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城一體發展創新城市建設新模式
時間:2022-04-12 05:21:39
導語:景城一體發展創新城市建設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設公園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是新發展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夾江縣緊緊圍繞關于建設公園城市的指示精神,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統攬城市建設,不斷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均衡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創新城市建設管理,加快推進景城一體建設新理念、新模式落地。在這一過程中,夾江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搶抓規劃引領,堅持項目帶動,夯實基礎支撐,構建文旅融合,優化城市治理,強化要素保障。
關鍵詞:景城一體;城市建設;公園城市建設
公園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是新發展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夾江縣緊緊圍繞關于建設公園城市的指示精神,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統攬城市建設,全面落實“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的總要求,落實樂山市委、市政府“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發展主線,以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濱江新區為抓手,不斷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均衡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創新城市建設管理,加快推進景城一體建設新理念、新模式落地,加速形成生態環境優美、創新活力凸顯、文化經濟融合、人文環境和諧的美麗新城,全力做好夾江示范、打造夾江標桿。
一、搶抓規劃引領
突出“公園城市”營城理念,抓好空間優化設計,提升城市規劃水平。以“十四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指導,創新城市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公園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配套形成綠地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6個專項規劃。以濱江新區規劃建設為突破,規劃面積380公頃,其中:綠地與廣場用地112.1公頃,打造世界灌溉遺產東風堰沿河景觀帶、青衣江沿江生態走廊、龍頭河沿河景觀帶、社區公園和街頭綠地,形成“兩廊、兩帶、三軸、五園、多點”的景觀功能分區。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推動景城融合,規劃打造千佛巖-東風堰國際旅游度假區,整體打造沿青衣江-東風堰•千佛巖景區景城一體,大力發展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江新城。
二、堅持項目帶動
以項目為抓手,打造匯聚歷史底蘊、文化性格、自然稟賦等特質為一體的青衣江畔天府明珠。一是打牢項目基礎。以構建大小結合、分布均衡、功能互補的公園綠地體系為抓手,開工一批房地產、基礎設施、綠化亮化項目,總投資達29億元,新增城市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完成東風堰世界遺產廣場、青衣江文化長廊等4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實施“行走青衣江”文旅公園項目,建成濱江生態廊道2.4公里、綠化面積約20萬平方米。二是拓寬建設空間。高品質打造城市公園和街頭綠地,加大城市建成區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小游園等建設力度,新改建東風堰世界遺產公園、體育公園、龍頭河公園、置信公園等公園6個,打造集中水域面積約3萬平方米、公園綠地139.6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91平方米/人。三是提升人居品質。積極推廣第四代建筑模式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望江名門、盛世名門等一批高品質小區拔地而起,引進碧桂園、置信等2家知名房地產企業入駐濱江新區,開發面積35.7萬平方米,近三年濱江新區開發樓盤總面積達到182萬平方米,建成高檔住宅小區5個。
三、夯實基礎支撐
完善城市服務配套和老舊小區改造,夯實城市發展基礎。一是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通過“小散亂污”、揚塵治理、“退城入園”等有效手段,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目前,全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5天,首次突破80%,PM2.5、PM10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20.3%、20.2%。深化“綠秀夾江”行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3.91%、綠地率達29.62%。二是建強公共服務設施。打通城市斷頭路、瓶頸路5條,新改建城市道路11條,全面提升城市道路通暢水平;新建地面公共停車場14個、車位1385個;新改建公廁16座;建成臨時菜市場1個,在建標準化菜市場1個;實施夾江縣人民醫院遷建工程,全面提升群眾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打造休閑場所4處,有效滿足群眾生活需求;新區配套各類學校6所,全面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入學需求;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措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三是推進老舊小區整治。以棚戶區改造為突破口,留足城市公園、街頭綠地和停車場等設施用地,有序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更新,提高老舊小區宜居性,完成棚戶區改造25.5萬平方米,加快推進西河路、茶機廠棚改項目3個。
四、構建文旅融合
以景城一體為目標,打響“世界遺產東風堰、峨眉山下千佛巖”品牌,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資源繪出生態魅力新畫卷,綠化、亮化、美化夾江,讓城市處處皆美景。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和樂山“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搶抓四川省支持“大灌區”精品文旅品牌建設的機遇,用活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個金字招牌,打造東風堰與千佛巖唐代摩崖造像、明清題刻、秦漢古棧道為一體的青衣江畔歷史文化走廊。立足于“佛、堰、紙、畫、茶”,推出世界遺產文化慢享游線路,打造文旅產業新地標。串聯整合景區與東風堰世遺公園、青衣江生態廊道、文化長廊、望峨樓等城市地標,將其打造成全縣的景觀紐帶、全市全域旅游的核心節點,展現“世遺國寶”文化的亮麗名片,力爭建成樂山對接成渝地區的“后花園”。
五、優化城市治理
全力推進城市服務精細化、治理法治化、管理智能化,持續提高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一是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四個承諾”,高質量推進“平安夾江”建設,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城鄉基層社會亂象治理專項行動,全力維護城市安全,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二是發揮政民聯動機制。構建“全民參與、共治共管”模式,通過部門街道聯動、商家店鋪和社區志愿者積極參與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有效增強群眾維護市容秩序的責任感和主動性。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努力打造與省市相銜接,集服務群眾、城市管理、應急調度、綜合執法、行政審批等于一體的“智慧夾江”大數據管理服務平臺,推動實現與樂山市政府心連心“1+3+N”互聯互通平臺無縫對接,讓數字化服務于居民生活各個環節。
六、強化要素保障
實行“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資金整合、多方聯創”的建設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公園城市示范項目建設、運營和管理。通過“增減掛鉤”、集中安置、貨幣化安置等形式,加快新區土地報批和征拆工作,有效保障新區用地需求。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破解發展瓶頸,爭取上級專項資金、發行債券和引入社會資本2.95億元,為新區建設提供有力資金保障。拓寬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成功引進第一批風景園林建設、規劃等專業人才26名,為加快建設生態最優、環境最美、百姓最富、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最高的景城一體、美麗夾江充實力量。
作者:漆賓 單位:夾江縣人民政府
- 上一篇:智慧水務系統在城市供水的運用
- 下一篇:高校數據科學學科交叉融合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