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血緣關系與新型社區建設探討
時間:2022-09-27 08:15:44
導語:傳統血緣關系與新型社區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的傳統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社會的基本關系。進入21世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進入穩定快速發展時期,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家庭規??s小和血緣關系的弱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就使得傳統上的“血緣關系和家庭互助模式”面臨著嚴峻挑戰,并影響到未來社會的穩定。面對現狀,建立新型社區、形成新的鄰里互助關系,對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尤為迫切和需要。
[關鍵詞]傳統社會;血緣關系;城鎮化;家庭模式;社區建設
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城市化進程的快速車道。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特色小鎮等已經構成有序的城市化結構。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在新的生活社區,人們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如何融洽人際關系,怎么融入新的生活環境,社區應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一)血緣關系的弱化削弱了家族觀念和宗族保護
血緣關系,即直系和旁系血緣構成的宗族關系,它是由婚姻或生育而產生的人際關系。如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親屬關系。血緣關系是人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馬克思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盵1]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制度下,血緣關系的親密程度和作用是不相同的。血緣關系是社會的基本關系,是社會組織的基礎,它對社會生產及人們的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基于血緣關系而發展變化。一般來說,傳統家族規模都比較大,人們的家族觀念也比較重,這種家族的團結和凝聚力特別體現在有外部沖突的時候。家庭互助在社會秩序和倫理維護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遇到困難時候,這種家族團結和凝聚力往往能夠使社會保障方面自給自足。在中國古代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及經濟活動,基本上被限制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圈子里。正如費孝通所言,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2]。同村的具有血緣關系鄰里交往頻繁,人際關系比較密切,這種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自然形成的社區具有很強的凝聚力。然而,隨著小農經濟的瓦解,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社會的血緣關系和家族觀念均呈弱化的趨勢。人口不斷“城市化”“公民化”過程的深入導致血緣關系的重要性逐步降低,人際關系的互動性減弱。基于血緣關系的“圈子”內部功能也不斷削弱,基于血緣關系的成員的生存和生活保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家庭人口規模的縮小弱化了家庭的互助功能
近年來的社會調查和統計資料證實,中國社會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革,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的數量在減少,而核心家庭的數量大量增加了。中國的家庭正在經歷一個小型化和核心化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倡導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基本國策,農村和城市的家庭結構小型化趨勢日益明顯。根據1982年和1990年的兩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家庭戶規模分別是4.3人/戶和3.97人/戶;1995年中國統計局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平均家庭戶規模下降到3.9人/戶;到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均家庭為3.44人/戶。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鄉村平均家庭變為3.27人/戶。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3]。同樣的結論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大學生家庭規模的調查問卷中也可以得出。我們選取了1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他們主要是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龍子湖校區大一至大四的學生,這些調查對象的出生年份主要介于1989-1995年。問卷主要問尋了這些大學生上下三代內的的家庭規模,比如爺爺奶奶輩的兄弟姐妹的數量、爸爸媽媽輩的兄弟姐妹的數量以及本人的兄弟姐妹數量。在進行了“大學生家庭代際關系狀況”的調查后,經過數量統計與分析,得到了5個年齡段人群的親子比的情況:60-70歲的人,親子比為2∶4.1,即一對夫妻平均有4.1個子女;51-60歲的人,親子比為2∶2.7;41-50歲的人,親子比為2∶1.56;31-40歲的人,親子比為2∶1.1;21-30歲的人,親子比為2∶1。此次的調查問卷數據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近年來我國家庭人口數量的縮減和家庭結構的變化。目前受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而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家庭收入的減少,家庭保障能力下降。這對今后家庭養老、獨生子女教育、居民住房需求等方面將產生長遠的影響。家庭戶數增長以及家庭戶規模小型化的趨勢仍將持續。然而,傳統的依靠家庭互助保障的制度基礎已經改變,家族互助有漸趨瓦解的趨勢。家族互助是在家庭規模較大的情況下,長輩對家庭經濟具有控制權威的社會中形成的制度性傳統,父輩對財產等資源的控制地位是其賴以獲得子孫贍養的基礎。但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口流動與交往范圍的擴大,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和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長輩對家庭經濟和其他資源的控制力越來越小,家族內的親屬數量也隨之減少,可利用的資源和家族互助功能日趨弱化。在傳統社會,相當一部分家庭的養老問題仍然主要依賴子女。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力的流動和遷移,使得因計劃生育和家庭小型化而出現的老人供養和養老資源短缺的問題進一步加重。當社會成員當無法向家族內部求助且同時缺少相應的社會保障時,社區建設和社會性質的互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
二、社會互助和社會保障的完善應依托社區建設
社區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城市社區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區域內,由一定規模的從事各種非農業勞動職業人群所組成的基層社會。社區是社會成員生活的家園和可依賴的組織,為了社會互助更加深入和社會保障更加完善,社區建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管理多元化
