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環境與教學改革策略

時間:2022-01-20 10:01:28

導語:智慧教育環境與教學改革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慧教育環境與教學改革策略

摘要:智慧教育轉變了教師教育及學生學習的傳統模式,其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滲透,不僅給傳統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帶來了革新,也轉變了傳統教育決策及教育服務管理方式。基于智慧教育基本概念與特點,闡述了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最后提出智慧教育環境下完善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

關鍵詞:智慧教育;高校;教學改革

我國高校教學改革,一方面面臨著教育質量優化、自我發展革新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面臨著智慧教育環境帶來的新挑戰。而人才培養作為高校教育的關鍵環節,是我國高校發揮辦學特色、實現全面發展的根本。特別是在智慧教育等新興技術發展的影響下,如何有效培養新時代人才,正確發揮智慧教育的優勢,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使其可始終充滿想象力、求知欲及好奇心,是高校教學改革應思考的問題。

1智慧教育基本概念與特點

1.1智慧教育基本概念

所謂智慧,即生物以神經器官為物質基礎,探索、思考與分析真理的高級綜合能力。于中文語境下,智慧是可以正確、快速且靈活認知事物并解決問題的重要能力。而智慧水平與知識掌握多少正相關,知識涵蓋技巧、認知與經驗等要素,是指導具體決策與行為的結構性信息,能夠通過學習獲得。通過智慧對知識進行充分整合,要通過體驗與經歷來實現,所以具有較強洞察力,可預估事物發展走向,從而提前做出決策與行為。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高校以智慧教育為依托進行教學改革,有助于切實提升教育效益與質量,是培育新時代創新型人才,促進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和進步的必由之路。

1.2智慧教育主要特點

智慧教育具有三大鮮明特點,具體表現在技術、資源與教學層面。首先,技術特點。智慧教育以智慧校園為依托,技術方面的特點可基于微觀及宏觀兩個維度展開探討?;谖⒂^維度,具體表現利用智慧教育設備營造學習環境,借助諸多平臺獲取學生學習特點,針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展開全程記錄和跟蹤,同時對于學習關鍵展開全面感知與及時調節。基于宏觀維度,通過智慧校園構建的頂層設計與諸多網絡的深度結合,針對各項應用、業務流程與數據加以整合。其次,資源特點。智慧教育始終貫徹共享與開放的先進思想,借助新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與共建,讓資源建設真正呈現出新特點。最后,教學特點。在新一輪智慧教育發展進程中,教育和學習打破了傳統時空束縛,不再局限于課堂教育空間與時間。智慧教育在知識講解過程中,也引導學生們利用智能化手段進行學習,教育資源可被學生隨時儲存與捕獲,大量教育資源均可被實時獲取,進而實現開放性、動態化與靈活性的課堂教育。

2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人才培養觸及教學改革工作的諸多層面,特別在智慧教育發展的環境下,如何在教育關鍵環節中獲得實質性突破及創新是重點所在。智慧教育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集中表現,其要求教學全方位與多維度的轉變以往教育模式,使傳統教育向均衡化與個性化方向不斷前進。與此同時,牢抓新一輪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機遇,最大程度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訴求的新時代人才,獲得新一輪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勝利的核心點。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工作對于人才強國及科教興國等戰略的推進具有直接影響。智慧教育的不斷發展,為高校教學改革實施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及新背景,所以在智慧教育環境下進行高校教學改革有著現實意義。與以往教育環境相比,智慧教育環境具有顯著優勢。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通過智慧教育相關技術,采取遠程教學,可以有效解決以往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借助網絡與智能設備可以遠程實現多元化教育手段的運用。一方面,可以及時提供豐富的教育及學習資源,為學生們創造舒適及靈活的學習環境,真正呈現出智慧教育所具備的個性化及數字化優點。另一方面,新時代智慧教育可為學生們提供隨處可學、隨時可學以及人人可學的終身教育環境。所以,智慧教育可以為學生們提供高效的智能學習形式,這不但有助于高校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實施,也有助于培育學生自學能力及行動能力,發掘學生們創造和創新潛質。

3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

傳統教育重視理論內容講解的深度與數量,所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普遍有著均值高與量多面廣等特征。然而,傳統教育亦存在部分問題和弊端,且伴隨智慧教育不斷發展,這些弊端與問題無論在認知方面,還是實踐方面均愈發顯著。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傳統教育觀念把理論知識等同于實踐知識,且局限在理論知識傳授方面,傳統教育將習得理論知識視作核心目標。近些年,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以智慧教育為依托進行高校教學改革工作,僅僅只有專業知識內容積累的人才難以充分滿足經濟發展要求。網絡與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新時代社會,諸多知識均可通過網絡平臺獲得。智能教育以機器深度學習作為主要代表,此種學習模式有著積累與識別海量知識的特點,這比以往傳統知識學習和積累方式更有優勢。在此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必須轉變以往教育將把理論知識等同于實踐知識且局限在知識傳授的錯誤觀念,擯棄以往教育模式的封閉性及單向性,引導學生們獨立思考,調動學生們興趣,同時重視學生責任感與自信心等優質人格的塑造。在經濟社會背景下,其發展需要各領域的創新驅動為支撐,高校所培育的創新型與應用型人才,不可僅是具有理論知識積累的人才,這是當今高校實施教學改革的主要著眼點。

