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

時間:2022-10-21 03:33:10

導語:高校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

摘要:媒介融合技術使中國畫的網絡信息更加豐富多彩,同時給中國畫教學帶來新的理念。研究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凝聚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師生提供更快捷、更精準的信息,將進一步延伸課堂教學,為培養社會化、信息化的藝術人才打下基礎。

關鍵詞:中國畫;教學資源庫

隨著計算機網絡、大數據信息的高速發展,媒介融合技術把人與網絡、數據、人之間結合得更加緊密。當代學術語境中中國畫的“媒介融合”主要包括兩種形態:第一是指內容上的融合:即多種傳統傳媒形式如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融合推送,形成多種信息組成的數據庫;第二是指渠道融合:即利用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等將報紙、書刊、廣播、電視信息等等整合為一個統一有序的多媒體網絡進行傳播。中國畫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經國內外藝術網站、圖書館、藝術家等機構和個人的不斷開發應用,網絡信息日漸豐富。它們在為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的同時,也給信息獲取、甄別、應用與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研究高校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建設內容豐富且準確可靠的中國畫教學資源,成為中國畫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一、國內外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現狀

“中國畫教學資源庫”是指根據一定標準、技術和邏輯關系構建的高校中國畫教學多元化信息,蘊含不同信息格式和信息類型,通過它能夠及時鑒別、收集、分類中國畫信息,為師生提供便捷的搜索、交流和應用平臺。我國自21世紀初已經陸續開展了新世紀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等各種教學資源的建設,有的涉及了藝術類教學,但關于藝術類資源庫尤其是中國畫這種特色性教學資源庫的研究和探索較少。目前國內外均有對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和開發,但針對中國畫教學這類特色性資源庫建設處于醞釀階段。(一)相關調研。中國政府、機構、網絡平臺致力于教育資源社會化的探索,“中國教育在線開放教育”、“網易公開課”、“云課堂”、“雅昌圖書”等藝術網絡平臺均有中國畫教學視頻、中國畫特色藝術類高清圖庫資源制作,且均已經初具規模。山東省教育廳在2017年10月《山東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實施方案》,組織實施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申報、認定及監管。建立“山東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截止2019年10月,共開設624門課程,大大推動了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筆者在2019年10月專門就藝術教學資源建設情況隨機對山東省內六個高校32名高校美術教師發出網絡調查問卷,結果如下:高校均已實現校園網覆蓋,71%的教師參與過藝術類精品課程的學習、制作或網絡上傳;日常教學中查找教學資源的途徑一般為手機或電腦、學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圖書、雜志、電視、報紙或其它形式;100%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建設藝術類教學資源庫,大多數認為按中國畫、油畫、藝術設計等分類建設更有利于教學和使用;當問到使用教學資源庫的主要目的及面臨的問題時,意見比較集中,如圖1所示。通過調查可見,在新時期網絡信息的便捷性使紙本資源向電子資源的轉化與利用成為一種趨勢,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建設尚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畫專業的需求。目前高校藝術類教師均有對藝術教學資源庫的需求。疫情期間高校常用的“騰訊課堂”、“雨課堂”、“慕課(MOOC)”、專屬在線平臺(SPOC)、“微教學”等教學軟件,均是基于網絡平臺通過手機、電腦等通訊工具進行傳播、分享教育資源的一種新興模式。大多高校建有可供校內使用的在線教學平臺,如Blackboard,Canvas等,為網絡課程的制作提供了基礎條件。中國畫教學資源庫無疑屬于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中的一個分支,隨著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日趨完善,近年來媒介融合語境下建設條件愈來愈趨向成熟。(二)當前高校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面臨的問題。新時期高校校園網絡的普及、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建設與推廣、各類數據資源庫建設技術的逐步成熟為建設高校中國畫教學資源庫提供了必要條件。但還面臨諸多問題。1.建設標準規范化問題。我國學者洪曉峰、彭亞發在《國內外網絡教學資源庫的研究現狀》中經過中外對比后指出:我國目前缺乏對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規范與標準,在建設中各自為營,沒有形成資源整合系統。此外,沒有形成規范的網絡傳播環境。這就要求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首先要求數據庫建設標準化、規范化。2.線上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轉化問題。有的高校已經展開藝術類資源的搜集和開發工作,如網絡美術課程教學、高清中國畫作品、著名書法家、畫家現場作畫的視頻資料、國內外博物館珍貴館藏等,為教學提供了更多教學資源。但涉及藝術類及中國畫的教學資源目前較為稀少。3.課程制作問題。高校中國畫教育課程開發還在探索階段,目前基于媒介融合下中國畫教學開發的相關課程較為簡單,線上課程中對中國畫教學課堂創新的開發和利用缺乏深入研究,沒有開發出專門面對中國畫專業學生深層次的課程系統,教學課程間缺乏系統的規劃與管理。除了技術性問題外,還存在團隊合作問題、高校間及高校內資源共享問題、資金問題、后期維護等等。

