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8 09:55:55

導語: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論文

一、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在河南省已出現多種建設模式,即:城鎮開發改造模式、郊區聯村集聚模式、多村整合聯建模式、園區帶動模式、強村兼并模式、村企共建模式。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優勢,適合于各地不同的具體情況。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新型農村社區是根本不同于傳統自然村落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體現了新的社會發展理念。新型農村社區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農村,而是具有一定規模和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并對周邊區域具有一定經濟輻射作用的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其特點是統一規劃設計新址,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提供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加強農村社區建設,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形式,可以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改善居住條件,縮小城鄉差距,不僅是推進縣域鎮村一體化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也是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但從長遠發展看,“合村并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涉及村鎮規劃、土地管理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各個方面,直接牽涉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對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構成多方面的重大影響。河南省各地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踐中取得了很多成效,創造了很多的發展模式,也存在很多突出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境與問題主要有。

1.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定位和重要性認識模糊

很多村民包括一些領導,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和新農村兩個概念認識不清,認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改頭換面,是一種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的外在形式。新型農村社區的性質是“城市”不是“農村”,其建設目標是城鄉一體化,居住方式變化的背后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根本意義是推動傳統農村社會的現代化轉型。

2.規劃制定不夠科學

當前,農村社區建設尚未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農村社區設施也未列入社會公共設施配套規劃。雖然很多示范社區都制定了規劃,但普遍存在規劃不到位的情況,如一些規劃不考慮當地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的實際與特色,千篇一律,“模式化”特征明顯;一些規劃缺乏前瞻性,規劃內容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

3.公共設施建設滯后

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河南農村新型社區的各項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不夠,需要進一步向農村社區輻射和延伸。多數社區服務還停留在傳統性、鄰里性和救助性的服務上,服務規模小且分散單一,服務水平不高,缺少面向整個社區居民的多方面訴求的服務,沒有從根本上實現鄉村管理服務向社區管理服務的轉變。

4.社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滯后于城市。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和農村社區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社區的日常辦公設施、文體設施、配套生活、配套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河南很多地區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主要都是由政府出資和村集體及居民自籌相結合。但是,一方面政府的投入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對于集體經濟薄弱的村,由于收入不足而無法順利展開社區建設,即便勉強建設好了,也缺乏后續資金和經營管理費用,導致公共設施不足,日常管理和服務難以有效開展。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經濟鼓勵,企業參與、社會組織投入、個人贊助等社會力量參與嚴重不足,資金投入機制未能實現多元化。

5.新型社區組織管理不完善

新型社區建設新的特點之一,就是社區居民的成份復雜化、就業多樣化、居住集中化,這就要求對新型農村社區進行科學的社會化管理,真正實現城鄉統籌建設,解決農民上樓后的生計問題。因為農民集中居住后,面臨著生活成本增加和傳統收入減少的雙重經濟壓力,一方面與分散居住比,水費燃料費支出有一定的增長,還增加了物業管理等新費用,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半徑的擴大,以前種經濟作物可能改種糧食作物,飼養家畜家禽的條件也不具備。社區的農村居民包括一些村干部思想觀念還沒有實現轉變,農村社區中對農民就業、創業的扶持和指導服務更為缺乏。因此,如何去進行管理、如何將城市社區已有的比較成熟的管理經驗用于新型農村社區是一個挑戰。

6.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項目支撐,大多數農民仍然選擇外出打工等

目前河南各地正在啟動和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通常是產業支撐比較好的地方,這在試點階段,“人往哪里去”的矛盾不太突出,若是在普遍開展階段,沒有足夠的產業支持,就業問題就比較嚴峻。據調查,大多數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和最便捷的方式。

二、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出路與對策

1.轉變干群思想觀念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是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場變革,同時也是各級領導干部領導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首先,各級政府部門要有正確清醒的認識,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新型農村社區放進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大視野中,跳出農村來認識農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各項工作必須由政府牽頭主導,組織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其次,要強化民心認同。要善于通過多種宣傳方式方法提高農民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促進農民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生活習慣,激發農民自主建設、自主管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熱情,贏得廣泛的民心支持。

2.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一是科學進行村鎮規劃。要根據城鎮化的要求,結合本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及區位地理環境,按照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生活、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社會環境和居民的需求,合理規劃社區建設規模,找準自己的特色和特點,探索適合自己社區的發展模式;二是要統籌考慮產業規劃。產業的發展可以給農民的社區新生活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同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又可以為轉變農村發展方式、繼而促進產業的發展提供大好機遇。因此在加強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過程中,要統籌考慮產業規劃,引導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產業發展,解決社區居民就業和身份轉換問題,實現農民增收。

3.建立多元投資模式和良性融資渠道,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的效益

河南省初步提出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五通六有兩集中”標準:“五通”,即通四級公路、自來水、電、有線電視、寬帶;“六有”,即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連鎖超市、文化活動室、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幼兒園(5000人以上的配建小學);“兩集中”,即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處理。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得像城鎮一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資金從哪里來?舞鋼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資金籌措主要有: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2009年以來,舞鋼市財政投入1.3億元對中心鎮、中心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行獎補;各鄉鎮財政也積極籌措資金5000余萬元用于中心鎮、中心社區建設;對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整村搬遷,復耕完成土地掛鉤指標及年度目標任務的鄉鎮,市財政給予每個項目10萬元獎勵。二是加大商業運作力度。采用BT、BOT等不同形式的商業運作模式,籌措資金1.1億元用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三是構建融資平臺。充分利用城鄉建設投資公司平臺,以各鄉鎮為主廣泛進行社會融資,目前已融資1.5億元。土地是財富之基、發展之本。產業發展需要土地,社區建設需要土地。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要通過集聚整合效應騰出工業的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調查表明,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可以節約農村居民點占地1/3丘陵地區,一般可以節約農村住宅占地1/2。按照舞鋼市的試驗結果,戶均住宅由原來平均半畝以上,到現在的戶均0.23畝,可以節約大約一半用地。舞鋼市張莊社區規劃占地510畝,項目完成后村莊占地由原來的1100畝縮減到510畝,騰出土地590畝。眾品集團在長葛市進行了三個自然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驗:平均每個村能夠騰出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400畝。

4.加強社區配套建設,提升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

一方面要加強農村社區硬件建設,從公共設施建設入手,大力加強對各種配套建設的投入,全面建設道路、水、電、通訊等各項基礎設施,解決好群眾用水、用電及用氣等問題,高標準建設社區服務中心,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推進公共服務向社區覆蓋。另一方面,創新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此外,要強化社區服務功能,落實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及救濟制度,努力解決社區居民的醫療、養老、教育及就業問題,保障農民不因住進樓房因生活費用增加而致貧。

5.健全保障機制,實現健康發展

一是健全各項配套政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涉及農村土地流轉、項目整合和金融互助,所以要健全土地調整置換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保障農村社區順利建設與發展。二是健全多渠道各種要素投入機制,實現政府、社會、企業及個人投資等多個資金來源的整合,促進城鎮資源和要素向農村轉移,推動農業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三是健全組織保障。農村社區管理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工作,要真正體現社區自治,做到依法管理,推動社區管理健康發展,就要改進和提高基層組織建設。

6.強化產業支撐,解決民生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大力培育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就近轉移就業,讓廣大農民在社區住得近、住得起、奔小康、能致富。各地要勇于和善于面向城鎮市場需要發展產業,堅持集約發展、規模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規模的壯大和延伸產業鏈條。

作者:楊衛軍工作單位:河南工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