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體系崩潰的歷史進程(上)
時間:2022-03-23 10:12:00
導語:世界金融體系崩潰的歷史進程(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1997年冬季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無數的文章和報道在多數情況下未能在全球背景下把握這次亞洲金融危機,因而也就沒能強調以下事實,即此次亞洲金融危機只是世界金融體系崩潰的一環。為了理解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規模和深刻原因,僅僅回顧和研究近幾年的事件是不夠的?,F在全球危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年前,牽涉到整個戰后的金融和經濟史。
在我們的研究中,金融危機的產生可以回溯到不遲于60年代中期,當時西方經濟政策中的某些根本性轉變開始漸露端倪,首先是在英國,后來又傳至美國。世界金融危機的第一個公認的癥狀是導致1967年英鎊危機和1968年美元危機的通貨不穩定,它還最終在1971年8月徹底瓦解了布雷頓森林金本位制。這個病理過程在70年不斷深化,導致了80年代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和世界金融市場上巨大的投機泡沫的出現。自90年代初以來,隨著金融泡沫在全球侵略性的擴張以及所謂的“衍生市場”的興起,全球金融體系的沉疴進入“晚期”,此時的金融體系已是注定要毀滅的。
戰后歷史的若干個階段
將二戰后時期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和一個中間階段對我們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個時期是戰后重建和發展時期(1945~1963)。從1964年至1966年是一個過渡階段,其間在西方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經濟社會政策轉變。從1967年至今是第三階段,這是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不斷劣化并最終導致今日嚴峻危機的30年。
1、戰后重建和繁榮發展的時期(1945~1963)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對健康的、實物性的經濟增長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這包括:戰后歐洲(特別是歐共體的西德、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的經濟重建和復興;美、蘇兩國強勁的工業和技術進步;許多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如中國、印度和部分南美國家,有了真正的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兩大經濟集團都以人均實物產出的增長為目標,而達至這個目標的途徑也都是對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資本密集型項目進行大規模投資。
這段時期,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和其他相關安排的保證下,貨幣相對穩定。這些安排包括:相對固定的貨幣平價,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對嚴格的貨幣銀行管制。貿易協議準許政府通過合理的關稅、補貼、價格支持、支持性信貸和稅收政策等多種手段保護和扶持本國生產者,在食品和關鍵工業部門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政府不鼓勵投機,而是鼓勵在基礎設施、工業和農業領域進行公私投資。它們的政策強調高技術資本品的生產和人口科學素質的提高。金融利潤主要產生于實物的制造和貿易。結果就是整個金融體系有真實的實物經濟作強大后盾。
然而,-富蘭克林。羅斯??偨y的去世使美國帶著種種問題進入了戰后世界。羅斯福的戰后政策是消除英、荷、法的殖民體系,與蘇聯、中國及其他國家一起開創一個世界范圍的工業發展時期。1945年4月羅斯福的突然去世之后,繼任者杜魯門的經濟政策沒能利用美國在戰爭期間建立起來的高水平的工業去幫助戰后世界的發展,反而帶來了1948~1949年的經濟衰退,這是戰后一系列經濟衰退中的第一次。1954年,艾森豪威爾試圖以信貸擴張的手段帶動新一輪的經濟復蘇。在短期繁榮之后,這項政策從1957年起引發了另一次嚴重的金融衰退。
