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建設的道法自然研究
時間:2022-05-23 11:04:17
導語:環境建設的道法自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摹仿自然之形
此后,再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人們把文化的因素逐漸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便形成一個城市獨特的魅力。然而自工業社會以來,人們往往為了功能的需要,用道路、高層建筑取代了原本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觀,使得許多城市環境雷同、缺乏特色。在這種情況下,區域自然景觀的形式和風貌就成為城市環境建設的重要資源。從城市環境發展史來看,無論中外都有模仿當地自然景觀形式建造出優秀環境景觀的例子。我國古代皇家園林中的“一池三山”的造景手法就是對自然景觀形式的模擬。皇家園林從漢代就開始對真實的自然山水形式進行模仿。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內建造太液池,池中聚土堆山作成蓬萊、瀛洲、方丈三島,以此象征海上的神山仙島。[2]50這種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園方法成為我國古代園林的主要創作方法,“海島仙山”的布局也成為我國后世園林造景的范本。盛行于18、19世紀的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也是對當地自然景觀形式的模仿。在18世紀中葉,英國大體完成了宗教和政治改革,農業經濟飛速發展,鄉村景觀得到極大的改善。這促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牧場和農莊成為新貴族的休閑樂土,在繪畫和文學中也出現了熱衷自然的傾向。這種傾向影響到當時的造園領域,使得延續上千年的幾何對稱的景觀形式最終被自然的形式所取代,英格蘭鄉村的田園景色成為當時造園極力模仿的對象。于是,園林中的直線型道路被拋棄,植物也不再被修剪成幾何形式;自然流線的道路、蜿蜒曲折的湖岸、綿延起伏的草地和自然風景式的植物栽植成為園林中的主要景觀。園林不再通過幾何的形式來協調建筑和自然環境的關系,而是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形成了以再現自然景觀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式園林。模仿自然景觀形式的設計手法在當代城市環境設計中也屢見不鮮。美國的芝加哥植物園就是通過模仿自然界中浮島的形式建造而成。植物園的建設場地由荒廢的田野和嚴重污染的排水道組成,場地中還因為附近修筑道路而留下了幾個大的取土坑。公園設計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場地的現狀,模擬自然界中浮島的形式,開挖湖面、堆筑島嶼,建造了一系列相互連接的浮島。這些島嶼上建造了各種專類園和景觀建筑,廣闊的水面也能緩解夏季的炎熱,提高濕度有利于植物生長。這種模仿自然形成的山、湖、河、島的景觀體系不僅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而且為游客提供了不斷變化的視覺景觀。[3]19-25墨西哥的泰佐佐莫克公園(TezozomocPark)原本打算將一片工業用地改造成一座公園和一處陳列該地區歷史的博物館。但在考察中設計者發現,至少12個印第安聚居地及其生活的湖區隨著殖民統治和墨西哥城的建設而消失。于是設計者決定追溯場地的歷史和文化,模擬16世紀末墨西哥河谷五大湖泊的形態建造了公園的湖面,湖面周圍則模仿該地區地形特點建造了一系列丘陵坡地,并且結合一些景觀小品來闡述場地的歷史。[4]143泰佐佐莫克公園的山水骨架不是普通的造山理水,而是通過對歷史上自然景觀形式的模擬,喚起人們對墨西哥河谷地區歷史的記憶,讓人們更為深刻的理解該地區的歷史和文化。最終,公園環境本身成為了展現場地歷史的天然博物館。在城市環境建設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對城市中原有自然條件的尊重。新的設計和建設一定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環境景觀,這樣既可以讓新的景觀能夠體現地域特色,又可以節省建設成本,做到可持續發展。相反,我國一些城市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由于缺乏對城市自然環境特色重要性的認識,盲目追求眼前效益或是所謂的現代感,不惜破壞原有的自然地形、植被和水系,將山體推平或是將湖泊填埋,來建造房屋和道路,然后再花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建造人工景觀對城市環境加以裝飾,浪費了城市中寶貴的自然資源。還有些城市不顧城市本身的自然景觀特征,盲目跟風建造所謂的“山水城市”,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一些地處平原地區的城市大規模地挖湖堆山,希望營造出連綿起伏的地貌景觀,而一些水資源匱乏的城市則大規模開掘湖池,希望營造江南水鄉風情。實際上,這些做法不僅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肌理,使城市失去了原本擁有的自然特色,而且對于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二、提取自然之意
