在財務分析師預測研究中,Bryan和Tiras的實證研究,指出財務分析師在不同的信息透明度下,對歷史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不同。

國外的實證研究,通常用市場為基礎的指標或價值相關性的信息變量來表示非會計信息,認識到非會計信息在估價中的重要作用。例如,Antle等研究了多重信息來源的估價、會計盈余等的計量問題;Beaver在研究中將市場基礎指標與會計基礎指標聯系起來。顯而易見,盡管市場對非會計信息存在著旺盛的需求,但是生成和傳遞非會計信息并不是財務會計師的責任。

(三)經審計的會計信息、經理人自愿披露的信息和信息披露成本

在制度設計上,多數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要求對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審計,經審計的會計信息由于有第三方的合理保證,已經不同于初始的會計信息。研究表明,已審計的會計信息含量,把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管理者獨占的私有信息,通過審計師的活動加以公共化;針對已審計會計信息的需求遠遠超過對初始會計信息的需求。Sundem等對準確性、Kinney對質量、Arya和Glover對審計師控制進行了研究,張繼勛等也對中國審計判斷的質量進行了研究。

研究還表明,問題和信息不對稱阻礙了資本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引發了部分經理人自愿披露會計信息的現象,這代表了市場對自愿披露的信息需求。Skinner的文章,不僅指出經理人自愿披露壞消息的現象,還給出了經理人自愿披露壞消息的兩類動機(避免因承擔法律監管后果造成的損失與保持企業聲譽);Botosan證明了信息披露質量和企業資本成本負相關;楊德明和夏敏通過調查指出,管理層往往不愿意披露有關盈利預測的信息。

與經審計的會計信息相比,經理人自愿披露的會計信息,未經第三方合(中國整理)理保證。會計師的重要職責是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并據以承擔法定的會計責任。因此,會計師在經審計的會計信息上,承擔強制責任;而經理人自愿披露的信息,有會計信息,也有非會計信息,不是會計師的當然職責。因此,會計師向審計師提供的初始會計信息,應堅守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

與會計信息披露有關的還有信息披露成本問題。對于強制披露的會計信息,是企業生存發展必須要承擔的成本;而經理人自愿披露的信息,也要受會計信息的生成和傳遞成本的制約。Beaver和Demski用成本收益程序解釋了在非完全和非完美市場下,由于會計計量的成本過高,對于一些本來可以成為財務報告內容的收益,并未進行收益計量;周勤業等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側重于成本角度,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的構成、變動趨勢及投資者獲取信息的成本、信息偏好進行了總結。

總之,財務會計不可能滿足全部的信息需求,而是應堅持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提供經合理保證的歷史會計信息,即估價目的的會計信息、強制披露的會計信息和經審計的會計信息;而評價目的的會計信息、預測會計信息、非會計信息和經理人自愿披露的信息,都不是會計師的當然職責。同時,會計師還必須遵守成本效益原則,它體現的是價值選擇的“擇優與代價的統一”原則。

四、財務會計核心價值的選擇與基本結論

會計師提供和傳遞會計信息,以合理滿足會計信息需求。本文在分析信息供給時,詳細闡述了會計信息的確定性、核算基礎、層次性問題;在分析信息需求時,詳細闡述了會計信息的需求目的、公共性、披露動機和披露成本問題。根據Fisher分離定理,在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的生產(即供給)和消費(即需求),應當分離,這樣,運用價值選擇的原理,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就在會計信息供求關系中清晰地顯現出來(見表1所示)。選擇的結果,均指向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信息。

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是在成本約束條件下,對外提供可靠的歷史會計信息。恪守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會計師應恪守財務會計邊界,會計信息使用者應區分財務會計師和非財務會計師的職責;恪守財務會計的核心價值,會計師應嚴格按照以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來處理會計信息。這樣,就只會有非財務會計師可能不當利用會計信息的問題,而不會有財務會計師越位的問題。財務會計并非“法力無邊”,僅靠財務會計(報告)不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所有需求。在討論財務會計信息作用時,我們不應忽視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也有一個“基本前提”:他們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從而能夠理解或基本理解財務會計信息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如果不具備專業知識,可以借助中介機構的服務)。財務會計不應或不必主動承擔、踴躍承擔那些不該做或做不到、做不好的“衍生任務”,而應該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