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及建設改善措施

時間:2022-12-19 08:29:23

導語:城鄉規劃及建設改善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規劃及建設改善措施

【摘要】土地資源能否合理利用直接決定了城鄉規劃建設能否成功完成。土地給城鎮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同時也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城鎮化建設的加快造成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使城市土地開發利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文章首先介紹了城鄉規劃建設中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具體的相關解決辦法,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保證了農民利益,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鄉規劃建設;土地管理;土地利用

1城鄉規劃用地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城鎮化用地擴張速度較快,大部分土地利用率不高。隨著城鎮規模不斷擴張,參考國際城市化進程曲線發現,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城鎮化水平較低時,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特點為以原有城鎮土地為基礎,建設新城鎮,城鎮化面積逐漸增加,用地需求也持續增長。部分用地利用率不高,這部分土地大多指工況用地以及農村居民用地,其中農村居民用地比較大。1.2人口城鎮化水平不及土地城鎮化水平。新增城鎮化人口的比率不及新增城鎮用地比例,導致人口城鎮化水平不及土地城鎮化水平,國內某些地區對城鎮化的理解有誤,所謂人為城鎮化其實就是城鎮用地面積增加,為了一味地追求政績,盲目地擴張土地規模,新建小區追求大面積,在建設新小區的過程中,大量地圈占土地,盲目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的初衷并不相符。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人均占用耕地數量減少,農民沒有得到理想的經濟收入,勢必會給社會的安定和和諧帶來隱患。不僅如此,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資金流向城鎮化建設,嚴重的地區還產生了超標準建設,導致城鎮化沒有明顯的意義[1]。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公共服務設施、住房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或者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很好地被吸收到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來,造成社會結構變化和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變化不符。1.3不合理的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對城鄉土地的經濟性、社會性產生影響。(1)不合理的城鎮空間布局。在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盲目地占用耕地面積,但建筑結構不夠聚集,導致小城鎮數量顯著增加,但這些小城鎮也脫離了相關的區域以及產業圈,城鎮化發展較為片面。不管是社會效益還是城鎮經濟都不能維持城鎮持續發展,部分地區在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使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農用地污染現象嚴重,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惡劣的影響。(2)農村建設用地面積較大但較為分散,存在一定的超占和空置現象。①農村建設用地面積過大。農村人均用地遠遠高于城鎮人均用地。②農村建設用地分布散。隨著國內農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農村建設數量和速度也逐漸提高,但建設的布局一般相對較為分散,農村建設用地較為分散,隨意性較大,面積較廣,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土地利用效率較低。③大部分城鄉建設過程中都會產生空心村或空置房問題,甚至一些地區還出現了超占現象。④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有越來越高的追求,大多農村人口進城生活,導致農村人口數量逐漸減少,建設用地的需求也逐漸增加,最終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顯著提高。(3)各類開發區、園區空間布局散亂,存在閑置土地。隨著開發區數量、種類的增加,小區規模越來越小,而且小區布局相對散亂。部分地區一味地追求政績,占用土地用來建設開發區,部分開發區的建設并沒有經過相關部門審批后就進行擴建,甚至產生了開發區空殼現象,造成土地資源嚴格浪費以及投資重復的現象,同時也對開發區的聲譽產生了消極的影響[2]。(4)空心村現象及占用農村耕地。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發展,但很多宅基地卻存在占用現象,造成農村產生數量較多的閑散地,嚴重的地區出現空心村。另外,農村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違法占地現象,很多住戶存在一戶多宅的現象,導致宅基地數量嚴重超標。在進行城鄉建設用地規劃的過程中,城鎮建設占用農村耕地,但沒有更好地按照新增量對農村居民用地進行規劃,造成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農村建設用地日漸減少。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過于關注面積的外部擴張,不在意內涵的挖潛,城鄉土地總體利用效率和經濟的發展步伐并不相符。