當時還是一名工業咨詢人員的林頓。拉魯什對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發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特別注意到1957年的衰退作為戰后經濟“轉折點”的重大意義并得出結論說,除非改變當時流行的經濟政策取向,否則西方經濟就會向一系列國際貨幣危機發展。他預言這種危機將在60年代末爆發。
拉魯什評論說,艾森豪威爾的信貸擴張已導致了不健康的消費信貸“泡沫”——特別在汽車銷售方面——而沒有刺激對作為工業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之基礎的資本品的投資。在美國工業發展處于階段性停滯的條件下,凱恩斯學派用大規模信貸擴張刺激經濟的方法加劇了浪費性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增長,以及行政和銷售人員的不必要的增加,從而加速了對短期利潤的追求。這增加了經濟中每單位實物產出的整體成本,而以工業技術進步為前提的生產率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信貸的擴張伴隨著美國經濟實質效率的下降。在西歐各國工業制造能力迅速擴大的同時,美聯儲的政策導致了美元對西歐貨幣的快速貶值。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危機。拉魯什警告說,不改變導致1957~1959年經濟衰退的根本性政策錯誤,西方政府將以一種極其錯誤的方式處理即將到來的貨幣危機,并引起災難性的后果。事實證明他的預言完全正確。
然而,在危機間歇期內美國經濟在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領導下曾有一次相當正確的政策轉向??夏岬蠈嵤┑亩愂照吖膭罟I企業投資于新技術,從而提高了生產率。這與肯尼迪的載人空間計劃(最終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和高科技軍事計劃是緊密聯系的。這些計劃都是通過政府投資來推動技術發展和擴大、改進科學和工程人員教育。這些政策與阿登那、戴高樂時代西歐持續的、資本密集型工業和技術發展一道,保證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相對較快的現代化和技術創新。
2、過渡階段(1964~1966)
不幸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被殺。在繼任者林登。約翰遜和英國工黨首相哈羅德。威爾遜的領導下,以前的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政策被拋棄了。鼓勵投資于生產性部門和新技術的各項政策被一步步廢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創造消費品和非生產性服務的巨大膨脹,從而在中短期內取得較高的傾向回報率。盡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續到1967年,他的遇刺標志了一個具有決定性經濟后果的政治轉折點。理解這次政策轉變的根本性內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美國。直至60年代初期,人們仍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繁榮、財富和力量的源泉在于其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傳統的“美國體制”總是傾向于讓國家鼓勵對科學和技術進步進行長期生產性投資,支持大規?;窘ㄔO,扶持新興工業部門并以“保護主義”政策培植國內生產。即使進入60年代之后,美國人仍普遍認為如果準許所謂“市場力量”遵循貨幣收益最大化原則,不受政府干涉和調節地統治整個經濟過程,那么任何工業經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為了保持一個現代化的,以科學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政府必須起積極的作用:它必須經常介入以保持長期投資的生產性導向,控制投機和浪費,限制“市場力量”的以長遠公共利益為代價的短期利潤取向。相似的國
民經濟原則在其他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中也被采用,成為這些國家戰后重建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此背景之下,使于約翰遜政府并為其后歷屆美國政府所繼承的經濟政策轉向,其實質是對于傳統的工業經濟的“美國體制”的徹底拋棄。這個根本性的政策轉向反映在開始流行于60年代中期的“消費社會”或“后工業社會”等概念上,這種驅使從英美逐漸傳播到其他西方工業國家。
許多人認為既然美國有全球最大最有力的經濟,又是軍事超級大國,那么它一定應該對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濟中出現的每一個錯誤負主要責任。不過,盡管“金融癌癥”的傳播與美國近30年的經濟金融政策息息相關,但上述說法至少忽略了以下兩個重要因素。
