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借鑒
時間:2022-05-07 09:30:35
導語: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借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浮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是廣東省最年輕的地級市,總人口280多萬人,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特征,屬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其經濟、人口、自然條件與南平市十分相似。在面對經濟發展難的問題上,云浮市大膽跳出傳統發展的思路,提出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道路,抓住國家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二化融合”的重大機遇,實施以“三網融合”為突破口的信息化戰略,利用信息化的長處彌補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短板,在經濟并不發達、城鄉差距較大的情況下,通過信息化迅速縮短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時空距離,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決策民主化,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取得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2012年初,云浮市進一步提出“智慧云浮”發展戰略,并被廣東省列為3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之一,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一個可借鑒模式。
1.1主要建設內容
1.1.1全面推進“三網融合”
在實現數字電視雙向互動整體轉換的同時,將語音、寬帶接入、信息服務等業務進行融合,在家庭數字電視機上實現電視、電話、上網等功能。目前,已實現了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和互聯網“三同”,即同機房、同通道、同終端,市民每月128元就可享受直播電視、互動電視、語音電話、寬帶互聯網、政務信息等融合服務,使該市從落后的模擬電視網絡跨越單向數字電視整轉階段直接進入三網融合雙向互動數字電視時代。市城區三網融合網絡已覆蓋9萬個用戶,到2015年三網融合將覆蓋全市60萬個用戶,占全市總人口的70%以上。
1.1.2廣泛開展各類信息化應用
利用三網融合平臺,在農村合作醫療、義務教育、文化宣傳、勞工培訓、科技推廣、治安管理等方面廣泛開展應用,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開通了“一網式”數字生活咨詢服務系統、一卡通支付及電子商務系統、政務互動系統等;開通了省、市、縣、鎮的遠程實時互動醫療系統;開展了遠程教育系統(電子書包)應用。利用“三網融合”雙向互動數字電視具有可控可管可信的特點,與各大網絡運營商合作,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化遠程教育和農村“廉政直通車”信息服務平臺、移動辦公、短信信訪等多項業務信息系統的作用,建立政民互動渠道,鼓勵公眾共同參與經濟社會管理。
1.1.3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在佛山(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內建立“云浮三網融合應用示范產業基地”,投資20億元建立四大區域,即數據容災備份服務區、三網融合產業孵化區、信息文化產業區和居住生態組團區。同時,成立云浮市信息發展科技有限公司,全面承擔起云浮三網融合應用示范產業孵化基地的開發、建設、經營與管理。建立云浮石材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了由簡單的石材加工基地向石材產品加工與貿易并重的基地轉變,延長傳統產業鏈條,提升石材產業競爭力。2010年9月,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授予“中國電子商務三網融合創新示范城市”稱號,成為全國首個獲此稱號的城市。聯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與廣東溫氏集團等有關單位合作,組建云浮市物聯網研究院,共同建設溫氏集團畜牧養殖物聯網,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和探索物聯網應用。
1.1.4構建智慧城市戰略聯盟
2012年初,云浮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戰略,編制了《云浮市智慧城市建設規劃》,聯合廣東省內12家單位組建廣東省智慧城市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同時,還與中國聯通廣東省分公司簽訂了“智慧云浮”戰略合作協議,與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簽訂《云浮市政府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合作創建“智慧城市”協議》。
1.2主要經驗
1.2.1黨委政府主導,突破三網融合難問題
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長任副組長的“三網融合”工作領導小組。通過黨委和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方式,改變各部門法規互不銜接、業務互不準入、技術自成一統、運營互相制肘的傳統習慣和做法,推動形成分業監管、合作聯動、資源共享、技術兼容的公平競爭環境。
1.2.2引進人才,借“智”推動三網融合工作
通過從廣東省經信委、廣東省聯通公司和廣州市番禺區科信局等共建單位派出干部到云浮市掛職參與三網融合辦公室工作的方式,借助“人”的融合推動“網”的融合,并成功引進廣東省聯通公司、番禺星海多媒體信息公司的高科技人才留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兼三網辦主任)、三網辦副主任職務,接力“智慧云浮”建設工作。
1.2.3以“資源”和“市場”換發展