4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4.1完善教學改革頂層設計,各項政策制度先行

智慧教育是集透明度高的教育質量管理、多媒體教育、教育視頻資源、交互式教學、教育設備工具的科技化管理以及新型教育模式建設為一體。因此,若想推動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需要完善教學改革頂層設計,促進各項政策制度先行。而創設智慧教育環境和氛圍是智慧教育體系構建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學校方面要完善教學評價制度,對智慧教育成效展開全面、客觀評價;要促進高校教學改革工程發展,以此來讓教師和學生們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得到全新體驗;要改善教育管理質效,真正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資源和信息;要豐富學校教育改革與智慧教育實踐經驗,構建并完善青年教師隊伍培訓的長效機制,讓高校發展專業教育和特色教育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智慧教育真正轉變了以往教育模式,把創設教育環境、優化教育管理及評價教育質量充分融合,擺脫線下和線上、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限,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從而為教育活動實施設計更加完善與合理的工作流程。

4.2提高教師隊伍數據素養,明確智慧教育意識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智慧教育應運而生,技術手段逐漸被運用到教育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教師工作中的部分勞動。在此環境下,教師可借助智能技術幫助自身教學,減少普及性答疑與重復性勞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有注重課程思政教育,其過程是情感創造與交互的過程,大學生情感經歷與主觀感受等因素均會對最終學習成果產生影響。在智慧教育改革的同時,滲透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優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就業觀等。由于智能技術無法融合學生生活體驗與情感經歷進行實際問題分析,也無法為學生們評價報告所蘊藏的意義進行全面、精準地解析,從而無法提供具有適應性和針對性地解決方法,這是智能教育開展面臨的主要瓶頸。而教育工作者作為打破該瓶頸的重要主體,則必須具備較強的數據素養,擁有信息化、智慧化教育能力。身為新時代教師,要能夠以人的思想和情感為基準了解學生感受,以人的智慧為依托解決學生困惑。若想實現該目標,教師應提高自身數據素養,在獲取相關數據信息的同時,分析數據動態、解讀數據背后的意義,為學生們構建智慧教育環境與智慧學習空間。構建智慧教育環境與智慧學習空間,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分析和數據挖掘為基準,客觀且全面掌握學生個體學習動態、學習優勢和學習偏好,從而準確面向學生群體推送契合其基本特點的學習資源,調動其學習熱情,改善學習效率。構建契合每名學生個體訴求的智慧學習空間,需要教師明確智慧教育意識,始終堅定以生為本觀念,清晰與深刻掌握學生個性化需要,善于分析與挖掘數據信息,同時恰當地為學生們推送有益信息和資源,帶領其展開智慧學習。

4.3積極開展生產化的服務,促進教育服務化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促進了高校教育服務工作的智慧化發展。教育屬于特殊化的服務,而智慧教育所涉及的業務是為了學生和學習。智慧教育主要以教師的高效工作與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根本目的,而智慧服務所需解決的問題便是數字化資源的共享和共建,同時推動教育資源體系的公共服務建設,從而最大程度實現教育公平。首先,教育資源信息的智能化分配。建設教育資源信息是實現智慧教育改革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在面向學生群體提供教育服務時,應利用科學的統籌設計,建設合理、完善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促進教育資源實現合理、有效分配,實現精品課程、教育設施、網絡課程以及教育軟件工具等資源的共享。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應將以人為本觀念為導向,落實教育成效的最佳化,從而優化教育質量。在教育工作中有效處理自由和控制、服務與管理之間的矛盾,把教育規律、管理規律以及學校實際充分結合,實現高度統一且協調發展。其次,智慧圖書館建設。智慧圖書館作為智能建筑和管理數字化、自動充分融合及創新的產物,在高校智慧教育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智慧圖書館將借助物聯網完成智慧化管理與服務,從而實現人、物之間的互聯互通,改善智慧教育服務效率及質量。事實上,智慧圖書館融合了人文與技術兩個層面,可以完成傳統圖書館無法實現的事情,在技術層面具有智能化、數字化與網絡化等外在特點,促使其有著知識信息共享性優勢。建設智慧圖書館,有助于高校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化及發展,也有助于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等作用的發揮,進而為學生們創設平等、開放與自由的智能學習環境。最后,智慧教育的數據統計尤為重要,教師需根據教學效果和相關數據進行下一步的教學改革和優化。

5結語

綜上所述,智慧教育的發展與普及,是信息技術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現實需求。依托于智慧教育進行高校教學改革,既能夠推動教師個體數據素養發展以及技術運用水平提升,還可發展學生們智慧學習意識與能力。唯有教師擁有整合技術、教育內容與方法的觀念與能力,基于學生學習現狀,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訴求,加強學生興趣與教育效率,才是真正意義層面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泳欣,雷行云,陳荃,謝莉琴,胡紅濮.基于SWOT分析的我國流行病學智慧教育體系發展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21):4029-4032.

[2]張偉,等.智慧教育環境下中國茶文化的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探究[J].福建茶葉,2019,41(05):256-257.

[3]張文.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高校體育MOOC革新重構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9):24-28+32.

[4]崔亞強,等.高校智慧教學環境的認識、內涵和實踐途徑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23):13-17.

作者:鮑仙君 單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