首先,傳統的美國工業體制本身就是近30年“金融癌癥”的最大受害者。同在美國海外廣泛流傳的神話相反,比之于60腦袋,現在美國經濟的生產基礎要弱得多,美國大部分人口的物質生活水準和教育文化水準也要低得多。1997年,已有超過100萬個美國家庭宣布破產。所謂“信息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的表象將我們的注意力從以下事實引開了,即美國經濟事實上已不能在實物層次上滿足自身的需要,它必須依賴于工業設備和消費品的大量凈進口。美國1997年的實物貿易逆差大于1980億美元。
其次,對于更廣泛歷史背景的詳細研究毫無疑問地證明:最終導致“金融癌癥”的那些政策并不起源于美國。這些政策要古老的多。它們起源于英帝國,后來被那些英裔美國金融寡頭通過所謂“親英的東海岸權勢集團”進口到——或更準確地說,幾乎是像殖民地一樣強加于——美國的。這些英裔美國金融寡頭總是與傳統的“美國體制”作對,而且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英國王權及英國情報部門有聯系。一部美國史就是親英的、寡頭的傾向與傳統的共和傾向斗爭的歷史。在本世紀初,代表傳統“美國體制”的麥金利總統被暗殺,親英的西奧多。羅斯福上臺,這意味著英裔美國寡頭集團事實上已經接管了美國。然而,“美國體制”集團的影響一直保持到50年代,甚至更久。原因之一就是英裔美國權勢集團出于軍事和其它因素的考慮,認為仍有必要保持一個強大的工業基礎??墒牵谥挠F族伯蘭特。羅素所主張的戰略教條的影響下,這種情況開始改變了。
羅素認為科學和技術的無限進步造成了對于人類生存的威脅,其表現形式就是核武器。只要主權國家能自由地發展其科學研究和工業能力,他們總能造出核武器。因此,羅素及其追隨者認為能使世界保持安全的途徑是:①消除國家主權以有利于建立一個“世界政府”的專制權力;②停止工業化的擴散,限制獲取工業技術;③消除科學和技術進步本身,至少將其置于嚴格控制之下。
羅素政策的第一個突破是1958~1959年美蘇在赫魯曉夫和艾森豪威爾領導下所達成的協議。盡管這些協議對西方經濟政策的深刻影響只是在幾十年后才充分顯露出來,它們當時就已極大地推動了放棄廣泛的科學和工業發展政策,而開始采取所謂“后工業社會政策”。
至60年代中期,局勢已很明朗,英裔美國權勢集團已完全接受了羅素的政策并開始轉向“后工業社會”。從那時起,寡頭集團已或多或少地控制了美國經濟、金融和外交政策達30年之久。
世界金融體系30年的癌癥(1967~1997)
過渡階段結束于1967年,當時一系列爆炸性的金融危機正如林頓。拉魯什所預言的那樣開始。后來的歷史表明6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危機決非暫時或周期性現象。從戰后初期卓有成效的“美國體制”政策所作的根本性轉向,為世界經濟種下了致病的癌變基因。
在這30年歷史進程中,金融體系的疾病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各國政府和組織不得不面對和應付的危機為標志。歷史表明,在每一個關鍵轉折點上,所采取的決策總是使問題更為惡化,并為下階段更嚴重的危機準備了條件。這些決策的共同重點在于:對由不數據增長的債務“泡沫”和投機性金融資產引起的問題,它們總是試圖通過犧牲越來越多的實質經濟來“喂飽”泡沫的方式加以解決,與此同時它們還成功地為這些泡沫的增長清除各種壁壘。
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和主要組織的這種非理性、自我毀滅式的行為,構成了過去30年經濟史最重要的特征。很明顯,世界金融體系的問題及其之所以被容忍了這么久的原因在于一些植根于國家政府和組織的思維習慣深處的錯誤。
在本文余下的部分中,我們將把注意力集中到世界經濟的“金融癌癥”發展的幾個關鍵點上。我們將特別關注在不同的階段各國政府所采取的行動及其影響。
轉折點一:1967~1971年貨幣危機和經濟政策的新馬爾薩斯主義轉向
我已描述了1964~1966年的根本性政策轉變是如何與越戰引起的通貨膨脹及其它因素一起,為始于1967年英鎊危機的一系列貨幣危機準備好條件的。不幸的是,對1967~1971年貨幣危機的反應沒能使經濟政策轉回到健康的工業發展上來,而后者本來是能夠穩定美元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在助理財政部長保羅。沃克爾、喬治。舒爾茨、米爾頓。弗里德曼及其他人的建議之下,先是約翰遜在1968年3月,后來是尼克松在1971年都發出了讓金融體系與真實經濟“脫鉤”的信號。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決定停止以黃金支持美元的地位。這給戰后布雷頓體系下的貨幣穩定劃上了句號。它為洪水般的金融和商品投機打開了閘門,為通向“浮動匯率制”鋪平了道路,削弱了良性的長期計劃,增加了國際性長期投資與貿易的風險。
