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對策

時間:2022-07-16 09:27:13

導語: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對策

一、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的特點和類別

港口企業屬于重資產型企業,具有一次性投資大、資產回報周期長、后續保養維護成本高、場地內頻繁移動等顯著特征。根據以上特征,表1是對一個年產能約150萬TEU集裝箱港口,固定資產的基本配置和分類。根據各類資產特征和所占比重,可看到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核心在于碼頭主體工程和機械設備兩類。港口企業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作業,固定資產利用率高;同時港口連續生產的特點,決定對固定資產完好率要求更高,這就意味著保養維護成本的高昂和管理難度加大。

二、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中的若干問題

(一)固定資產前期管理規劃不強,導致后續運營成本增大

固定資產前期管理,指港口的碼頭或設備等資產,從規劃開始,經過選型、招標、設計、安裝(建造)等均要符合規劃要求和生產需要。一旦投資規劃等前期管理過程缺乏市場調研,沒能購置到最新最好的資產,固定資產很可能達不到使用要求、不能預期投產或不符合生產需要,將導致使用資產無法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資產后期管理工作禍患無窮,大大增加后期的運行成本。

(二)固定資產賬實不相符現象嚴重,實物管理缺失

資產賬簿設置不健全,僅憑資產財務賬管理實物,沒有建立明細實物臺賬和卡片;維修、調撥、報廢等審批流程不清晰;固定資產未統一編號和粘貼標識;對于堆場、庫場、隔離網、道路等地點或面積不斷變化的資產,缺乏跟蹤管理,無法核實現有狀態,與財務賬一一核對;沒有建立資產定期盤點制度,資產出現損壞或丟失,沒有及時更新資產管理臺賬和進行賬務處理。

(三)日常管理仍為手工方式,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以養代修”意識不強

1.雖然有“以養代修”意識,實際上難以操作和執行?,F代科技高速發展帶來了設備維護思路的改變,港口企業基本形成“預防為主,以養代修”的意識,但是由于行業高度競爭性、缺乏有利管理工具、意識未得到全面貫徹,設備管理往往忙于作業,無暇顧及原定的保養維修計劃。

2.設備管理,諸如庫存管理、保養管理、跟蹤管理等仍使用傳統手工工具,或單個功能實現信息化,未對接所有設備管理功能,導致有計劃無法時時跟進、實施,較難實現固定資產全面信息化管理。

(四)沒有建立有效的固定資產使用效率和效益評價考核體系

雖然部分港口企業開始重視基礎數據采集和分析,并建立了單機核算體系。但是這一核算方式僅建立初步雛形,不成體系,例如不同公司有不同核算方式,港口行業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還未形成;成本單機核算是對歷史成本的平均分攤,僅為事后統計分析,對設備運行效率和效益的診斷結果不具有太大指導意義;資產效益評價指標以定性評價為主,指標單一,無法全方位衡量固定資產的利用率、效果和效率。

(五)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內控不到位

固定資產管理責任劃分過于集中,由一個部門或崗位即擔任實物管理又擔任賬務管理;或同時負責固定資產的采購、使用、管理、維修等多個職能,沒有設定不相容崗位相互監督。另外,也存在固定資產管理責任劃分過于分散,各部門各自為政,相互阻礙,固定資產整體產出效率偏低。

(六)對固定資產和運行成本核算沒有考慮港口特殊性,未能正確反映當期經營損益,會計信息失真

資產使用多年前的歷史成本計價,未能時時反映當期固定資產真實價值;資產減值準備計量難度較大,容易導致人為調節利潤;折舊政策和年限沒有行業統一標準,隨意性較強;后續維修維護成本等計量隨意資本化,導致資產疊加,虛增資產規模,不能正確反映真實損益水平。

三、加強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對策

由于港口企業固定資產的以上特征和存在的問題,港口企業對固定資產管理主要定義為:建立固定資產管理組織,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應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運行效率標桿,跟蹤和管理固定資產的整個生命和生產周期,在保障固定資產有效運行前提下,降低資產運行成本。

(一)建立“1+3”固定資產管理體系,為固定資產的管理建立基礎

“1+3”指通過建立一個健全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明晰組織架構、職責分工和審批流程等三個管理基礎,從而建立三層管理、交叉監督的固定資產管理組織架構。第一層:將固定資產實物和賬務分開管理;第二層:對固定資產實物管理,分為公司整體固定資產管理和部門固定資產使用管理;第三層:對公司整體固定資產管理,按照港口企業不同種類的資產和技術專業性,分為設備資產管理、IT資產管理和其他資產管理。