今天的城市已經是高度人工化的環境,現代高樓大廈充斥于城市空間之中。在這種環境中,由于用地以及周邊環境的限制,如果將原生的自然形式直接搬入,往往難以和城市中高度人工化的環境相互協調。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環境建設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自然形式的層面,而應該更加深入地提煉自然的內在精神,將自然的神韻表現于城市景觀之中,讓自然與城市有機地融合起來。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中國古典園林雖然采用山、水、植物作為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但絕非簡單地模仿這些要素的原始狀態,而是對其進行藝術的提煉、剪裁和加工,從而在人工化的環境中表現出高度凝練的自然。這也正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中國古典園林對自然高度凝練的表達是和中國傳統詩畫的創作原則一脈相承的,由于中國古典園林大多是由文人墨客主持興建的,所以文人墨客們對于詩、畫的創作態度也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古代造園。中國傳統詩畫創作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寫意,創作者在描摹自然的同時注入自身的情感,用寥寥數筆獲得意蘊深遠的作品,雖然不是照搬自然的原貌,但卻傳達出自然的神韻。中國古典園林創作也是一樣,詩人、畫家在游遍名山大川之后,把對自然的感受用寫意的方法表現于園林之中,從而做到“一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頃”,將廣闊的自然山水風景濃縮在咫尺空間,使園林景觀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與直接模仿自然形式相比,這種“道法自然”的途徑體現了更高的藝術境界以及對自然更為深刻的領悟。西方現代城市環境設計中對自然的學習也已經不再停留在形式模仿的層面了,很多設計師追求將對自然的體驗引入城市環境,用抽象的形式表達自然的精神。比如美國景觀設計師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就通過對自然的仔細觀察,并從中摸索出對自然現象及其過程的抽象方法,在深刻理解自然的基礎上用藝術的手法將自然的意蘊展現于城市之中。比如他設計的波特蘭愛悅廣場(LovejoyPlaza)就將地形高差、流水等自然因素加以整合與抽象,濃縮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整個環境就像高山上融化的雪水,從陡峭的山谷中奔流而下,匯入江河之中。而他在波特蘭設計的伊拉•凱勒廣場(IraKellerFountainPlaza)則將自然界中懸崖瀑布的形式加以抽象,用人工的形式和材料將自然界的“崇高”展現出來。城市的聚落是人類“最巨大的藝術品”和最綜合的藝術創造,優秀的城市環境總是由建筑、街道、雕塑等人工要素和山川、湖泊、植物等自然要素有機組成的鑲嵌藝術。[5]153當代城市尤其是一些老城區,人口密度高、用地極為緊張,景觀建設往往只能見縫插綠,而越是這樣的地區,對自然的渴求則越迫切。因此,在城市環境建設中,充分保護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通過藝術的手段為人們營造出自然的體驗就顯得極為重要。本世紀初建成的南京北極閣廣場北倚雞籠山,原是楔入城市中心的一片寶貴山林,但在施工建設時為了追求所謂的“視覺震撼力”,將雞籠山的南坡完全改造成人造山崖,并增添了懸崖瀑布、激流噴泉這樣一些高成本、高維護的人工景觀,使得真山變成假山,對自然山體和植被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結果建成之后沒多久,山體在大雨中出現兩次滑坡,原先的鳥類也大幅減少。近期,該廣場將被重新改造。改造方案提出將當初建造的人工山崖和昂貴的噴泉統統拆除,并將十年前挖斷的山體重新填補起來,希望使其重新回歸自然和生態。然而,原生的自然山體和植被要想完全恢復已經十分困難,曾經耗費的高額建設成本和維護費用也成為巨大的浪費,這些都是在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尊重自然的代價。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曾說,對城市中的“山景、水景,以至對一塊奇石、一灣流水、—株古樹都要予以珍視,對城市周圍的自然景色更要作到‘巧于因借’”[5]157。在高度人工化的環境中,哪怕是區區的自然一角,只要利用得當,也能讓人有“悠然見南山”的感受,這也就是中國傳統園林追求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從這種意義上說,“提取自然之意”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更是當代城市環境設計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遵從自然之法
每種獨特城市環境的形成,都是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其中,氣候、地形、水文、植被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區域景觀結構。這種景觀結構不僅對城市特色的形成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體現了各種自然元素及其所構成的系統的發展規律,是城市建設的重要依據。城市環境建設要想“道法自然”,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對自然形式要素的模仿和提煉,還需要對自然規律和法則的深刻理解和運用。城市環境經過人們成千上萬年持續不斷的改造和建設,原始的自然狀態早已不復存在,許多用地的自然系統早已退化,想要完全恢復到原生自然狀態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注重學習和理解當地自然系統的發展規律和運行機制,并利用這種規律和機制促進自然過程的運行,延續自然系統的發展脈絡,從而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城市環境。但城市發展的歷史表明,人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往往為了滿足自身各種各樣的經濟利益和審美需求,任意改變和塑造與自己生存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尤其是近代工業社會以來,人類從未間斷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并試圖用有限的知識去控制和駕馭自然。