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調查分析

時間:2022-12-27 11:08:19

導語: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調查分析

2015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老齡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6.14%,2050年將突破30%。我國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12],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將迅速增加。與市場潛力巨大的情況相反,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呈現發展緩慢趨勢,養老服務的利用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其中,供需不協調是影響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3],這主要因養老服務提供者與老年人不能有效溝通,導致了解不足,從而無法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服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方式,能夠充分運用互聯網,整合并利用大量資源,對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整合與最大限度利用具有重要意義[45]。因此,可作為解決我國當前養老問題途徑的一種可行性嘗試。本研究旨在了解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的使用意愿,以及對養老服務內容的需求,提出城市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內容結構的初步構想,為構建平臺奠定基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本研究于2016年11月—2017年2月實施,采用方便抽樣法,從河南中部、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各選取1個地市,對當地年齡≥60歲、居住年限≥10年的63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所有調查對象均對本次調查知情同意、并積極配合。1.2方法。1.2.1調查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其中部分內容根據他人研究改編。①老年人基本情況:性別、居住地、文化程度、子女數量、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月平均收入、養老方式、患慢性病情況、自理程度等。②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的使用意愿。③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內容的需求及程度[67],包括醫療服務、日常照顧、文化教育、精神慰藉、健康教育與咨詢5個維度、22個條目,并采用“完全必要”“有必要”“無所謂”“不必要”4個級別來表示程度。問卷重測信度為0.9,Cronbach’sα系數為0.8。調查者向調查對象講解調查目的,指導其自行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63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問卷610份,有效回收率為96.8%。1.2.2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數據,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描述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以及老年人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的使用意愿;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內容的需求得分采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描述。

2結果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2.2老年人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的采納意愿。老年人均未使用過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94.4%的老年人未聽說過此類平臺,大多數老年人(87.2%)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有使用意愿,其中,67.7%的老年人愿意經常使用該平臺,63.8%的老年人愿意推薦該平臺推薦給其他老年朋友。見表2。2.3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內容的需求程度。表3顯示,老年人需求最高的3項服務功能依次為醫療服務、日常照顧及健康教育與咨詢。醫療服務內容中需求得分最高的3項為定期檢查、專業護理、緊急呼救,分別為(3.50±0.80)分、(3.43±0.87)分和(3.36±0.83)分;在日常照顧中需求得分最高的為代做家務,為(3.24±0.92)分;在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中需求得分最高的2項服務內容為慢性病知識和中醫藥保健,分別為(3.21±0.93)分、(3.15±1.01)分;精神慰藉服務類別中需求最高的是為心理疏導(2.90分±1.05分)。