通過開放“三網融合”和數字電視市場,采取共建方式引入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廣東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信廣東分公司、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中國聯通廣東分公司、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等機構,建立云浮三網融合應用示范產業基地。按照盤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思路,積極推進網絡統籌規劃和資源共享。
1.2.4堅持“求大同,存小異,向前看”原則
按照“求大同,存小異,向前看”的原則,協商解決三網融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共同研究制訂開放兼容、統一的三網融合技術體系,實現內容平臺的融合及各項業務在終端的融合;共同制定業務運營和營銷服務方案,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優化。這些制度和機制創新,保證了整個決策和實施過程的開放、對等和協同。
2廣州市番禺區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廣州市番禺區位于廣東省中南部,廣州大學城坐落在其境內,地理位置優越,科技、經濟、文化發達,是廣州現代化的新城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以其獨有的區位優勢,吸引各方共建“智慧番禺”,目前已在“智慧生活”“智慧政務”“智慧產業”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該區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突出發展“智慧產業”,形成了技術研發、產業集聚效應,取得顯者經濟效益,為經濟發達地區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一個可借鑒模式。(本文來自于《情報探索》雜志。《情報探索》雜志簡介詳見.)
2.1主要建設內容
2.1.1構建“一個目標、四個面向、八大基礎、N項服務”智慧城市發展體系
一個目標:促進民生幸福,建設信息文明。四個面向:①面向市民。依托廣東省全員人口信息系統,啟動民生檔案民生卡工程,為市民提供記錄一生、服務一生的精細化和個性化服務。②面向家庭。四網整合,建設綜合業務家庭網;多屏互動,發展信息文化云服務。③面向企業。提供“一個政府、多個環節”的一站式協同行政審批服務和電子公務服務。④面向城市。集城市管理熱線、區長熱線、視頻監控、應急指揮于一體的數字大城管;實現數據一個庫、規劃一套圖、管線一張網。八大基礎:通過整合資源,加快推進以站、網、臺、庫、檔、卡、頁以及廣州超算中心為核心的“八大”智慧番禺基礎設施建設。N項服務:組織實施以電子政務、數字大城管、數字家庭、智慧健康、電子書包、民生檔案、民生卡、市民網頁、公共安防、智能防腐等N項服務,全面推進社會經濟事業健康發展,使“智慧番禺”的建設惠及全社會的方方面面。
2.1.2大力發展智慧產業
依托位于番禺區內的廣州大學城,借助人才集聚優勢,聯合國家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星海數字家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廣聯數字家庭產業技術研究院、廣東省數字家庭標準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等多家單位(企業),傾力打造一個具有理論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一體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開發平臺,致力于“研究新興產業,服務創新企業,促進區域經濟”,實現“政、產、學、研、資”的有效結合,積極培育和發展智慧城市、數字家庭、智慧健康等產業聯盟,發展垂直產業鏈。番禺區現已建立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媒體產業化基地、廣州大學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等四大基地,并在芯片設計、軟件開發、整機生產、系統集成(整體解決方案)、內容服務等行業孵化出大批企業。
2.2主要經驗
2.2.1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推動“智慧番禺”建設
番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智慧番禺”建設工作,區委副書記、區長親自擔任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番禺區服務委員會主任,參與“智慧番禺”規劃設計,并在不同的場合宣傳“智慧番禺”,主持有關“智慧番禺”的活動。2.2.2充分利用廣州大學城的人才優勢,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推動智慧產業發展番禺廣州大學城目前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10所大學入駐。豐富的人才為“智慧番禺”建設提供了“智庫”支撐,同時利用信息學科帶頭人,建立產、學、研基地,推動番禺智慧產業發展。
2.2.3體制機制健全,宣傳展示到位
首先番禺區“科技”與“信息”聯姻,成立區科技和信息化局,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機構,全面負責信息化推進工作。局長主抓“智慧番禺”建設工作,多次赴福建省等周邊地區推廣番禺“智慧城市”建設成果。同時,還擔任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番禺區服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推動番禺智慧產業工作。其次,區政府出臺了《番禺區政府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規范和強化政府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管理。為“智慧番禺”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原則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再次,在廣州大學城IC基地建立“智慧番禺”展館,吸引到廣州指導工作的國家、省、市有關領導紛紛駐足參觀,有力地宣傳了“智慧番禺”的建設成果,擴大了“智慧番禺”的影響,為爭取國家和省上政策支持起到很好的推介作用。
