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大學生科學幸福觀的構建

時間:2022-03-23 09:31:42

導語:高校教育中大學生科學幸福觀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中大學生科學幸福觀的構建

摘要: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幸福觀教育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所在,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著力點。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幸福觀,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德育;大學生;幸福觀;對策

幸福觀是人們對于“幸福”的系統認識,是人生觀的基本組成單元。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幸福觀有利于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合理地進行人生規劃,進而為自身所設定的目標努力奮斗,最終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近些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極大提高,物質生活條件逐步達到幸福程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當下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學生們,他們開始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對于幸福的相關問題有著很多困惑。這樣來看,如何加強對于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成為了高校工作者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幸福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對于幸福觀的理解較為淺薄

幸福和幸福觀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范疇。幸福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達到了之前所設定的目標而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而幸福觀是人們在意識形態范圍內對于幸福的理解,是對幸福的整體看法和認識。從各大高校范圍來看,有相當多數量的大學生對于幸福觀的理解和把握出現了偏差,甚至一些大學生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幸福觀”、以追求物質為目標的拜金主義“幸福觀”、以沉迷感官滿足的享樂主義“幸福觀”等錯誤的認識。

(二)高校對于幸福觀教育的重視度不高

普遍來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往往側重于專業知識的講授和大學生實踐技能的獲得,相應的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在幸福觀教育方面的比重。而從高校已經開展的幸福觀教育形式上來看,這類教育活動僅僅依托于傳統的思想教育環節,沒有設置專門式的講授課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采用的多是直接灌輸式的教育,側重于理論課堂的教學,沒有融入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這樣就使得學生片面的理解幸福觀,沒有做到真正理解幸福觀的基本內涵,最終導致教育的效果不太明顯。

(三)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內容不夠全面

高校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內容涉及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方面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幸福觀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應針對學生主體的不同差異,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有所側重的教育內容。而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數據顯示,多數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僅僅停留于心理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范圍內,很少與大學生實際的生活、學習、就業等具體情況相聯系,教育內容脫離實際、較為空泛。在教育技術手段上,高校所開展的幸福觀教育也只是涉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圍內進行,沒有做到與相關學科有機結合。

(四)幸福觀教育方法單一、多流于形式

從高校所開展的幸福觀教育來看,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較為單一,極大的影響了幸福觀教育的效果。其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任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只是單純的把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灌輸的方式講述給大學生,并沒有結合大學生實際的生活、學習狀況。其二,不乏有一定數量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混淆了幸福與幸福觀等概念的基本內涵,片面的理解了幸福觀,使得大學生不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幸福觀教育的實質。最終,導致了高校所施行的教育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容樂觀。

二、加強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的重要意義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

眾所周知,健康科學的幸福觀有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正處于這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積極、健康的幸福觀對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的德育建設一直以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為最終目標,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進而形成正確的三觀,能夠使得大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與學習,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高校應把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通過開展集體講授、個別輔導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理解幸福觀的內涵,逐步提升大學生感知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國際間的交流活動日益頻繁。與此同時,西方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不斷涌現,嚴重沖擊著我們的大學校園。面對新環境、新問題,有相當多數量的大學生由于自身辨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一些變化,進而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幸福觀,這無疑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應正確引導大學生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樣實現真正的幸福”,培養其樹立符合時展的幸福觀。因此,引導大學生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態度,培養大學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化的工程,不僅需要國家意識形態作為支撐,而且也離不開每個成員的意志體現。高校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其價值觀和幸福觀狀況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家庭角度看,大學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其具有正確的幸福觀,有利于整個家庭的和諧,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從社會角度看,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高校大學生以其積極向上的幸福觀投入到社會進行工作,能夠發揮正能量的作用,對于凈化社會環境有著一定的積極效果。可見,加強幸福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有效對策與建議

(一)豐富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內容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上的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這其中就包括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把幸福觀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利用豐富的師資力量和專業資源,不斷充實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理論內容,以期提升大學生發現幸福、感知幸福以及創造幸福的能力。首先,發揮課堂優勢,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要陣地。思政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基本依據,通過課程設置系統地、有計劃地把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其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要堅持集體講授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原則,使得幸福觀教育的內容始終與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感、就業等實際情況密切聯系,著重增加教育的時效性;并能夠針對不同學生主體的差異,采用更適宜的教育方式與手段,設置有所側重的教育內容。最后,開展對于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在形式上還要有所創新。高校要把幸福觀教育貫穿于各種教學形式之中,同時把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教學方法融入到豐富多樣的活動中來,使得大學生能夠通過高層次的文化熏陶和專業教學手段,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幸福觀境界,以適應時展的需要。

(二)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養

眾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上的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可以說,高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養以及道德品質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高校教師應具備專業化的業務知識儲備,掌握科學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在教學目標的認定上,要從單純的傳授學生知識技能轉變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著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和開展形式多樣的幸福觀教育活動;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式、互動式等教育模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加強對于幸福觀基本內涵的學習與理解。其次,高校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和教學活動中規范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高校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在同學們中起到表率作用,使得大學生能夠在內心里對優秀的道德品質實現在價值上的認同,進而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可見,高校教師的這種榜樣示范力量在大學生情感教育上起到了很好導向作用,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最后,高校教師應在教育過程中多加注入幸福理念,可以用身邊切實的幸福事跡感染學生,努力做好宣傳工作,幫助大學生認知幸福,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幸福的實踐活動,使得大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切實的感知幸福,樹立起科學的幸福觀。

(三)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現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伴隨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蓬勃發展,各種社會思潮也隨之不斷涌現,西方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識侵蝕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應加強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幸福觀教育,以期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首先,在日常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加強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具備積極樂觀的心態,進而使得大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正確處理與身邊老師、同學的關系,做到能夠坦然面對失敗和痛苦,增強自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其次,高校應設立專門化的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向大學生們系統的講授有關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方法和經驗。最后,高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師整體隊伍的建設,努力打造出一支業務素質強、專業水平高的心理咨詢力量。同時,還要成立專門化的心理咨詢中心,建立心理咨詢活動室,定期開設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組織學生骨干力量隊伍培訓,及時對需要心理疏導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并進行跟蹤回訪。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還要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將二者形成合力,互相補位,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學生能夠擁有豐富健康的情感,最終形成科學、健康的幸福觀念。

(四)加強校園內部的文化環境建設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助于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幸福觀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組成單元,在其具體的教育實施過程中,必然受到校園文化環境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幸福觀。一般來說,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指導,并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動文化三方面共同加強建設。在物質文化方面,高校應加強各項服務建設和設施建設,為學生們提供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增強服務意識,不斷優化服務育人的環境,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繼承與發揚高校自身優良的校風校訓精神,以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引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和對于幸福的崇高追求,增強大學生對于母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在活動文化方面,要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烘托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價值觀教育、幸福觀教育的穩步實現。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動文化環境的共同建設,不僅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而且還能傳承大學的精神和文化,同時也為大學生營造了學習和生活的“幸福”環境,極大的提升了大學生的幸福感。所有這些,對于樹立良好的幸福觀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王晗 宋殿嬌 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趙崢,盧敏,程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標———大學生幸福觀有效途徑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2).

[2]齊立強,王川,宋素艷.加強幸福觀教育,架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彭永東.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實踐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4]張兆林.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有效策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