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旅游產業論文
時間:2022-08-19 11:47:13
導語:地區旅游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建立文化與旅游的聯動機制,促進旅游發展模式中旅游與文化的價值協調與平衡
文化與旅游分屬兩個不同的產業領域,兩個產業有各自的運作機制,基于不同的產業發展需求,多數地區兩個產業的運作往往是各自為戰。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一定的旅游資源進行相應的運作,文化產業則往往按照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來進行文化的挖掘、創新、傳承與推廣。從本質來看,旅游與文化并不是背向發展,旅游與文化之間存在很多交叉點,因此貴州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進行有效的文化鏈接在客觀上具有可行性。建立旅游與文化的聯動機制是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模式文化鏈接的必要前提。對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文化銜接而言,聯動機構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該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價值實現對民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關系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存續,旅游產業與文化的銜接一方面要實現經濟價值的轉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顧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兩個目標的共同實現意味著旅游產業的經濟屬性和文化在意識領域的精神價值需要尋找到共通點或共容點,兩個產業之間需要進行大量的協調和溝通工作,文化與旅游產業之間的聯動機構可以協調改善與推進旅游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因此建立兩個產業之間的聯動協調機構是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進行文化鏈接的前提條件。聯動機構的建立可以使文化和旅游之間能夠達到相互協作、管理、監督和服務的良好合作機制。貴州民族地區旅游與文化的聯動機制規劃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認知:首先,明確兩個產業在貴州民族地區發展中的定位與發展目標,以此為基調來對兩個產業實施鏈接,從統籌發展的高度來對兩個產業進行布局;其次,尋求貴州民族地區旅游與文化產業目標的契合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文化與旅游產業兼容的戰略發展目標,以此來統領旅游與文化并進時的各種指導思想和原則;再次,對旅游和文化所代表的主要價值進行合理平衡。
(二)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提升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內涵和旅游品位
貴州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勢,一是自然山水,二是民族風情。貴州民族地區較有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儺文化、節慶文化、蠟染文化、蘆笙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舞樂文化等。蠟染文化體現出一種無言的“詩意的境界”,是貴州文化魅力的濃縮。蠟染的藝術價值,不僅貴在其形式之美,更貴在隱現于紋樣之中的生活情感和無聲的詩意。蠟染文化是古代服飾、傳統服飾和現代服飾文化的三位一體,表現了原始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統一。貴州的茶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茶文化,如苗族的蟲茶、布依族的打油茶、侗族的三杯茶等。[3]貴州民族地區的節日文化也很突出,主要分為祭祀性節日、生產性節日、社交性節日等,節日的區域性很強,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居住地不同,節日的名稱、時間和活動內容也完全不同,眾多節日使得該地區可謂是“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3]從建筑文化上看,獨特的地形地貌使得貴州民族村寨不能像平原上的建筑一樣整齊規劃,民舍村寨沒有一定的規劃和程式,選材也盡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露出一種自然結合之美,宛如天成。另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各有不同,如苗族歌舞是苗族民間藝術的標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蘆笙舞,除黃平谷隴蘆笙節外,黔東南許多地區都有不同的蘆笙節,如凱里舟溪蘆笙節,規模盛大,場面壯觀。[4]侗族大歌也很出名,千里侗鄉,幾乎處處聞歌聲,成了歌的海洋。生活在南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是一個喜歡用歌聲來說話的民族?!安榘坠潯?、“趕毛樹”是布依族兩個比較隆重的歌節。脫離文化的旅游產業往往局限于自然風光觀光,無法滿足旅游者的文化認知需求,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為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開發提供了更多契機,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鏈接具備天然的優勢。結合貴州民族地區獨特而濃厚的民族文化資源,該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可以充分挖掘各種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出更多的旅游文化產品、旅游文化節目、文藝表演及展覽等,通過各種方式使游客獲得更多的民族文化旅游體驗,在自然旅游資源的觀光基礎上,滿足游客的文化認知和體驗需求。另外,從旅游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需要著重深層次內涵的挖掘,發掘民族文化的精髓,避免各種旅游產品中文化的單調和形式化,降低旅游產品的質量,弱化民族文化。
(三)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推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深層次發展
對于文化在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重要性,貴州民族地區早有重視,早在前幾年,部分地區就推出‘凱里·中國國際蘆笙節”、“黎平·中國侗族金秋文化節”、“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中國苗族侗族服裝文化節”等以民族文化為底蘊的節慶活動,以此拉動旅游產業的發展,相關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從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模式中的文化鏈接與融合更要注重文化精品的打造,這是旅游產業深層次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以麗江旅游文化的精品打造為例,和貴州多數民族地區一樣,麗江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麗江地區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珍品作為旅游和文化融合的重點內容,在此思路指導下,麗江推出麗江古城、納西古樂、東巴文化、摩梭風情、麗水金沙、印象麗江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相關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產品深入挖掘了麗江民族文化資源的內涵,突出了麗江的古樸雅致、東巴文化的神秘、納西文化的久遠等特征,結合地方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了一張張麗江旅游產業的優質名片。