但事實證明,自然系統及其發展是相當復雜的,僅憑人類現有的知識還不足以控制和駕馭自然。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舊金山金門公園建設中,設計者和建設者都將當時城市公園運動中流行的中央公園風格作為金門公園的藍本,希望在其中營造由色葉樹林和綿延草地構成的如畫般的田園景色。然而他們忽視了公園中很大一部分用地是濱臨太平洋的沙丘,當他們在沙丘上覆土、鋪設草坪并栽植色葉樹種的時候,實際上是違背自然規律創造了一個無法持續發展的自然系統。最終,美麗的色葉樹種并沒有成活,反而是一些適應環境條件的鄉土樹種長勢旺盛,成為公園中的主要植被。[6]139-144類似的問題在今天中國許多城市的景觀建設中也屢見不鮮。比如,我們的許多城市里原本都有山有水,湖泊、河流、濕地和山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系統。這一系統不僅為多種鄉土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廊道,而且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休閑和認知的自然空間。但在一些城市建設中,由于缺乏對自然系統內在規律的深入研究,導致這種珍貴的生態和景觀整體并沒有被作為一種資源來保護,而是常常因為功能和經濟的需要被切割、肢解和破壞,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景觀風貌,而且也使自然系統難以繼續發揮自身的功能。還有一些城市的環境建設從落后、低俗的審美角度出發,為了達到所謂的“環境美化”目標,不惜破壞原本適應當地環境的植被、綠地和水系,用嬌貴的觀賞草坪取代適應能力強的鄉土野草,用四季常綠的“常青樹”取代原有的落葉喬木,再引入一些并不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異域植物,結果把原本健康的自然系統改造成中看不中用的人造景觀。更有甚者,一些城市為了在短期內達到美化效果,不惜花巨資將山區的“大樹”移入城市,希望對改善城市形象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殊不知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城市環境建設方法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僅進城“大樹”的成活率不高,而且將大樹從原生地大量挖掘移走,也對原生地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加深了自然災害頻發的隱患。[7]106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是讓自然為人類的表演提供裝飾性的舞臺背景,或者是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為生命的源泉、生存的環境、誨人的老師和神圣的殿堂來維護,尤其是需要不斷地去發現自然界本身還未被我們掌握的規律,將其運用于城市環境建設之中。[8]早在四十多年前,美國景觀規劃師麥克哈格(IanLennoxMcHarg)在《設計結合自然》中就提出了遵從自然規律和自然過程的景觀規劃理念及方法,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只有多研究自然規律、多遵從自然規律,才能構建起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人居環境。學習和尊重自然規律進行城市環境建設,其目的是為了讓自然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應有的功效。事實證明,自然系統的自我恢復和更新能力是相當強的,即使在遭受山洪、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之后,仍然能夠通過自身的演替過程得以恢復。因此,在城市環境建設中,真正要做到“道法自然”就不應該把自然僅僅看作被控制和改造的對象,而應該學會廣泛地借助于自然本身的力量,讓自然發揮自己的功效,朝著有益的方向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借用自然的力量,來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發揮自然的力量,讓自然自己做功的成功先例。都江堰的成功就在于充分調動了自然本身的力量,在沒有修建任何攔河堤壩的前提下,采用“分疏治水”的方法將岷江的水加以分流,既做到了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溉,成為巧借自然之力、發揮自然功效的典范。近年來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人們正逐漸認識到,自然界是由無數種生態力量和生態過程所構成的復雜而又微妙的系統。自然系統并非沿著單一的線性途徑發展,而是存在許多可能的發展途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自然系統并不存在絕對的穩定,而是在動態變化中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其發展也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雖然具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些自然因素的能力,但卻難以完全駕馭自然的發展過程。所以在當代城市環境建設中,減少對自然系統的人工干預,盡可能發揮自然自身的力量,讓自然做功逐漸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理念。許多設計師不再沿襲僅僅從功能和形式出發進行景觀設計的傳統方法,而主動探索如何引導自然的力量和發揮自然的功效來進行形成景觀的方法。