(二)加強對固定資產的事前規范、事中控制環節及事后評估與分析

1.港口資產的前期管理是資產管理最重要的一環,決定了港口企業每年運營成本的高低。因此應建立固定資產投資管理控制制度。財務部門應參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全過程管理,參與可行性研究報告會審,嚴格審查投資估算和經濟評價。建立固定資產投資管理控制制度,首先要服從于港口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和長期發展規劃,防止過高標準的投資采購;其次要充分考慮生產、技術、財務、安保等各方要求,統籌選取性價比高的采購,防止資源浪費;再次要全程嚴格監控規劃、招標、設計、采購等每一個環節,防止不合理支出和利益輸出行為,防止不合理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2.通過建立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對資產增加、減少、維修、更新改造、盤點、投資資金等規定嚴格審批流程,監督相關費用發生,健全責任人獎懲制度,完善有效的事中管理機制,建立對固定資產定期進行清查盤點等基本管理制度。對于機械設備要在企業全面灌輸“以養代修”日常管理理念,通過完善設備診斷技術和使用成熟的經驗數據,提前預估和消滅設備隱患。

(三)實行固定資產投資的后評估和責任追蹤制度,建立固定資產使用效率評價體系

1.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全周期管理應包括前期研究、決策、建設、運營、后評價等各個環節。后評價方法為邏輯框架法,即通過投入、產出、直接目的、宏觀影響4個層面對項目進行分析和總結的方法。對已經完成的投資項目所進行的一種系統而又客觀的分析評價,通過與原科研報告的產能、效率、效益進行全方面的評估和比較,反映實際運營與科研決策的差距、問題,總結經驗,并將后評估成果迅速反饋,加以運用。該成果既可用于調整投資計劃和在建項目,完善已建成項目;還可直接復制到類似新項目;同時也是企業重大投資決策失誤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

2.從固定資產技術狀態、成本效益及發展變動趨勢等角度出發,建立有效的固定資產財務質量評價體系,以監督和考核各單位固定資產的營運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收益能力和發展能力。

3.通過單機成本核算建立單機效率和運行成本標桿,以便設備之間的橫向比較,從而發現設備使用和管理的問題,為設備使用及維修管理的規范化提供了依據和分析基礎,提出了改善意見,提高設備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進而提高港口企業的效益。具體方法:(1)成本歸集對象:岸橋、門機、場橋、正面吊、堆高機、拖車6類;(2)成本歸集項目:直接成本,指可以全部或大部分直接歸集到機械上的生產經營成本,包括人工、外判勞務、職工福利、材料、燃料、電費、維保費、折舊費8個成本項目;營運間接費用,是指全部或大部分不能直接歸集到機械上的生產經營成本,包括保險費、勞保費、消防安全費、事故損失費、租賃費、疏浚費、物業管理費等7個成本項目。(3)成本歸集方法:以直接歸屬于成本對象(裝卸機械)的項目,按當月實際發生或承擔的金額歸集到具體成本對象中;不能直接歸屬于成本對象(裝卸機械)的項目,按當月實際發生或承擔的金額歸集到具體成本項目中,再采取一定的方法按分攤系數分配到具體的成本對象中;間接費用按當月實際發生或承擔的金額歸集到具體成本項目中,再按分攤系數分配到具體的成本對象中。

(四)引入領先的資產管理工具,借鑒成功的資產管理經驗

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資產管理系統為EAM系統(企業資產管理系統),我國的寧波港、上海SCT等港口企業已成功上線,該系統串聯資產的維護計劃和跟蹤管理、備品備件管理、采購供應商管理、維護成本控制和資金占用管理、資產使用和運營成本深度鉆取分析等各個功能,實現高度集成,并可時時展現動態數據和分析結果,通過標桿建立提供事前預警。

(五)建立規范的固定資產財務核算制度,謹慎合理使用公允價值理念,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

1.建立港口企業的后續支出資本化標準,防止隨意資本化行為,真實反映資產價值,要求后續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原值20%以上,同時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才能將后續支出資本化。賬務處理上,應將替換掉的資產原值及已計提的累積折舊轉入固定資產清理,然后將新替換資產的價值添加到固定資產成本中。

2.由于港口企業一般屬于長期經營,原有歷史成本計量基礎已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因此公允價值的規范運用,可以真實有效反映資產帶給企業的真實利益。尤其在對于港口并購、非貨幣性交易等經營行為中,大膽謹慎使用公允價值,既要反映企業真實價值,又要防止任意使用公允價值調節利潤。因此要著重于現在和未來,根據港口企業地理位置、作業裝卸類別、合理確定資產評估價值,港口行業也要構建港口企業實施公允價值計量的良好環境,完善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用客觀的第三方評估公司等。

3.港口行業要按照資產的不同類別,建立統一的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在折舊年限、折舊方法、殘值率等方面統一標準。

作者:廖敏 單位:中國外運廣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