二、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規劃

目前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但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發展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既面臨挑戰,又具有實踐性、特色性意義。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建設原則及可行性方案。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吳慰慈教授曾指出:高校中國畫資源庫建設也應遵循實用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特色性原則,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高校間、高校內基礎資源共享、結合學生專業特色建立中國畫教學資源庫,盡量避免信息重復與資源浪費,匯聚圖文并茂、動態教育資源充足、能夠實現師生互動的交流平臺。政府和藝術管理部門首先應在確保互聯網技術開發平臺的權威性、實用性,設計便于檢索和管理的公眾性平臺,使各類藝術資源和信息能夠得到監督和分類管理,以高校為單位設立子系統。其建設思路應圍繞中國畫教學資源的匯總與管理、本校特色建設與管理使用等方面展開。(二)團隊建設。中國畫教學資源庫建設需要學院甚至校內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因此要成立一個團隊,由高校相關領導部門統一組織,分組推進,各負其責。1.教學資源庫管理小組:對外負責與相關藝術院校、圖書館、信息管理中心、教務處等多部門進行協調與交流;對內負責中國畫相關專業性資源庫建設中的管理與協調。2.中國畫資源建設小組:負責匯總資源,將課程內容模塊化,然后根據花鳥、人物山水等畫科做出分類、評估、檢索、反饋等系列資源模塊,為教學提供豐富、新鮮的教學資源,是中國畫資源庫建設的重要力量。3.平臺技術小組:主要負責平臺的頁面設計、開發、技術保證、數據管理、平臺的數據反饋和維護。以上小組需要通力合作,確保資源庫建設的質量與可持續發展。(三)資源庫結構設計與開發。中國畫教學資源庫主要有由中國畫教學信息資源制作、資源開發、教學應用三大分系統組成。資源庫可分為多媒體素材庫子系統、多媒體教學子系統、網絡信息檢索子系統三大部分,建立音像資源庫、圖書資源庫、特色資源庫等若干多媒體素材庫子系統。主要以分布式海量儲存的數字教學資源庫為支撐,對各類數字化中國畫教學資源信息進行分層,具有多種定制檢索、精準推送的技術手段,并擁有數據挖掘、數據整合、個性推送等結合的教學改革。1.按教學課程、專業方向、特色課程等加工資源庫,便于師生查詢與應用。2.特色資源是中國畫資源庫建設的重中之重。不同高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培養方案、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特色構建適合本學校、本專業的特色教學資源庫,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是藝術類專業教學必然需求。及時補充優秀的中國畫教學視頻、專業特色研究和地域性人文資料。將本校圖書館、館藏室內現有的藝術資源深入整理挖掘,形成圖文并茂的數據化存儲模式。3.應確保信息來源的準確性、健康性和豐富性。

三、管理制度

教學資源庫的運行需要校園網技術硬核的匹配、圖書館資源管理庫平臺的融合、師資隊伍信息技術與的培訓與提升、以及網絡資源建設、管理、考核及激勵制度。資源庫初步完成后,主要在師生與技術管理人員層面加強制度管理。注重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鼓勵教師將更好的教學創意補充到教學資源庫中,加強理論研究,推動資源庫的有效利用。教務系統可以從資源庫中精選優秀網絡課程,鼓勵學生在學分制下選修與輔修,不斷拓展第二課堂的廣度和深度。總之,高校中國畫教學信資源庫建設是一項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研究,將推動傳統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特色化發展。其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以校園網與高校信息化建設、圖書館信息已儲備的數據資源為基礎,與高校教學資源網建設同步展開。中國畫教學才能與時俱進,培養出合格的藝術人才,讓中國畫在人民大眾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曉峰,彭亞發.國內外網絡教學資源庫的研究現狀[J].商情,2013.

[2]林觀德.大數據驅動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框架及實施機制[J].現代職業教育,2018.

[3]秦紅雨.不可忽略的文化維度_媒介融合的現狀與反思[J].編輯之友,2012.

[4]陳昌鳳,王宇琦.互聯網時代的融媒教育:美國經驗及其啟示[J].傳媒,2017.

[5]熊建宇.基于互聯網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考—以互聯網金融專業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

[6]王鴻濤.媒介融合現狀與前景[J].中國記者,2007.

[7]方燦林.郭慶志.專業教學資源庫互聯網+教育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率先落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

[8]楊炳任,謝舒瀟等.高校校園網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0.

[9]孫焱,韓琳.地方高校基于校園網的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思考[J].才智,2013.

作者:李建峰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