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專業模塊教學改革感受

時間:2022-04-27 09:09:00

導語:高職會計專業模塊教學改革感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會計專業模塊教學改革感受

摘要:高職會計專業傳統教學模式因其存在的諸如以教師為核心,以理論教學為主,無法實現“零距離上崗”等問題,其培養的學生已不能適應社會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職會計專業應推行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訓練為核心的模塊教學改革。本文論述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推行模塊式教學改革。

關鍵詞:會計專業;模塊式教學;雙證制;實踐教學

高職會計專業屬應用型專業,面向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銀行等金融機構,培養全面發展的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綜合素質較高、管理能力較強、操作水平熟練的高技術性、高技能型人才,主要為地方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培養一線的初級會計人員,服務于社會的需要。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不能做到以技能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為實現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當推行模塊式教學改革。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核心,不能很好地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教學多以教師講授為主,以面向考試為最終目的,教師最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加上會計專業理論學習本身就比較枯燥,而我們的學生文化基礎底子又比較薄弱,在專業學習的循序漸進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將因為課程難度的加大而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進而失去信心。如,在《基礎會計》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較容易,再加上新鮮感可能很多同學都能跟上教師的進度,但往上走,在學習《企業財務會計》和《中級會計實務》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會因為課程難度的加大和純理論的教學而產生厭學心理。

(二)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同步,課時比例不合理。

1.教學理念上認識不足,造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不合理,往往理論教學課時占很大比重,實訓教學只是蜻蜓點水,強調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際上,通過對學生上不同課程表現迥異的觀察以及學生對專業教學的建議中可以發現,高職學生對操作課的興趣、參與度、能動性都遠遠高于理論課。盡管我們多門課程中都安排了實訓課時,但學生的反映依然是實訓課時不夠。要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管理能力較強、操作水平熟練的應用型人才,應當在課時分配上強化實訓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但實際教學工作中很難做到這一點。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同步,人為造成理論和實訓脫節。通常在我們的專業教學計劃里都是安排理論集中幾個學期,最后實訓一學期,或一本教材理論部分學習結束后,剩一、兩周時間進行實訓。這樣造成會計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的培養產生時間差,在理論學習時因為沒有通過實踐操作,難以對會計的一些基礎理論產生感性認識,學習起來始終感覺生澀而難以理解。等到實踐時實踐過程中需要的一些理論知識往往又需重新花時間來研讀課本。

(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真正實現“零距離上崗”。從職業鑒定中心以及招生就業處對畢業生反饋信息的統計來看,我們的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的只占少數,很多都沒有直接從事會計工作。一部分從事的是收銀、倉管等相關崗位,還有一部分從事的是與會計毫無關聯的其他行業的工作。出現前面這種情況,并不是這部分學生基礎差,不想從事會計工作,而是這部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差,對會計崗位感到陌生,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不知如何派上用場,因此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只能先從一些簡易的會計相關崗位做起,期待慢慢向會計崗位轉型。出現后面這種情況的,往往是那些在校學習期間理論基礎較差,以至于對操作更不懂,最終對會計這一專業沒了興趣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只有另辟蹊徑,不期待在會計專業上有什么發展。無論是前一種情況還是后一種情況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學生在動手能力上不能實現“頂崗”,沒有達到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二、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推行模塊式教學

為了實現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應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并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高職會計專業的教育模式。模塊式教學模式,體現了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訓練為核心的教學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獲得未來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將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零距離上崗”,最終使我們的學生畢業的時候都能夠直接上崗。會計專業實行模塊化教學是大勢所趨,是培養社會所需會計專業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根據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重新確定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應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為主線,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和教學計劃。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處理好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三者的關系,即基礎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尺度;專業理論應強調適用性;實訓教學應加大課時比重,一般應大于總課時的50%以上,諸如基礎會計課程實訓教學,企業財務會計課程實訓教學、會計軟件操作課程實訓教學、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訓教學、審計課程實訓、稅務會計課程實訓等。同時應避免專業課程中的重復現象,如《企業財務會計》與《小企業會計》,《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

(二)實行“雙證制”,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加強其緊迫感

學生入校時應舉辦專業介紹講座,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明確在校期間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實行“雙證制”,即學生畢業時除取得畢業證以外,還需要取得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書方可畢業,包括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證、用友財務軟件資格證等。此外還應取得全國英語應用能力合格證、計算機應用能力合格證等綜合技能資格證書。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采用會計案例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課堂參與性。實踐教學要求專業老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應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老師不應搞封閉式教學,還應下到工廠進行調研和社會實踐。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用軟件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會計模擬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

三、會計專業模塊式教學的改革方案及教改實例

根據會計專業的崗位需求確定課程內容,然后將課程內容進一步分解成一個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獨立的教學單元。每個模塊又相對完整,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是完整的教育、學習和評價單位。這些教學模塊即可按照章、節設計,又可按照課程內容歸類設計,只要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便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于與其他相關模塊進行組合,即可大膽嘗試去做。

下面以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基礎會計》為例設置的六個模塊及相應的教學內容簡述如下:

在設置《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模塊時,首先要考慮高職學生的入學基礎,根據學生素質低、基礎差、厭學、坐不住、好動等特點,以及考慮到為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應設置為5∶5,即理論課占50%左右,實訓課占50%左右,以突出會計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認為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消化。

根據《基礎會計》課程的特點以及在財會專業的課程中所處的位置,應設置如下實訓模塊:

(1)《基礎會計》應知應會(借貸記賬法等理論知識)模塊等。

(2)會計憑證填制和審核實訓模塊;

(3)會計賬簿建立、啟用、登記和錯賬更正實訓模塊;

(4)會計報表填制和審核實訓模塊;

(5)工業企業主要經營過程核算實訓模塊;

(6)賬務處理程序實訓模塊;

這樣,通過把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分解轉化為單項技能訓練,再把每一項專業技能模塊科學、有機地排列起來,形成各自的教學流程圖,按流程圖順序逐一實施,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