3討論

3.1優化醫療服務內容,豐富精神文化服務內容。表3顯示了老年人對不同層次健康維護服務的需求特點。在專業醫療服務項目類別中,以定期體檢需求最為突出。這是由于老年人多為慢性病患病群體。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已達到71.8%,有研究顯示,老年人總患病率75.1%,且多處于1種~3種慢性病并存狀態[810],因此,老年人對健康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生理健康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需求日益提升,需求得分最高的服務為心理疏導。這可能由于當前獨居老年人較多,子女工作繁忙而無法陪伴老人,老年人大多沒有工作,且缺乏合理安排老年人生活和社會活動內容與時間的能力,易引起孤獨感。此外,老年人對文化教育服務也具有一定需求。這可能與社會的發展的同時、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的認識有所提升有關。因此,在養老資源信息平臺上應完善專業護理、康復訓練等醫療服務相關內容的信息,邀請有關服務機構入駐;同時,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初診平臺,由醫務人員初步診斷老年人的病情,方便老年人及時獲得醫療服務,也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加強與旅游服務業以及教育機構的合作,在平臺上推送相關活動信息,供老年人選擇和訂購,豐富精神文化服務內容。3.2注重中醫藥保健服務。中醫的“治未病”理論在疾病防治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中老年養生和防治慢性病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潛能和積極的效果[11]。本研究顯示,老年人對于中醫藥保健相關知識的需求較高,僅次于對慢性病知識的需求。這可能與中醫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中醫保健理念易被老年人接受且大多數老年人具有一定的自我保健經驗,加上電視等信息媒介的宣傳,使得老年人對中醫藥保健認知和需求逐步提升。養老服務提供者應增加或加強此方面服務,可注重將其發展為自身的特色服務。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不斷出現,信息的傳播方式由人們被動接受的單向傳播方式逐漸過渡為與信息傳播者相互影響的互動傳播方式[12],但在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也伴隨信息真假難辨的問題。針對上述特點,可考慮在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上搭建視頻直播平臺,不定期地邀請專家進行視頻講座、與老年人在線互動,未能及時觀看直播者還可回放內容。建立信息真偽鑒別系統,老年人可以將所獲相關知識內容輸入,系統將信息反饋到后臺,通過相關專業人員判斷繼而使老年人獲得真實的知識。對于已經解決過的問題,系統將自動同步上傳,以便于遇到類似問題時系統自動回復,從而減輕任務量,在滿足老年人進行個人保健知識需求的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醫文化的發展。3.3按需對養老護理服務人員分類管理。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的多元化發展必然要求養老護理服務人員具備更高的素質。研究顯示,國內養老護理服務的信息化建設起步相對較晚,信息化水平較低,護理服務人員專業程度不等,導致老年人所獲得的護理服務參差不齊[13]。故可與養老機構協作,在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上,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人員個人檔案,并根據提供服務的不同背景條件(如學歷、工作經驗)等分類,便于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這種舉措也可達到增加養老護理人員工作機會的效果。3.4增加老年人緊急呼救服務。近年來,空巢老人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類老年人群體,空巢老年人的日常監護需求較高,尤其是應對各種突發意外的生命安全監護[14]需求。本次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現狀趨勢。因而,可在養老資源平臺上增加緊急呼救功能,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設定,緊急呼救按鍵選取突出但不突兀的顏色予以區分,設置快速撥打按鍵,便于老年人在緊急情況下快速、準確地將求救信號傳遞到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人員可依靠定位系統在最短的時間趕到老年人身邊,檢查、處理其問題并通知相關機構和個人(如醫院、公安及其子女)。3.5簡化平臺操作方式,提高社會影響力。表2顯示,老年人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的使用意愿較高,但大多數老年人并未聽說過類似的平臺。除去老年人的使用意愿、感知有效性因素外,這與老年人對養老資源信息平臺的操作性、安全性、可信度及認知環境等因素直接相關[15]。因此,在平臺構建過程中,設計者應設計直觀簡單的圖標、字體以及大小,使信息表達更清晰,同時采用簡易的操作方式,在信息輸入時可應用智能聯想或語音輸入系統,也可使老年人通過點擊預設好的自動框中的語句進行快速問答,提高老年人的輸入效率;優化平臺的容錯性能,降低老年人的學習和使用難度;此外,管理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是消除老年人的安全顧慮的關鍵,同時與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等機構合作,提升平臺資源信息的可信度。努力營造良好的智能養老氛圍,提高社會影響力,促進平臺的推廣與使用。

4小結

電子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成為養老服務業的一大發展趨勢。本研究通過對老年人進行需求調查,了解到老年人目前對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采納意愿高,對服務內容呈現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需求特征。該平臺的構建是以綜合養老和健康服務信息為目的,因此,在構建平臺時應加強與醫療、教育、社區服務中心等多機構合作,整合各類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分類展示于平臺,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由醫護專家通過初診平臺解答老年人的問題;相關企業也可通過平臺相關的產品信息供老年人選擇和購買,實現服務的專業化和個性化。此外,針對老年人的平臺在設計時還要結合其群體特征,注重其內心的真實訴求,故應簡化平臺的操作方式,提高平臺的易用性,從而提升老年人自我價值感以及對平臺的使用率,實現養老資源的供需平衡與最大限度利用。

作者:謝瑩 隋雨芳 閆璐璐 王瑞平 連夢菲 王晶晶 單位:鄭州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