[5]與其他民族地區相比,貴州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具有多重文化組合、獨立發展、原始風味濃重等特征,另外從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來看,貴州的山并不高,但地形奇特,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等。飛瀑、峽谷、溫泉、溶洞等眾多的自然資源為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民族地區文化與旅游資源的雙重優勢是貴州民族地區旅游文化精品打造的堅實基礎。在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強勢支撐下,貴州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發展模式中的文化鏈接可以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文化和旅游的契合點,多方向開發和建設旅游文化精品,形成文化和旅游的無縫銜接,推進旅游產業的深層次發展。
(四)明確文化定位,開展文化外宣,形成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特色宣傳方式
一方面,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銜接,增加了旅游產業的生命力,為旅游產業的深層次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旅游產業中的文化功能發揮還需要適當地宣傳與推廣,吸引和激發游客對相關文化的興趣。文化的外宣效應對麗江旅游產業的促進就是明顯的例證,神秘的東巴文化、獨具風韻的納西生活是許多人對麗江的第一印象,基于對相關文化的好奇和探尋,萬千游客慕名加入到麗江的旅游大軍中,文化外宣效應對旅游產業的影響可見一斑。實施文化外宣是貴州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模式文化鏈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要進行文化外宣,就必須對相關地區的文化進行合適的定位。長期以來,與云南、廣西不同的是,貴州處于多重交匯的夾縫地帶,是一個文化碰撞的特殊區域,在實施文化外宣時,民族地區文化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可替代性強,民族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因此貴州的文化特色很難定位。客觀而言,貴州民族地區的文化優勢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梳理:第一,獨特封閉的地域母體,導致了貴州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品格,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生態;第二,多民族的組合效應使得民族地區的文化具有極強的組合優勢,大文化生態資源豐厚。在此文化優勢定位基礎上,貴州地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的文化交流和外宣活動,宣傳該地區洞穴文化、夜郎文化、茶文化、節日文化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魅力,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文化外宣的具體措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與眾多媒體的交流和合作,營造貴州民族地區旅游文化的輿論氛圍;二是對各種旅游文化產品進行推廣,擴大其在旅游產業中的認知度;三是拓展旅游文化產品的服務面,把旅游文化產品從區域范圍推向全國甚至世界舞臺,借力旅游文化產品的外宣效應,推動民族地區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四是展開各種文化研討活動,張揚地區文化魅力。
(五)推進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保護,實現旅游和文化的雙贏目標
在民族地區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民族文化具有雙重身份:其一,少數民族意識觀念的結晶和體現,這是少數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其二,旅游產業的旅游資源。基于民族文化的雙重角色,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鏈接也必須體現這一點。對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而言,地方性的民族文化豐富了本地區的旅游資源,賦予旅游產業更多的活力,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地方民族文化也需要傳承和保護。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同時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任務也尤為突出。但是在當前多地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總有部分地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受經濟利益驅動,扭曲或形式化當地傳統的民俗風情和民族舞蹈,最終導致民族文化的弱化和旅游資源優勢的弱化。[6]地方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支撐,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本身并不和文化沖突,但在不合適的操作方式下,文化的原汁性往往會因旅游而受到侵害。因此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模式的文化鏈接既要促進旅游產業和文化的融合,又要推進地方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原真性保護與發展。如麗江地區設立的東巴谷生態村,綜合展現了納西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本真的民族生活狀態,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在這里得到原真性展示,同時游客也可以親身參與到民族活動中去,感受各種民族文化魅力。原生態的民族院落和民族生活滿足了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同時又使各種民族文化得到展示、宣傳和創新。[7]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鏈接同樣也要達成以上兩個目標。
二、結束語
基于文化和旅游的密切關系,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鏈接不可缺少。借鑒其他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開發實踐經驗,結合旅游文化的內在關聯,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鏈接要以旅游產業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為立足點,形成旅游與文化的系統融合發展機制,打造出以文化為主題,以旅游為載體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清晰的發展思路,有效的文化鏈接將直接推動貴州民族地區旅游與文化的雙贏發展!
作者:朱曉輝單位:云南財經大學旅游文化產業研究院
- 上一篇:生態旅游產業論文
- 下一篇: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