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時間:2022-06-07 10:52:52

導語:高校教育社會工作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一、新形勢下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意義

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到十八大報告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容具體化、豐富化,各級政府不斷賦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內涵和職能,社會工作在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培養社會工作人才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也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而社會工作者專業化、系統化、多樣化、個性化解決群體問題和個體問題的專業能力,是黨和政府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與穩定、加強社會團結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存在的問題

社會工作人才是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單靠政府部門的行政工作和行政介入無法適應社會多樣化的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范圍越來越廣、數量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高,社會工作者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政府不便和市場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務,彌補由單純的行政工作和市場運行規律顧及不到的欠缺。發達、健全的社會工作體系,需要社會工作者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與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不同,社會工作尤其強調其專業方法和技能的運用,但我國社會工作尚具有濃郁的行政性和非專業性的特點:一是,在回應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與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離專業社會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專業社會工作者要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法律基礎,而我國現有社會工作者具有專業化背景人數只占少數。二是,規范化制度體系尚未健全,社會工作這一職業還未被廣泛了解,社會工作人才職業聲望不高,行業吸引力不強。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認為社會工作是與政府工作相重疊的,是一種資源浪費;或是認為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只是極少數的特殊群體,而不是廣泛的社會群體。三是,社會化管理體制有待完善,政府興辦的社會服務機構資源短缺、輻射面窄,民間社會工作組織發展緩慢,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還不健全。四是,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不高,在發達國家,從事社會工作的大部分人都來自中產階級以上收入人群,他們將社會工作作為職業或事業,是出于人道和自我價值觀的體現。隨著近幾年我國部分地區將社會工作者納入事業編制后,吸引了不少大學生參與就業,但從業者的職業信念和事業觀還需加強。五是,社會工作人才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對如何評定社會工作者的績效,還未形成體制。另外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發展空間有限,社會工作者隊伍更新率高,也制約著社會工作快速發展。六是,對專業社會工作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強。目前我國對義務奉獻的“志愿者”進行了大量的輿論宣傳,但對有償服務專業社會工作者宣傳卻非常有限,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知曉度,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者聲望和自我價值定位。

三、高校對社會工作發展的現實意義

隨著高校設立社會工作專業以來,逐漸形成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引、由科學系統理論知識體系和價值觀體系為指導、以規范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手段為途徑的全新的社會工作服務發展階段。高校在發展社會工作學科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高校自身的建設。

1.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隨著社會的進步,政府的行政部門、實務部門和社會,對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對社會工作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于1999年底才在我國設立,而在此之前許多社會工作者大都是憑借著愛心和經驗自學成才。眾所周知,高校聚集了大量理論研究人才,正是由于高校進行了大量的社會科學研究,才使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這個新興的學科,在13年多的時間里獲得了快速發展。隨著社會工作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會促使我國社會工作在職業化水平上邁上新的高度,使更多有需要的人和組織得到應有的服務,使許多困擾人們的問題得到及時化解,使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目標早日實現。

2.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素養。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不斷發展與成熟的學科專業,其知識體系十分龐大與繁雜,社會工作者經過系統的專業化培訓,一方面樹立了良好的學習社會工作理論知識的觀念和信心,另一方面在系統的學習和掌握社會工作價值、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工作,更好地為有需要的人和團體服務,滿足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工作職業對社會工作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高校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目前,高校在服務社會體制機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部分高校教師科研的方向、目標、重點背離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不少成果只能待在抽屜和實驗室里,不能有效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十分有限。二是不重視長遠規劃和社會效益,缺乏良好的規劃機制體制,學校和社會之間還遠沒有形成比較穩定的、長遠的供求合作關系,科研工作過多地注重短期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是與社會需求相差距離較大,許多學校在設置學科和專業時,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還沒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人才儲備和設施條件時,就進行招生,缺乏有效的體制機制,內涵發展受到制約,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社會工作專業的設置則充分體現了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更接近社會需要,而不是曲高和寡,脫離社會的需要。

4.有利于高校更好的為學生服務。高校教學、科研的最終目的之一在于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共同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標準。社會工作專業的設立,使得高校有關社會工作的科研和教學成果在第一時間服務于學生,也使得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第一時間進行專業實踐,不僅有利于社會工作學科的發展和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更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和對學校全體學生的培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教育對于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探析了高校教育在社會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在發展社會工作學科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高校自身的建設。

作者:徐迎華韓敏于聰聰趙鵬徐文浩工作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