2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2.1現行體制、機制、法制不夠完善。干部任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不夠完善。部分地區的干部考核體制為以GDP為中心考核體制,很多干部為了追求績效,求之過切,工作不切實際,對用地的合理配置產生了影響,從而加劇了土地利用的短期行為。就國內大多地區來說,土地的征用和出讓的流程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誘惑。政府為了爭取相關項目的建立,同時也是為了爭取一時的經濟繁榮,犧牲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過于追求規模上的壯大,過于追求結構上的全面,過于急切地追求結果,造成資金大量流入到低效益、低水平的建設項目中去。2.2規劃管理方面的原因。很多地區的領導對城鎮化的增長速度有著過高的追求。在城鎮建設的過程中,過分地關注城鎮化給經濟增長帶來的積極作用,忽略了城鎮化過程給社會和資源帶來的消極作用,過于片面地提出了快速增長城鎮化速度的要求。很多地區農村規劃資金不足。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政府認為農村的經濟提高不會給社會帶來顯著的變化,投入農村、農民以及農業的發展資金都不夠充足,農村在建設自身需要的建筑時,缺乏統一的引導以及規范,發展處在無序狀態。在統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土地總體規劃效率不足。因為不同的部分對項目規劃的重點以及目標都不盡相同,導致城鄉建設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調控能力。在進行城鎮化的過程中,只有政策沒有工具。所謂規劃,其實就是對城鄉建設的過程進行管理,如果只有計劃目標,卻沒有規劃相應的方式和措施,肯定不能起到應用的作用,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各類標準定額制定,打破原有規律,和相關部門協同進行討論和制定。2.3觀念層面上的偏差。國內大多地區地方領導,為了使自己負責的城市表面處于繁榮發展的現象,濫用土地進行城鎮擴建,面積追求大和廣,建筑項目追求大面積,這就造成土地規劃和實際產生了巨大的偏差。城鎮消費過于超前,很多地區經濟適用房還沒有普遍使用,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大套面積的商品用房,導致土地資源產生了嚴重的浪費。另外,農民在建設房屋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

3改善措施

3.1合理規劃,提高規劃作用,嚴格按規劃執行。作為一項完整、長期的工程,土地利用的過程必須在規劃過程中完成。土地利用體系通常由類型不同、時序不同以及層次不同的網絡系統組成。要想建立分工明確、重點突出的規劃體系,必須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的策略性,不斷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可操作性與針對性[3]。土地建設的規劃不管大小,都不能偏離相應的原則,土地利用規劃必須有理、有效、有據。所謂有理,就是指規劃理由必須充分、方向必須清晰、可操作性必須足夠強。只有有理有據的土地利用規劃,在規劃進行編制的過程中,才能清晰地對相應的利弊進行分析,重視規劃編制完成后的發展,結合定量數據,從戰略性以及未來的發展指導規劃編制,進而實現規劃的實用性。3.2規范土地管理工作,實現不斷完善和健全土地管理體制。所謂城鄉規劃,其實就是合理地統稱城鄉建設的空間。城鄉規劃工作和居民居住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和土地開發利用率也有了不能分割的關系。在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規范土地管理,特別是加強土地監督機制,嚴格控制土地總量,確實實現結構可以合理地進行優化,實現管理高效完成,不斷提高服務主動能,使城鄉規劃更加符合科學發展機制。相關項目的開發必須最大的發揮土地的價值,遵紀守法建設的同時,還要防止土質品種發生下降。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違規操作,必須嚴格進行整治,責任到人,同時注意媒體宣傳在城鄉規劃中的重要性。3.3重視提升土地開發技術團體人員的整體素質。土地開發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必須由專業的人士給與相關的技術支持,確保土地開發可以有序進行。所以,不管是土地開發的技術,還是土地開發的專業團隊,都十分重要。定期對相關技術人員以及團隊進行教育和培訓,切實提高其技術水平,尤其重視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確保土地開發可以高水準地完成。3.4強化城市生態環境的規劃工作。在城鄉規劃中,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事項就是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只有科學地規劃,才能滿足城市建設最為基本的需求。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城市最大的承載能力,做到環境保護的同時,社會和經濟可以協調發展。部分地區在城市規劃的同時,還要考慮自身優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4-5]。另外,在城市規劃的同時,還應該注意監督生態環境的保護狀態,不斷地對生態環境進行評估,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單位給予一定的激勵。不斷加強法律法規的規范,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硬要求。

4結語

綜上所述,城鄉規劃建設打破了工商業用地和農業用地之間的界限,只有合理地進行土地資源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另外,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強耕地資源的保護,只有保證農民權益,才能更好地統籌城鄉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林.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2]唐蘭.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3]秦淑榮.基于“三規合一”的新鄉村規劃體系構建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

[4]王翔.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探討[J].南方農機,2018(04):151-152.

[5]賈莉.淺談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J].華北國土資源,2012(01):57-59.

作者:周永思 單位:河口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