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學生自主命題探索

時間:2022-05-18 11:37:30

導語:高中地理教學學生自主命題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地理教學學生自主命題探索

摘要:高考地理綜合題一直是調控高考分數、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題型,筆者針對此類題型,對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嘗試,提出學生自主命題的復習課教學方式。本文主要闡釋這種讓學生自主命題進行教學的方式,對地理復習課進行探索。

關鍵詞:試題情境;自主命題;教學方式

地理高考成績,是對高中生地理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客觀性。根據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頒布的《地理高考大綱》,要求構建“一核四層四翼”的評價體系,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個考試目標和“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造性”四個考試要求,目的是體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新高考制度的建立,如何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科學地命制新時代背景下的原創高考檢測題,已經成為了地理教學研究的新課題,同時也是對教師專業成長水平的檢驗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測試。而高考地理綜合題是通過設計合理的試題難度,提高區分度來控制分數使其呈正偏態分布,來達到考試的期望值。從筆者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經驗來看,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由教師設計立意思想,營造情境氛圍,讓學生通過自主命制綜合題的方式,體現新高考的要求,提高學生對高考題目的適應程度。

一、學生自主命題的三種層次

自主命題的原則是考查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學科思維方式和基本實踐過程。根據命題的綜合思維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第一層次,這是最初使用的課堂教學層次,形式是教師給出圖文資料和設計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知識、設計問題,并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第二層次,這是使用這種教學方式的第二個階段,是教師給出圖文資料,學生分組提出設計要求,小組間相互交換進行命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總結歸納的課堂陳述。第三層次,這是使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最高級的層次,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從生活現象中挖掘地理內涵,展現地理情境,指出其中所包含的地理規律,把生活現象簡化到地理現象進行命題。

二、學生自主命題教學方式的流程

流程是對完成一項事情所進行的次序或者順序的布置和安排。學生自主命題教學方式的具體做法是:將常規的復習課改為試題設計課。即:教師給出一些地理綜合題圖文資料,即試題情境,請學生利用圖文資料按設計要求命制地理綜合題,并給出簡要解析過程,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和試題的分析評價(見圖1)。

三、教師提出學生命題的計劃和要求

在確定實施計劃和要求之前,要明確思考的是:教師需要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要解決?教師對問題已經有了哪些認識?這樣,教師對學生自主命題才會有清晰的思路,才可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地理試題的主干知識,繼承傳統命題方式優點,體現立意情境。在設計的試題情境中,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注重體現地理思維品質,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命制試題需要精選開放的課程資源作為基本素材,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信息來解決問題;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連貫性和梯度性;在保證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給予答題空間;答題結果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其次,試題情境要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傳統文化中的地理、科學實踐中的地理,強調學以致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命制試題要注意選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地理科學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設置新穎的情境,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生活和區域環境變化的同時,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論證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最后,試題選材要有新意和獨立見解,反映新時代地理教學特征,關注社會需求。試題命制選取的材料應符合選拔人才和引導教學的客觀要求,通過獨特的視角,包裝材料、設置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答題結果反映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地理試題設置的情境與考查的內容,取材于全球或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熱點問題,注意考量學生對社會重大問題的關注程度和地理認識能力,著力體現地理學服務于國家的經濟社會建設和教育價值。例如:(材料引自《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16年第11期)材料一:在《中國國家地理》文章《“慢步中國”之“走胡線”》中胡煥庸線是一條虛擬的直線,當把“胡線”落實到地球表面時,得到的是一個條形區域。這個區域兩側,分別是人口密集和人口稀疏地區,在這個條形區域之內,則是地貌形態、人口分布以及人文現象的各種過渡。材料二:“走胡線”東北段示意圖(見圖2)。圖2“走胡線”東北段示意圖要求:請同學用這段圖文材料出一道原創題,共設四問,且把每問的分值、答案及解析放在題目后面。通過小組討論,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梳理、評價,將該試題歸納出4個小問:(1)描述胡線東西兩側地形特征(6分);(2)胡線既為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在一定范圍也成為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與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平行,請從大氣環流的角度分析胡線東北段兩側降水的差異及成因(6分);(3)評析中東鐵路濱洲線的修通對該地區的影響(6分);(4)指出該線東側“千畝良田”的農業類型并分析其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8分)。小結:教師提出計劃和要求,這是學生自主命題的前提和基礎,可以考察學生思考、發現、分析、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命題過程

首先,學生深入思考,明確自主命題的問題和探究方向。這是整個命題過程的關鍵和核心,也是學生在濃厚興趣、好奇心支配下發現問題、設計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全面復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反復深入分析考綱和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如何設問,既要抓住重點、難點及有實際意義的知識內容,又要考慮問題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在一道題中應涉及多個知識點,設問最好略有轉彎,以體現其綜合性。系統復習、深入思考、發現問題、抓住重點、構建體系是這一過程的關鍵,也是采用這一方式的重要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要掌握命題的基本方法,完成自主命題的任務。通過合作探究、對有關資料的整理分析、得出結論等環節,可以初步完成自主命制試題的任務;再通過對學生命題實例的展示和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可以反映出學生命題的基本思路和對內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師審閱及評議學生命制的試題

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決定了命題的最終水平和質量,也是評價試題是否滿足標準化考試的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要求的重要環節。首先,教師審閱試題。這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組織指導下一階段復習的重要依據。教師應對每一道題仔細審閱,對學生命制的試題,從思想性、科學性、規范性、邏輯性等方面加以修改,從中了解學生對知識體系掌握的程度、對地理原理理解的深度和對地理概念及重點、難點認識的準確度,便于在今后的復習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其次,教師必須對原創試題進行評議。可從題目考查內容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造性”四個方面進行評議;也可以從問題設置、選項設置或答案表述是否合理等角度進行評議。命題學生要闡述自己的命題意圖、試題及解答過程,其他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議者言之有理,教師即可給予表揚。最后,師生討論分析。教師應該和同學一同完成命題作業,重新繪制地圖,補充完善其它資料和設問,并和學生一起討論命題的意圖、設問角度、相關地理知識、解題思維、參考答案的設置等問題。

六、結論

在高三的地理教學中,經過一段時期的實驗,筆者認為學生課堂自主命題教學方式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這種方式適用于高三的第二輪復習。高三的第二輪復習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主,強調知識的應用。在高三第二輪復習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后運用此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復習效率。第二,可以引導學生尋找以點帶面的復習方法。每一道地理綜合題都對應特定的地理情境,一般用圖文資料來描述,讀圖文資料也就成為解題的關鍵一步,學生可以根據同一圖文資料設計不同的地理題,或難或易,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圖文資料的理解,提高獲取圖文資料信息的能力。第三,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和學習創造性。命題式的課堂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設計題目之前,回顧相關知識,回憶以前做過的題目,自然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第四,可以較準確地把握命題者的命題立意思想。新方式的教學可讓學生站在命題老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仿佛學生本人就是命題老師,編制試題,營造情境,設計設問的角度、賦分的權重、參考答案的要點。這樣學生以后在考試的過程中也就熟悉命題者的意圖和風格,做到有的放矢、胸中有數。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程編寫組.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中學地理課型與教學模式研究[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2.

[4]黃顯華.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廖克.現代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6]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李文娟 單位:昆明三中呈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