與金本位和固定貨幣平價的廢除相伴,美國的政策使美元加速流向“離岸市場”,在那里沒有對利息的限制,事實上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相當大的一部分外流美元涌入了英聯邦國家,這是以倫敦為中心的所謂“歐洲美元”市場的開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到1979年,已有超過1/3的美元在海外流通。這些錢成了離岸歐洲美元銀行根據“凱恩斯乘數”進行信貸創造的基礎。由于美國國內銀行的潛力仍被美聯儲的政策所限制,不斷增長的歐洲美元信貸開始通過加拿大等離岸中心市場流入美國銀行體系。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歐洲美元信貸泡沫”的增長成為美國和其他國家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美國金融政策越來越成為海外美元市場的“囚徒”。
轉折點之二:1973~1975年的石油沖擊
西方的政策不僅沒有設法使“美元泡沫”,包括以倫敦為基地的歐洲美元市場受到控制,反而以不斷增加的流入量使這個泡沫越鼓越大。在70年代中期石油沖擊的幫助下,泡沫以世界經濟的發展為代價迅速膨脹了起來。毫無疑問,油價的大幅上漲是英美權勢集團掌握的大銀行和石油公司以人為的方式策劃和哄炒起來的。油價陡漲四倍制造了新泡沫,即第三世界債務泡沫,同時也是英美銀行和石油卡特爾對世界工業經濟的掠奪。
這些虛假的債務沒有被凍結或一筆勾銷。達到高利貸水平的“浮動利率”和不斷發出新貸款用于還舊貸款(即所謂的“滾動還債”)還使這些債務泡沫迅速擴大。這種政策同IMF從80年代開始強制推行的管制政策一起,將大多數發展中經濟推進破產的深淵,而且極大地限制了工業國家高技術資本品的出口。
70年代后半期,金融癌癥已到了性命攸關的地步。林頓。拉魯什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項可行的替代政策方案,并在各國政府和組織中廣泛傳播。拉魯什關于成立“國際發展銀行”的建議目的在于重建新的金本位制,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這個建議于1976年被提交聯合國大會。
稍后,法德兩國對卡特政策的破壞性經濟政策和“浮動匯率”政策的抵制在1978年達到高峰,在這一年它們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MS)和歐洲貨幣基金(EMF)。后來,拉魯什又呼吁把EMS和EMF建設在為以最初的“國際發展銀行”所體現的原則為基礎的新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核心部分之一。當然,他希望能將美國等國盡可能早地納入這個新體系中。不幸的是,這些創議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其中包括對幾位主要歐洲工業家和政治家的暗殺,這些人都熱心于第三世界的工業的發展。到80年代初,歐洲的親工業潮流已被嚴懲削弱了。后果之一是如今的歐洲金融聰明和共同貨幣計劃同一種貨幣學派的、反發展的政策聯系到了一起,而后者同1976~1978年的親工業傾向是截然相反的。
轉折點三:1979年的“利率沖擊”
不可避免地,華爾街泡沫、歐洲美元泡沫和第三世界債務泡沫的進一步增長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新當選的英國撒切爾政府和不久后保羅。沃克爾領導下的美聯儲不公沒有著手解決潛在的真正問題,反而推行了極端的貨幣主義“休克療法”,將利率提高到美國內戰以來最高的水平。這種政策加上沃克爾和卡特政府強制施行的信貸控制等手段,給了美國經濟的工農業基礎以沉重一擊,僅僅幾年之內,數十萬的農場主和中型工業企業被毀掉。在許多工業部門,美國經濟的實物產出在3年內下降了30%至40%.直至今日,美國工業和農業仍未從1979~1981年的“休克療法”中恢復過來。
這種毀滅性的高利率政策的后果當然不局限于英美兩國。歐洲美元貸款的利率從1978年初的7%上升至1980年初的20%.世界貿易也經受了自1958年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但更主要的是,利率上升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可怕的打擊:他們用歐洲美元貸款支付他們的石油進口,而歐洲美元的利率通過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已翻了一番。一夜之間,這些國家不得不支付兩倍于他們借錢時所預計的債務利息。
這次“休克療法”的反對工業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的性質,在1970年末紐約外交關系委員會(CFR)的一系列研究報告中得到充分體現。成立于一戰后的外交關系委員會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旁系衍生物,是英裔美國權勢集團最重要的政策機構。在以“80年代計劃”為名出版的一系列書籍中,外交關系委員會公開地主張推行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經濟在控制下解體的經濟政策。這種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摧毀有利于第三世界工業發展的力量。通過對民族國家經濟實施決定性的打擊,一條通向“全球化”的道路將被開辟出來,而民族國家的經濟主權將在“全球化”中被取消。
