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

時間:2022-07-27 10:15:27

導語: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

摘要:隨著城市社區中人口流動性和異質性的加強,社區的共同體意識日漸式微,脫域社區逐漸增多,重構城市社區共同體的必要性遭到質疑,筆者認為城市社區對于保留地方性文化和增強社會凝聚力都有重要意義。共同體與群體有許多交叉特征,本文從群體傳播的角度挖掘經驗,探究培育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方法。

關鍵詞:社區;共同體;群體傳播

城市社區在通信技術的進步中遭受沖擊,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被打破,社會共同體逐漸增多而基于地域接近性構建起的社區共同體功能減弱,城市社區逐漸作為生存空間存在,共同體意識日益削弱。現代社會“脫域共同體”愈發普遍。與此同時,信息技術連通了整個世界,全球化推動了地域文化的融合,具有獨特性與差異性的地方被打破[1],現實空間塑造歸屬感的功能日漸式微,城市社區共同體遭遇進一步的侵蝕和擠壓。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需要思考城市社區重歸共同體狀態,為社區概念賦予地域接近性意義的必要性,也需要思考城市社區共同體的培育方式。

1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現狀與重構必要性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認為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互動中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被打破,共同體獲得了脫離了地域接近性存在的能力,這些共同體被稱為“脫域共同體”。此外,交通工具的進步和單位社區的瓦解使城市社區的人口流動性和異質性進一步增強,城市社區的地緣和血緣優勢逐漸喪失[2]。古典社會學理論普遍認為一個具有共同體意涵的社區應當具有集體規范、集體意志與共同情感,且共同體中的居民的行動會主動考慮集體的利益。此外,互惠性社會網絡是集體規范、意志與共同情感的基礎,社區內應具備互惠性社會網絡。早在2006年,我國學者就通過實證研究方法,以“社區歸屬感”“鄰里互動和社會網絡”“社區參與”等維度設計指標,得出“我國居民只有中等強度的社區歸屬感,鄰里互動逐漸減少,鄰里關系的重要性日益下降,社區參與水平低下”的結論;此外,該研究還表明社會經濟地位與城市社區歸屬感成負相關的關系,這意味著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社區的共同體意識將更加薄弱[3]。目前由于公民社會和地方治理的可能性,城市社區建設進一步受到關注。構建城市社區的共同體意識,社區個體具備抱團發展,共同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的條件,抵制全球化帶來的文化侵襲。此外,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間,從塑造社區的共同體意識出發,進而增強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重要手段。

2群體傳播: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培育可行之路

2.1共同體與群體。若說明群體傳播如何適用于城市社區共同體意識培育,首先應當理清群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相似性并了解這兩個概念中不相容的因素。在勒龐(LeBon)看來,群體未必意味著身體的相聚,更意味著精神聚合。群體中必然包含兩大特質:一是群體不是個人的簡單復制或累加;二是所有群體成員共享一致的情感或信念,所謂的“群體心理同一律”。[4]結合前文論述可以發現,群體與共同體在“一致的情感”這一維度具有著相似性。共同體強調集體的利益,群體強調群體規范。考察群體行為可以看出,共同體與群體有著不相容的因素。群體中存在一些排他性的因素,一個群體內部可能會有共同的敵人,具備需要群體成員共同遵守的群體規范,而共同體概念會更加強調自身的存在形態。此外,部分群體是由于一時的事件而引發的意見或態度一致的團體,具有暫時性,而共同體的存在狀態是相對穩定的。2.2群體傳播方式。巖元勉認為,群體指“具有特定的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群體傳播就是將共同的目標與協作意愿加以連接和實現的過程”[5]。學界普遍看來,群體傳播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群體規范與群體壓力的作用。綜合20世紀的群體傳播思想,群體行為的達成需要議題與情境、語言與象征和領袖與儀式的共同作用[5]。在現代社會,結合互聯網中脫域共同體的構建方式,可以發現,構建城市社區首先需要契合社區中個體的共同關切,喚起社區個體的共鳴,接著應當在社區內部營造氛圍,最后構建穩定的群體規范和群體儀式,從而保持社區共同體的穩定性。2.3群體傳播的功能、局限性與回應。2.3.1功能:觀照社會與個人。德弗勒等學者的“媒介系統依賴模式”提出,整個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積極參與社會行動的社會子系統,它參與和影響了個體和社會層面上的維持、沖突和變化。由此,可以看出群體傳播系統并不是一個封閉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系統,“社會體系、受眾與社會信息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系,同樣在社會信息系統內部,群體傳播系統與大眾傳播系統、人際傳播系統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系”。[6]從這個角度看,將一個社區視作群體,更便于觀照社會與個人,使社區與個人和社會形成互動關系。2.3.2局限性:對個人性是否會消失、非理性行為可能性的回應。群體傳播本身面臨著很多質疑:在群體中個人性是否會消失?群體傳播是否會引起非理性行為?群體是否會存在排他性現象?心理學家特洛特(WilfredTrotter)將群體分為防御型、進攻型和社會型群體。在社會型群體中,個體因互相的需要聚合在一起,在群體內各司其職且整體協同,在這種機制內個人性的存在成為可能[5]。由于群體內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機制的作用,群體中更易于出現非理性的行為。由此,一方面,需要意見領袖與大眾傳播共同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另一方面,群體內需要開展普遍性的理性交流與溝通。

