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8 09:22:19

導語: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學研究

摘要:借助網絡優化地理教學,擴大了學生知識面,激發了地理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師備課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重難點突破,培養了學生能力;有利于顧及個體差異,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要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教師網絡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加強地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加強網絡環境下對學生的管理,加強師生交流,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使用,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關鍵詞:網絡環境;地理教學;優勢;實踐與思考

借助網絡優化地理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在此就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優勢、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過程設計模式以及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學的實踐思考談幾點體會。

1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的四大優勢

1.1有利于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地理學習興趣:網絡資源內容豐富,分門別類的圖片、文字資料和視頻信息等使抽象枯燥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變得直觀具體,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鍛煉。

1.2有利于促進教師備課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在網絡環境下,不同學校的地理教師可以進行協同備課,便捷地獲得日常教學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源,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師備課水平和教學效果。

1.3有利于重難點突破,培養學生能力:在網絡環境下,可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突出、強化教學重點,使教學難點得到突破和解決,教學過程得到優化。

1.4有利于顧及個體差異,落實因材施教:網絡環境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索問題,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基礎不同的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網絡方式去獲取更多的知識,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2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過程設計模式

下面以《酸雨的危害及防護》一節為例,簡要介紹網絡環境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模式。

2.1課前準備(1)教師提出問題。利用前面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在生活中遇到的酸雨問題進行分析、歸類,布置任務讓學生思考酸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2)學生課前探究。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查找相關資料,提出解決酸雨問題的辦法,并制作相關的文檔。(3)制作推薦網站。教師針對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收集相關的圖片、影像、文字資料制作并推薦教學網站。

2.2教學流程:本課教學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導入→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協作互助→鞏固反饋→思維拓展。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生充分利用網頁及網絡課件,相互協作、尋找答案、提出見解、展開討論,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討論和歸納問題的答案。(1)網絡導課,創設情境。教師通過網絡技術,收集酸雨問題的漫畫、圖片、文字、動畫及視頻等素材,以此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打開網絡課件,觀察課件中的漫畫“雨中垂釣”,提出問題:這反映了什么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2)網絡展示,明確目標。在網絡課件中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重慶酸雨怎樣產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應該怎樣防治?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里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快速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制作成文檔。(3)網絡學習,自主探究。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訪問瀏覽相關網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對獲取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教師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對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4)網絡交流,協作互助。學生在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如學生與學生的協作、學生與教師的協作等;還可以通過對酸雨的危害進行分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想象,總結解決的辦法,然后進入“討論區”進行交流,研究其可行性。(5)網絡測試,鞏固反饋。課題小結后,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測試網頁,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能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測試題,獨立在網上完成測試,測試結果由網絡反饋給師生。為了使低分數段的學生也能有成就感,高分數段的學生同樣有激勵感,可將測試題分層設計為達標級、提高級、綜合級。根據計算機反饋的情況,對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作適當的講評。(6)網絡延伸,思維拓展。布置學生課后根據自己的需要,訪問與酸雨有關的網站,閱讀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留言等方式進行交流。

3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學的實踐思考

3.1轉變思想觀念,做個地理有心人:在網絡環境下,師生關系將發生轉變,學生自己上網搜索知識,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策略應圍繞如何學而定。教師需要經常關注地理和相關科目的信息變化。在網絡環境下,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時上網時加以注意,下載可能有用的資料并分類保存,把這些資源直接變成自己教學所需的素材。

3.2提高教師網絡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地理教師要能夠熟練地使用電子郵件等網絡工具與其他教師就作業、任務和信息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學會利用FTP進行資源下載、檢索和獲取信息和上傳數據、文檔;能熟練地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電子表格、Web網頁制作工具等來創建文檔、圖像、圖表、Web網頁,以進行信息集成。

3.3加強地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為了避免工作的重復,教師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形成互助協作的氛圍,共同促進地理教學工作的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節省時間,形成合力。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師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把自己的教學反思、感想和教學材料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地理群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詢問地理問題,尋求網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過視頻進行交流。

3.4加強網絡環境下對學生的管理:網絡的自主性很大,網絡的內容十分蕪雜,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容易被精彩紛呈的內容所干擾而分散學習精力。在網絡環境下學習,對學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則會出現上網玩游戲、上網聊天等不良現象。

3.5加強師生交流:網絡地理教學在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方面尚顯不足。網絡地理教學中師生不能完全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師生的面部表情及語音、語調所帶來的情感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丟失”了,所有這些情感信息的缺失都將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在課后的反饋中,加強與學生的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增進師生的情感。

3.6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使用:面對地理學科知識的復雜性,網絡信息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使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總之,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資源引入地理教學活動中,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教學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作者:郭天興 單位: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際聯系中的脫節問題及教學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1-2,28-29.

[2]武笑偉.加強高中地理科際聯系的實踐與探討[J].新課程,2011,2,23.

[3]鄭曉磊.淺談科際聯系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