比如,在美國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設計中,面對廢棄的煤氣廠用地,設計師理查德•哈格(RichardHaag)并沒有為了塑造新的公園景觀而把受污染的土壤全部清除,而是在土壤中摻進了一些淤泥、草籽和可做肥料的廢物來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來吸收和消化深層土壤中的污染物質,這樣用較少的人工干預引導自然做功,使場地內的自然系統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得到恢復。[9]211多倫多當斯維爾(Downsview)公園和紐約的弗萊士•基爾斯(FreshKills)公園也是在原有城市廢棄地的基礎上進行建設的。當斯維爾用地位于多倫多近郊,是一處廢棄的空軍基地,用地經歷了長期的人工開發,自然系統已經嚴重退化。弗萊士•基爾斯用地位于紐約斯塔騰島(StatenIsland)西岸,總面積約890公頃,曾是世界最大的垃圾場,用地內包含了四座巨大的垃圾山。由于長期用作垃圾場,用地受到嚴重污染,內部的自然系統也已經嚴重退化。巨大的尺度和嚴重退化的自然系統給兩處用地的景觀改造帶來了相當大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考慮到這種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兩個公園的設計方案都沒有在形式和風格上做出明確的限定,而是為場地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套策略。當斯維爾公園是通過種植苜蓿來為土壤增加氮和綠色肥料,當土壤改善后將苜蓿鏟除,再進行鄉土喬灌木的種植,從而恢復自然系統的活力,形成多種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10]58-63弗萊士•基爾斯公園一方面采用農業上的帶狀耕作法來對垃圾山上貧瘠的土壤進行改良,另一方面通過對附近成熟的自然區域的調研,提取能夠適應當地環境的一系列植被群落,再根據用地的地質和水文條件將這些植被群落引入公園,在其中形成具有適應性和恢復力的自然系統。這兩處用地的改造都沒有采用傳統的景觀設計方法,而是以場地自然系統的發展規律為依據,通過較少的人工干預,充分利用和發揮自然系統的能動作用,推動自然系統進入自我修復和更新的過程,體現了嶄新的景觀建設理念。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和城市用地結構的調整,大量高污染企業被關閉、搬遷,我國許多城市也因此留下了大量遭受嚴重污染的用地。這些地塊因地理位置優越,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面臨著巨大的開發動力。它們中的很多往往沒有經過科學的檢測和修復,就被開發為住宅或商業用地,然而其土壤、水體的污染程度卻無人可知,更沒有相關措施對受污染的用地進行治理和修復。2006年,武漢一個地產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工人由于接觸到深土層中毒,出現嘔吐、頭暈等現象。經調查,該地塊原為農藥廠用地,曾發生過重大化學品泄漏事故,土地已被農藥化學物質污染。同年,位于蘇州市的一家化工企業搬遷后,留下了20畝污染土地,六名筑路工人挖土翻起有毒土壤時中毒昏迷。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西方就已發生過類似事件。美國拉夫運河小區建設在一個化學廢料大填埋場上,場地未經修復處理就投入開發,結果該小區不斷出現婦女流產、死胎和新生兒缺陷等現象,成年人體內也長出各種腫瘤。前人對自然的破壞必然招致自然對后來者的報復,深藏于用地中的污染物質經過長期揮發將會對使用者的健康帶來嚴重后果。所以要做到“道法自然”,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然的視覺效果的追求,而應當深入學習和研究自然內在的運行機制,利用自然自身的規律和機制去修復受到破壞的自然系統,恢復自然的再生能力,從而在城市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體系。自然是城市形成的基礎,也是城市的載體和依托,在工業化、城市化日益加劇的今天,自然對于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來說顯得更為重要。當今城市在發展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短缺、特色危機等等,就是由于人們沒有清醒地認識自身在大自然中所處的地位,沒有很好地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致。實際上“,自然”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這一命題,一方面指出了人對于自然的依從關系,另一方面指出人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依照自然的規律行事。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理論的瑰寶,而且為解決當代城市面臨的種種問題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應該成為當今城市環境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道法自然”應該包含更加廣泛的意義。所謂的“自然”,不僅僅是山川植被的形式表象,還應該包括形成自然表象的規律和機制。所以城市環境建設中的“道法自然”,不僅是學習自然的形態和外貌,還應該學習自然的發展規律和運行機制,從而在藝術和科學兩種維度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營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
本文作者:張健健工作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 上一篇:絨毛用羊養殖場的規劃與建設
- 下一篇:宣傳工作助推醫院建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