3從群體傳播角度探究城市社區建設

3.1構建共同體意識: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城市社區的地域接近性為個體提供了基于地域的共通的意義空間,為以地域為基礎挖掘社區文化提供契機。通過構建城市居民休戚與共的關系,以地域文化為基礎構建居民的共同體,有利于保持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比方說社區位于城市某著名河畔,通過挖掘該地域河濱文化,構建河濱文化共同體,一方面保留獨特的城市文化,另一方面河水如果治理不好,對于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很大,而河濱文化傳播得好,社區居民的福利機制也會好起來,社區居民具備了共同利益。3.2營造氛圍:構建群體暗示。在社區空間中,發展社區宣傳欄、社區廣播等手段加強社區文化的宣傳,營造社區文化氛圍。從信息論的角度,發展優化社區環境應把握好噪音和冗余的平衡,通過在居民生活場所中的重復宣傳,減少了社區文化解讀的多義性,強化了社區文化傳播的效果。另外,把握好宣傳的量,通過受眾反饋檢驗宣傳效果。在正確的群體暗示機制的作用下,群體傳播內容更易于促成一致性的行為的產生。3.3內化共同體意識:依據場景打造“線上、線下”互動。詹姆斯•凱利(JamesW.Care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媒介儀式觀,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共享符號的象征意義達到融合,同時通過參與儀式獲得在現實中的慰藉[7]。在社區成員參與社區活動過程中,個體實現著群體文化的內化,進一步加深社區文化的認同。社區活動的開展對于強化社區共同體意識有著積極意義。從網民自發形成的脫域社區中汲取靈感,基于LBS技術更好地了解城市居民在不同場景的需求,構建符合現代居民興趣和需求且省時省力的群體活動,將線上、線下場景連接起來。比方說,在社區停車場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念社區宣傳語停車等活動,將群體活動滲透進居民日常生活中。在活動的開展中形成并擴散活動群體,豐富城市居民互動。穩定的活動群體有利于構建社區內部居民之間的親密感,將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重新嵌入社區中。3.4注重居民反饋:搭建社區特色網絡平臺。通過社區服務平臺的構建,使社區服務更便捷化,社區管理者收獲反饋更加及時,從而加強社區管理層與社區居民的聯系,獲取社區居民的生活要求,更好開展社區工作,建設居民理想中的社區,為增強社區的歸屬感奠定基礎。另外,通過電子社區報使社區居民了解社區動態,實現社區的地區治理與政治傳播功能。最后,依靠地域接近性,搭建和管理社區網絡論壇更易于形成社區文化,維持社區線上線下的社交互動關系,增強社區和居民之間的親密感。

參考文獻

[1]石義彬著.批判視野下的西方傳播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24.

[2]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8.

[3]桂勇,黃榮貴.城市社區:共同體還是“互不相關的鄰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36-42.

[4]胡百精,楊奕.欲望與認同:二十世紀早期的群體傳播思想——基于特洛特群體心理和行為研究的重述與討論[J].國際新聞界,2017,39(10):55-76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8.

[6]任玉達.系統論視角下的群體傳播問題探討[J].新聞世界,2014(8):379-380.

[7]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

作者:邱藝 單位: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