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生態建設研究

時間:2022-05-23 03:36:00

導語:“一帶一路”生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生態建設研究

[摘要]標準是促進世界互聯互通的機制保障。《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標準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行動計劃》要求,地建集團高度重視,組織科研、工程技術骨干人員深入學習。并依據《行動計劃》,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過程面臨的土地問題及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標準化工作實際,總結土地工程技術標準化建設方向,并對國際標準化建設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土地工程;“一帶一路”;生態建設

1地建集團標準化建設情況

陜土地工程建設集團(以下簡稱“地建集團”)主要從事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易地占補平衡造地、土地一級市場和建設用地開發、土地勘測規劃設計、土地工程科學研究及土地相關產業的開發等業務,擁有國土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等七大科研平臺。經過20多年土地工程技術科技研發和工程實踐,先后在沙地、鹽堿地、廢棄宅基地、重金屬污染土地等進行土地整治,累計整治規模達2.67萬hm2,并總結提煉了相應技術規程,逐步申報地方或行業標準[1]。目前,地建集團已經制定《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造田工程技術規范》地方標準1項并予以頒布,《土地工程普探技術規范》《山地丘陵區空心村土地立地整理技術規范》與《荒石灘耕作層構建技術規范》3項標準已列入陜西省“2017年地方標準制定項目計劃”中。根據土地工程實際,其他不同土地類型整治標準正在總結并積極申報階段。

2土地工程技術標準化的意義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為推動綠色發展,共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國家相關部委先后印發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環國際[2017]58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環國際[2017]65號),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2]。土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在推進“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勢必會影響土地生態環境變化,特別是中國西北部、沿線國家生態脆弱區,嚴重的將會引起水土流失、沙化、鹽堿化、重金屬污染等,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3]。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運用土地工程手段解決土地生態問題,保障生態環境質量,推動水、大氣、土壤、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環境保護,促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綠色化、低碳化建設和運營水平成為必要趨勢。

3土地工程技術標準化建設方向

根據土地工程的核心任務,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土地生態實際問題,土地工程技術標準建設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非農用地轉化為農業用地技術標準化。非農用地包括荒地、荒坡、廢棄宅基地、廢棄礦山等,利用土地工程,通過開墾、整理和復墾等多種方式,增加農業用地面積,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糧食安全問題是每個國家和政府必須解決好的首要戰略性問題。因此,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工程,研究統一的技術標準,對于消除貧困和饑餓有著重要的意義。3.2建設用地整備技術標準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建設使用土地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擴大開發建設用地,導致過度開發,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建設用地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建設用地粗放式開發,欠缺科學的技術方法,不能突破地區的限制因素來加大建設用地開發力度,影響建設后期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建設用地開發水平與技術標準研發,通過合理的土地規劃和有效的土地工程技術方法,生產出“成品”土地,從而增加建設用地的開發程度,便于土地節約化高效利用,減少占用耕地面積。3.3污損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標準化。污損土地指的是污染土地或受到其他損害的土地。由于污染、塌陷、沉降等多種自然或人為原因對土地資源產生的損害,分為天然污損土地和人為污損土地。污損土地是自然界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留下的土地“傷疤”,危害生態安全,影響經濟增長。同時,污損土地又是經濟發展潛在的寶貴土地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土地的污染與損毀,從而造成土地生態系統破壞,危害生態安全,這與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相違背。因此,必須加強污損土地改良改造技術的研發,形成國際標準,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3.4低效土地提升技術標準化。“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對低效土地利用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利用日益緊缺的土地資源,保證其均衡發展,世世代代永續利用,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成為了土地政策和土地工程的核心問題。例如,在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產耕地占60%左右,通過改善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條件的保證度,產量尚有很大的提高潛力。加快低效土地提升技術研發及標準制定,不僅對于提高土地生產力、減緩土地退化、改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沿線國家減少貧困和消除饑餓也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4土地工程標準化建設需求與建議

首先,懇請省局給予更好的政策指導和幫助。“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涉及國家層面,而且涉及沿線多個國家,作為省內企業,對于國家及省級最新導向與政策消息相對滯后。希望省局能給予一定指導,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政策解讀及專業性指導,對于如何借助良機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提供新思路,對于我國及沿線國家重大需求給出建議和意見。在中央及省級的指導下,迅速開展相關工作[4]。其次,建議地方或行業標準上升到國家標準快速途徑,為國際標準的建立奠定基礎。土地工程是一個新興而又古老的行業,土地工程技術標準涉及多個方面,如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污染和損毀土地治理、低效利用土地提升、建設用地整備等,目前土地工程標準在地方或行業標準上有所體現,而走向國家標準的道路還很長。希望借此機會,省局能夠大力鼓勵并支持土地工程標準從地方上升到國家,從而有力地推動工程技術國際標準的研發與建立。再次,聯合共建土地工程技術標準研究中心,加強土地科技合作,促進科技人員交流與培訓,攻克土地工程科技難題,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目前,地建集團已經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共建中美土地生態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土地生態化建設為目標,在土地整理相關學科理論、環境與生態保護研究、棕地治理技術與方法等領域共同進行探索。希望借助本次機會,通過政府引導搭建平臺,與沿線各國共同倡議建設土地工程技術標準研究中心,共同推進土地生態化基礎理論、土地工程技術標準研發與培訓、技術轉化與工程示范、人才引進與培養等,為土地工程的發展搭建世界級平臺。最后,以項目合作為引導,加強標準互通、互換、互譯、互認和互相轉化,形成國際化標準。希望通過政府引導與支持,參與到沿線國家土地工程建設項目當中,通過建立海外標準化示范項目,制定相關技術標準,以項目建設帶動標準認可與制定,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推動土地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

5結語

作為國內土地工程龍頭企業,并具備國家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基地、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地建集團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參與到《行動計劃》中,并希望借此機遇,積極參與并推動土地工程技術國際標準建立,服務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在國家及各級政府支持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土地工程項目合作,通過多方交流,加強標準信息共享、共研、共建,爭取創建土地工程技術標準研究中心,并以此作為突破口,達到標準互譯、互認、互相轉化及推廣,形成國際標準,服務于“一帶一路”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

[1]白永秀,王澤潤.“一帶一路”經濟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體系[J].改革,2017(2):17-25.

[2]李丹,崔日明.“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經貿格局重構[J].經濟學家,2015(8):62-70.

[3]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5):538-544.

[4]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5):598-605.

作者:趙蕾 單位: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