政府是社區服務的政策制定者和資源開發者,有效發揮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能更加有力地釋放出社區工作的創造性。政府的主導作用是社區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所決定的。在社區工作中,政府首先應制定出高效且實際的政策和制度,讓社區建設在制度的規范內進行,并通過行政協同法律和經濟手段,協調各方關系,使社區發展走向良性軌道。政府切忌把指導性工作變質為領導性工作,影響社區建設管理的民主化。其次,社區發展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事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地政府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社區文化環境的建設。政府也應重視非政府機構和組織在社區發展和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對于一些真正為社區建設服務的公益組織實行資助,制定相應的服務政策和保護組織的權益不受侵害。在我國的社區建設中,社區管理比較單一,而具有民間性和自治性并且獨立于政府的民間組織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社會非營利組織等一些民間組織在溝通政府與社區居民之間和緩解社會矛盾方面起著重要的潤滑作用,我們有理由讓具有靈活高效和低成本運作的民間組織也成為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資金來源多元化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建設越來越需要更多更好的軟硬件設施來為居民服務。這就需要更多的財力投入。在以往社區建設中,資金渠道大都來源于政府的投入,且資金的使用和回饋沒有形成良性循環,大多數的社區建設失敗案例都是因社區建設過程中缺少資金支持而不得不草草了之,因此,在當下的社區建設中,應在政府支持下引入市場機制,吸引各方資金投入社區項目建設,采取合資、入股、合伙等形式,創辦一些服務性強、社會效益好的社區福利性機構,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推動社區建設資金來源的多樣化。鼓勵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以投資、捐資等方式多渠道籌集社區建設資金,保證社區建設的正常運行。例如,通過政府對社區發展提供專項資金和民間組織的資金支持,社區內部有能力為社會弱者和原本無經濟收入的居民做出幫助,使之變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市場消費者,從而帶動相關市場需求,刺激了服務供給者的產生,這樣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另外,社區管理也應注重非政府資金的利用,通過降低市場門檻、公開招標、合約承包等方式擴大民間資金來源渠道。國外社區的資金來源大都是高度自治的非政府組織,在這樣的模式下,社區發展往往比較靈活且居民參與度高。因此,在我國的社區建設進程中,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并使資金來源多元化是社區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有效路徑。
(三)重視社區醫療和教育的供給,有步驟地推進社會保障工作
老年人是對社區依賴性最強的人群,他們的衣食住行、健身醫療等大都在社區內進行,因此老年人是社區保障服務的重要對象。美國維亞康姆公司曾經做過一個有關幸福指數的調查,該公司專家組對來自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5000名年輕人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排在幸福指數第一位的國家是墨西哥[4]。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和教育的墨西哥,民眾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的擔憂,生活壓力普遍比較小。在我國每年舉辦的兩會中,醫療和教育已經成為最引人關注的民生問題,看病難和上學難已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最熱話題。很多經濟能力比較弱的人害怕去醫院看病,得了大病寧愿去醫療水平低的小診所甚至自己忍受,也不愿花費巨額醫療費去大醫院獲得治療。在每年的開學期,家長開始為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排隊報名,部分家長甚至通過找熟人、走關系才能讓孩子上滿意的學校。因此快社區醫療和教育制度建設的任務十分緊迫。社區是居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社區內部建有完善的醫療設施和教育機構,居民最關注的問題得到解決,那么社區的發展自然會越來越好。社區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而多數社區往往避開這個“燙手的山芋”,由此導致社區的醫療保險一直處于短缺的狀態,給居民的生活帶了了極大的不便。參照發達國家社區管理經驗,只有解決了醫療和教育這兩大難題,社區居民才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因此,將醫療和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加快社區發展、增進居民和諧的關鍵。在建立好醫療和教育的前提下,逐漸有步驟有計劃地完善社區養老制度、就業制度、公共衛生制度等。遵循這樣的發展軌跡,我國的社區建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社區居民的社會保障才能不斷完善,社區人員的幸福指數才能不斷增加。
(四)增強社區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就是社區的感召力、親和力和生命活力。然而,在當前社區管理中另外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社區居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不高,社區單位和居民參與意識缺乏,不少地方居民從來不參與社區活動,甚至部分居民對于社區所舉辦的活動根本不關心。因此,社區居民參與意識關乎到社區是否長久持續和健康發展。由于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社區居民普遍缺乏地緣上的歸屬感和心靈上的認同感,人與人之間的人際聯系較少,缺乏相互的關心和依賴。所以,提升參與意識應從激活人們的相互需要出發,增強人們的支持性社會聯系。而強化社區聯系的關鍵是吸引社區居民參與與其利益相關的社區活動,從而加強社區成員、不同群體之間的團結、信賴關系,以增強社區成員的信任感、義務感和責任感。隨著政府在社區管理中積極作用的發揮和社區管理能力的增強,居民的參與度正在不斷提高,從而能形成了充滿活力的社會資源配置源,為社區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支持。例如,成立社區業主委員會方便了社區居民的相互交流和對社區發展的深入了解;成立法律援助中心為社區內部成員提供及時方便的法律援助業務或法律知識普及宣傳等;成立環境保護協會,讓居民參與到社區的環境保護中。這樣,社區內部形成了一個共同利益環流,每個成員都為社區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享受著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社區內部可形成健康良好的交流和反饋機制,社區問題不斷被發現被解決的同時,社區成員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加強,社區的發展就會更具生命力。
作者:王瑞平 王荔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0.
[3]賀紅霞.我國家庭結構的變遷對農村養老模式的影響[J].社會工作,2010(6):62-64.
[4]美調查顯示世界年輕人中墨西哥人幸福感最強[EB/OL].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4/3883284.html.
[5]包紅霏.社區建設與管理[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182.
[6]周玉萍.培育社區民間組織提高社區服務水平[J].新西部(下半月),2007(5):127-135.
[7]彭加麗.論民間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功能與定位[J].中外企業家,2009(8):188.
[8]周文建,寧豐.城市社區建設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41.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EB/OL].www.stats.gov.cn.
[10]田維緒.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的現狀及對策[C]//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1世紀貴州社會發展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1.
- 上一篇:民辦高校學風建設對策分析
- 下一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