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教學法分析

時間:2022-10-17 11:21:34

導語: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教學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教學法分析

摘要:對于案例教學學界有這不同的定義和理解,為了深挖其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領域的實用和實效性,本文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對案例教學法進行再定義,并深入研究了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適用的優勢及瓶頸,初步探索了其在具體的適用中的改進措施,以推動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取得實效。

關鍵詞:案例教學;青少年;法治教育

一、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領域的再定義

現代法治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教育,實踐教學是法治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式而案例教學法是實施實踐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廣義上的案例教學法是指采用案例形式的教學,即選取真實情境或事件作為教學案例,由學生主動參與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能夠實現法治知識、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和表達的能力。但在傳授知識的系統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同時存在案例的復雜性與學生掌握知識的有限性的矛盾,在適用中要結合課堂講授,案例再造等手段和方法進行完善以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故此,本文所指的案例教學法即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教學法是指根據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學具體目標的需要,在整合全社會資源的基礎上,由教師指導選取真實、典型或指導性的法治案例或由此改編的典型性法治模擬案例,通過文字、音視頻、模擬法庭、舞臺劇等形式呈現給青少年學生,在充分消化案例的基礎上學生通過開展辯論、模擬庭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具體形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講授引導學學生掌握相關法治和法治理念,并嵌入德育教育,從而引導青少年學生主動的學習法治知識和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行為習慣,進而培育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教學法。

二、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適用的優勢

通過對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和其他學科教育的適用情況,以及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對案例教學的重新定義,案例教學法適用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知識課程的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教學法,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案例教學法順應了青少年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心理。青少年接受知識往往是以興趣為導向的感性過程,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向理性辨識的學習方式過渡。案例教學法一方面通過故事性很強的案例激發起其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角色進入塑造特定環境,激發情感與理性的碰撞,幫助青少年學生找到矛盾點及問題,借助主動的學習初步分析、解決矛盾。再此基礎上形成自我判斷,并激發起求知欲,迫切需要從老師那里得到理論的剖析,讓傳統式的講授教學華麗轉身,成為學生求知若渴的知識。同時,借助案例教學法,實現了師生的情感交融和知識互動,為教師贏得學生更多的信任和崇拜,讓學習變得更加快樂,讓學習的主體和知識的傳授者獲得教與學的和諧環境。(二)案例教學法是實現法治教育目標的重要工具。《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規定:“法治教育要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規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良法善治傳導正確的價值導向,把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蘊,牢固樹立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契約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實現法治的育人功能。故此,法治教育重在養成,而養成重在示范和深入內心的情感共鳴和理性認同”。同時,法治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作為大陸法系的我國尤為如此),要把兩者有效的辯證統一,必須借助案例來實現。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角色帶入,彰顯示范和警示作用;案例教學法能通過對案例的細致剖析,介紹具體法律知識,通過科學的設計實現知識學習的系統化,將法治理念、法治意識變抽象為具體,將道德教育化有形為無形,實現青少年學生自我教育和公民意識的自我覺醒。(三)案例教學法是對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方式的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長河,流淌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習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一文化基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為何這一文化基因能夠滲透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特別在絕大數人是文盲的封建社會,文化傳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以儒家文化為例,其孝悌文化的核心影響深遠,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家以教化民眾為己任,我們可以稱之為今天的教學目標,其教學方法和形式就是以案例為主的課堂教學和以案例為主的民間傳播。其典型如孔融讓梨,《二十四孝》等,至今這些鮮活的案例故事為我們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其說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究其起源應該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方式。由此,我們也能辨識案例教學法具有非常強的實效性,運用得當將會為當代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適用的瓶頸分析

(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诠P試為主的教育考評模式,導致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本上還停留在法制教育的層面,重視法律知識的講授上。對立足案例開展理論教授,法治理念評析,法治觀念養成上存在重視度不夠,僅僅通過案例來增加教學的生動性,把案例當成是傳授知識過程中的一個補充說明,而不是當做培養學生法治思維,樹立法治理念,培養法治意識的重要教學方法來使用。必須通過改革考核機制,建立過程考核機制,倒逼教學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以實現教育教學的真正目標。(二)案例與理論的配套設計不足。案例特別是真實案例,并不是以理論的結構呈現的,這就需要綜合理論能力和法律實務能力比較高的教師來駕馭案例,通過案例重構和理論拓展的手法,將案例教學法與理論講授法有效結合,實現教學目標。但是,目前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線的教師,普遍缺乏上述能力。通過整合社會力量構建體系結構科學合理的案例庫,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為案例教學法的適用和成效的實現打好基礎。(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定位不準確。很多一線教師,把案例作為解釋說明法律條文的工具,把案例教學法與舉例說明法混為一談,導致實際的授課出現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現狀,發揮不了案例教學法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的優勢,更鍛煉不了學生運用法治知識、法治理念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

四、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適用的改進措施

根據本文對案例教學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領域的定義,青少年法治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再創新的教學法,在適用的設計上要著力突破傳統案例教學法的瓶頸,使其發揮優勢作用,在具體的適用中有以下幾點改進措施:案例的選取和再創作需要遵循案例教學法的工具性,即為法治教育教學具體目標服務,同時按照法治知識的體系結構進行邏輯性選取和再創作,而不能就案例談案例。案例教學法是與傳統的講授法有機融合,形成的新型案例教學法,將理論講解融入到案例剖次當中,以案析法,將法理具體化,形象化;在情景式教學的背景下,激發青少年學生的高度認同,實現以案育人,以法育人的目的。案例教學法是青少年法制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同時是青少法治教育課外教學的重要方法,要拓展式地運用到青少年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家庭教育中,這一點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也是尤為重要。將典型性、指導性的案例通過課堂、社會、家庭、網絡等多渠道滲透到青少年成長的各個環節和具體生活學習的細節中,以案育人,以法育人,從而形成青少年學生主動的學習法治知識和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行為習慣,進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Z].2016.

[2]范衛紅,等.國外案例教學法與中國法學教育[J].重慶大學學報,2006.

作者:劉國華 單位:山東傳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