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區域銀行金融的創新
時間:2022-12-18 11:25:00
導語:解析區域銀行金融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地方中小銀行金融創新存在問題
動機存在偏差,創新意識不強。其主要表現:一是我國金融機構因其特殊背景,金融創新的動因多來自政府的宏觀動因、偏重于社會穩定、忽視市場特性,很少有由于自身發展需要而進行主動創新的,二是創新的微觀動機則偏向于在無序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負效益的金融創新。
在不發達的市場條件下,我國金融機構這種非市場行為破壞了開展有效創新需要的良好金融秩序。區域性中小銀行由于金融創新起步較晚,行動較遲緩,因此這種動機偏差還是較為明顯的。
金融創新效率不高,效果不明顯。目前區域性中小銀行在較大程度上依然以存貸利差作為主要盈利手段,所謂的創新也無非是用來吸存促貸,多樣化的金融手段并沒有被充分使用,無法通過創新給銀行帶來實際直接的利潤。金融創新環境不完善。從我國金融環境來看,一是金融管制較嚴格,二是金融公平競爭市場不完善。
2中小銀行金融創新中的產品創新
以制度創新為基礎,需求供給分析為前提。好的產品創新一定要是基于制度創新的。只有在政府和區域性中小銀行自身花大力氣進行制度創新,從而創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而區域性中小銀行又為產品創新理順了整個創新思路,以及為創新打好組織架構的基礎,才能開始談產品創新。而產品創新的范疇,就是,從哪些著手點入手,進行創新,在哪幾個層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進行哪些產品的創新,諸如此類。
當然,要進行產品創新之前,必要的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是針對金融創新的需求與供給進行分析,一方面確認自身所處的環境究竟是否適合進行產品創新,適合進行哪類的產品創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確認可以針對怎樣的客戶群進行怎樣范疇的創新活動。[JP]
產品創新的目標管理。產品創新的目的,與普通廠商理論中的目的追逐利潤最大化有相似之處。我國區域性中小銀行進行產品創新的一個主要目的,也是探索自身經濟的新增長點,使得新增長點能夠在傳統業務受到威脅時,能夠一定程度的取代傳統業務,成為風險的規避方式之一。或是穩步的成為提高自身利潤率的一個有力武器。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探索如何通過創新不斷鞏固自身現有市場,并穩步的進行擴充。如果維持一成不變,則很容易就會造成客戶流失。競爭對手先行又恰到好處的進行的金融產品創新很有可能會讓固有的老客戶轉而投向另外一個陣營。
3產品創新層次分析
根據產品創新所在的層次,可以大致分為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金融工程類產品創新。各區域性中小銀行在研究分析自身市場需求后,準確的定位如何創新。金融工程類產品創新,通常和我們目前在較發達城市的理財產品相關。這類理財產品的特點,跨市場經營,如金融期權、期貨、外匯、QDII等。這類高風險的產品在金融市場比較成熟,資金比較富裕的地區將會有較大的市場。在這類地區的區域性中小銀行,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金融工具,抓緊推出更多特色型的創新產品以吸引客戶,從而獲取更高的中間業務收入或者投資回報。
但區域性中小銀行由于規模較小,混業經營未必非常的適合其發展。在開展上述各類業務的時候,可以尋找可信賴的合作伙伴,如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盲目的進行混業經營準備也將會增大創新風險,在最終發展中有可能得不償失。金融工具創新,雖然從創新層次上來說并非很高端。但正是金融工具創新,能夠搞活區域性中小銀行的金融,應當被作為區域性中小銀行的重點創新方向而被考慮。
這里,舉幾個區域性中小銀行進行產品創新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如:寧波銀行推出的“商盈100”現金管理產品,就是專門針對公司客戶而推出的企業的現金流管理工具。這一工具實質上是充分組合了銀行現有的賬戶管理,收款,付款,融資管理等,借助網上銀行為交易平臺,旨在幫客戶充分利用資金,使得公司資金流轉更加順暢。這樣一種創新產品在長江三角洲這一該銀行的主要營運區域應該還是很受歡迎的。尤其是集團客戶,很方便的利用了銀行這一專業的金融平臺實現對其集團內部各子公司賬戶的管理和實時的資金調度,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另外,大力發展網上銀行,也克服了區域性中小銀行普遍網點較少的軟肋,讓更多的金融服務能夠移至互聯網上進行。這樣反而變劣勢為優勢,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給客戶帶來足不出戶的便利。這都是區域性中小銀行分析自身特點可借鑒的產品創新的一種思路。
這樣的一條金融產品創新的道路是無可厚非的,在這么多年的實踐中也可被證明是正確的。問題在于如何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更多的有效創新。根據一些了解,區域性中小銀行由于一直以來還是朝大行看齊的,因此慣有思維迫使這些區域性中小銀行堅持“你有我有”的產品創新信條。區域性中小銀行的產品創新還是需要結合其制度創新及市場為中心的創新對象選擇,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效的方式來完成。
- 上一篇:區委依法行政年底自查匯報
- 下一篇:分析商業銀行期限錯配現象產生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