轉折點四:1982~1983年的拉美債務危機
利率的急劇提高和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沖擊”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陷入了無法忍受的境地,并直接導致了拉美的債務危機。從1978到1982年的四年間,拉美國家(包括墨西哥)的官方債務從1565億美元增至3228億美元。與此同時,超過780億美元的流動資本離開了拉丁美洲。而所有這些都沒有大量流入的投資作為補償。
對這種掠奪行為的最強烈的抵抗來自墨西哥總統洛佩茲。波蒂略。1982年5月,波蒂略與拉魯什商討了拯救墨西哥經濟的措施。過后不久,拉魯什起草了一份拉美國家經濟政策。這項名為“洛雷斯行動”的方案核心在于:拉美國家應建立起“債務者卡特爾”和一個共同市場,目的是爭取公平地重組債務并開創一個大陸范圍的以實物經濟原則為基礎的經濟增長局面。
1982年8月初,當“洛雷斯行動”計劃公布的時候,墨西哥事實上已停止了支付外債。資本在恐慌中紛紛逃往國外,整個金融體系開始解體。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波蒂略開始實施拉魯什方案中的關鍵部分。為了恢復對經濟的控制,實行了嚴格的貨幣管制,宣布暫時性的外債停付以及銀行系統的國有化。除了這些緊急措施以外,波蒂略還努力尋求其他拉美國家,特別是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力圖建立起一個面對外國債權人的統一政策。
不幸的是,由于一些拉美國家的動搖和膽怯,由于外部的強大壓力,全面實施“洛雷斯行動”計劃的歷史機遇被錯過了。拉美國家政府一個接一個地接受了債權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
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在波蒂略向聯合國發表演講前夜,就在一次講話中強調了把IMF變為強迫第三世界還債的“世界警察”的建議。這個政策體現在IMF的“管制政策”(Conditionalites)和“結構調整方案”中。債務國將被強迫進行貨幣貶值;消除對生產部門及食品等基本商品的國家補貼;對公共開支進行大幅度削減。不論怎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結構調整方案”的結果都是大多數人民生活水準的下降,擱置對經濟的生產性基礎的投資,通過貶值大量增加債務負擔。
就其所稱的解決債務問題的目的而言,IMF的政策遭到了可悲的失敗。另一方面,這個政策的確帶來對于陷入“債務陷阱”的第三世界的巨大掠奪。到90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每年都向工業化國家,尤其是英美金融機構,提供數百億美元的凈資本流入。根究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UNICEF,現更名為國際兒童基金)的統計,自窮國流入富國資本從1983年的每年60億美元增長至1990年末的每年300億美元??紤]到原料和初級產品價格的暴跌,這種資本流出的實物經濟成本至少是上述數字的兩倍。而整個80年代從發展中國家流入美國的資本就高達4000億美元以上。
盡管有這樣大的資本外流,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仍然持續增長。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1980年全世界109個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總額約為4300億美元,包括一年期以上的公私債務。從1980年至1986年,付息3200億美元,還本3320億美元。因此,這期間發展中國家為4300億美元的債務支付了6520億美元。然而1986年這些國家的債務總額竟高達8820億美元!這巨大的新增債務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新投資的;債務泡沫的增長幾乎完全是由于高利率和發新貸還舊債的“滾動還債”(Roll-Over)方式。至1994年,109個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總額已高達16,000億美元。
在墨西哥,波蒂略的民族經濟政策很快就被逆轉了。由IMF和債權銀行推行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布雷迪計劃”,結果只是延緩了危機,而真正的問題卻更嚴重了。這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