2.2.4政府資金引導,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番禺區政府每年安排5億元,用于鼓勵信息產業企業做大做強。在電子政務方面,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于推動政府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工作,為構建“越幸福、粵幸福”的“智慧民生”提供資金保障。
3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市敏銳地抓住信息化革命浪潮帶來的機遇,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戰略,以更高、更寬的視野系統規劃“智慧上海”建設,制定了《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經過一年多實施,實現了全市光纖到戶覆蓋能力和用戶規模,WLAN覆蓋密度,城域網出口帶寬和高清電視、高清IPTV用戶數等“四個國內第一”;全市信息服務業發展保持持續增長,同比增長保持在20%左右,僅2012年上半年經營收入就超過1700億元;全市有49萬個用戶申請使用89萬份電子賬單,低碳環保的社會環境加快形成;智能應用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泛長三角區域滬、蘇、浙、皖、贛、閩五省一市實現高速公路ETC互聯互通。
3.1主要建設內容
3.1.1信息基礎設施
圍繞構建國際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通過政府規劃引導,推動相關企業重點實施寬帶城市、無線城市、通信樞紐、三網融合、功能設施5個專項,落實完善規劃體系、規范建設管理、強化機制建設3項重點任務,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礎設施服務等級。
3.1.2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
圍繞構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體系,重點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城市運行安全、智能交通、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電子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四個中心”建設、“兩化”深度融合8個專項,促進城市運行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3.1.3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圍繞構建創新活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以企業為主體,重點實施云計算、物聯網、TD-LTE、高端軟件、集成電路、下一代網絡(NGN)、車聯網、信息服務8個專項,加強技術研發,推進示范應用,加快產業發展。
3.1.4信息安全保障
圍繞創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組織實施信息安全基礎建設、監管服務、產業支撐3個專項,落實信息安全綜合監管、完善網絡空間治理機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3項重點任務,確保信息安全總體可控。(本文來自于《情報探索》雜志。《情報探索》雜志簡介詳見.)
3.2主要經驗
3.2.1系統規劃、有序推進全市信息化建設
系統地制定“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以及各類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全面推動上海市信息化建設。
3.2.2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做好對接工作
積極研究國家支持軟件業、信息服務業等方面的政策,做好對接,并適時出臺相應的落地措施,幫助企業發展。
3.2.3大力發展園區和基地
通過建立信息化專門園區和基地,吸收散落在外的企業入駐,提供政策咨詢和輔導服務。
3.2.4政府資金持續支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市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支持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發展。同時,對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盡可能將各類專項資金導向扶持它們,促進企業發展。
3.2.5實施人才戰略,吸引高層次人才到滬創業
為到上海創業的信息化人才解決戶口、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問題。對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專門開設綠色通道,引進到上海。
4結語
經濟欠發達地區廣東省云浮市以“三網融合”為突破口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科技、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廣州市番禺區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突出發展“智慧產業”,形成技術研發、產業集聚效應;國際大都市上海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站位高、視野寬,系統規劃,全方位實施。在現階段國情下的3個不同發展階段城市探索出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值得借鑒。
作者:翁翹工作單位:南平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 上一篇:城鄉管理運行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 下一篇:學習型城市建設評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