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與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教育
時間:2022-11-26 10:36:28
導語:碎片化閱讀與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與一般碎片化閱讀不同,高校學生的碎片化有其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如穩定而充裕的碎片化閱讀時間、專業學習的閱讀碎片化、紙質材料的閱讀碎片化、以及課堂教學中的碎片化閱讀等,并就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意識和習慣進行了探索,提出,除了學生本人需要強化自己系統而整體的閱讀意識外,作為服務于提升學生閱讀力的職能部門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開展閱讀教育課程和閱讀推廣活動來開展進行。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高校大學生;高校圖書館;閱讀教育
自上世紀80年代末見于“后現代主義”研究文獻以來,“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已被廣泛應用于我們當今時代的各個領域。換句話說,“碎片化”已不止于一個學術性的抽象表達,它已成為我們普通生活的常態化表現。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它的關注正日趨濃厚,它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如何在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狀態下做出相應調整則成為我們不能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話題。在各種日常生活行為和社會行為表現中,閱讀無疑是碎片化最常見、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行為表現之一。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尤其是當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互聯網等高科技設備與技術的日漸普及,閱讀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現實生活中,它的的確確都在發生著。關于碎片化閱讀,學界近幾年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相關的學術成果非常豐富,從中,我們發現,學界對于碎片化閱讀的態度從最初的警惕甚至全盤否定已逐步過渡到現在相對理性的對待和接受。但是,我們知道,在所有閱讀行為主體中,高校大學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而關于他們的碎片化閱讀現象,學界相關方面的研究就相對欠缺。另外,作為擔負學生知識傳播和教育重要任務的高校圖書館如何調整其閱讀教育策略尤其是在碎片化閱讀時揮它的功能和作用,相關方面的學術成果則甚為匱乏?;诖?,本文將對高校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特性以及高校圖書館如何實施閱讀教育來試圖分析與探討。
1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特性
在討論大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特性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界關于碎片化閱讀的定義與總體特性這兩個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概括,這樣有助于我們深化主題的探討。關于碎片化閱讀的定義,盡管存在一些分歧,但大致的界定學界已逐步達成共識,普遍認為碎片化閱讀“是一種以互聯網為載體,以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電子產品為工具,利用零碎時間獲取碎片化信息的閱讀方式。”[1]而關于其總體特性,我們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就是說,人們大多利用閑暇的、非連續性的片段時間進行閱讀。時間長度上,三五分鐘,甚至一二十分鐘或者更長點。時間點的選擇上,則不受任何約束,飯余飯間,候車乘車,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二是閱讀內容的碎片化。大到時事政治,小至逸聞趣事,明星八卦等等,簡而言之,內容的選擇上,既有針對性,但更多地是隨意性。三是閱讀邏輯的碎片化。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強調連貫與銜接,追求品質,但碎片化閱讀大多忽略其品質,取材方面缺少內在的邏輯,因此屬于表層閱讀,淺嘗截止式閱讀。四是閱讀形式的碎片化,換句話說,人們由過去單一的紙質閱讀形式由于科技手段的豐富轉變為包括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等多種閱讀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意地在這些形式間不斷切換自己的閱讀活動。與一般碎片化閱讀相比,除符合其基本定義和包含上述四個普遍共性特征外,高校大學生的碎片化閱讀還有其鮮明的獨特屬性,這些屬性與大學生的特殊身份和特有的生活規律息息相關。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將大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特性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1.1碎片化閱讀時間穩定而充裕。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時間較為穩定而且相對充裕?!按蟛糠謱W生每天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時間是1到3小時,除去上課等學校安排的學習時間以及系統學習之外,碎片化閱讀占用了大學生較多的課外時間;碎片化閱讀超過3小時的人數較少,占比13.27%,可以看出大學生在碎片化閱讀方面有一定的自控力;每次碎片化閱讀時間15到30分鐘最為常見,閱讀時長較合理;但也存在很多學生在碎片化閱讀時無目的、容易被無關信息吸引從而隨意延長碎片化時間的情況……”[2]我們知道,在時間和紀律方面,高校學生不同于中小學生那樣受到學校與家庭更為嚴格的管理和安排,也不像職場階層那樣受工作職責與任務的擠迫,大學生有較為規律而充裕的時間和相對寬松的紀律約束。實際上,他們剛好處在一個從中小學生過渡到職場階層的中間階段,也正因為如此,高校會相應地給予他們適度的時間量和自我安排的紀律空間度來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安排。通過上面的調查結果,我們還發現,那些碎片化閱讀時間控制得好的學生大多無論在專業學習還是其他能力的表現方面都發展得非常不錯。與之相反的是,部分學生在自我管控能力方面較為欠缺,花在碎片化閱讀上的時間不受控制,他們的學業發展和能力培養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學校就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來幫助這部分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1.2專業學習碎片化閱讀的主動與被動。對普通大眾來說,碎片化閱讀是指通過手機、電腦、其他電子閱讀器在零碎時間里來或獲取信息或通過閱讀來消遣娛樂打發時間的一種閱讀方式。而對高校大學生而言,除一般碎片化閱讀外,其專業學習中的閱讀也有碎片化方式的存在。他們專業閱讀的碎片化可細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由于有了可攜帶便捷式的如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手機、iPad等閱讀器,以及電子書刊和通信技術的普遍應用,高校學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的閱讀,如在乘車、候車、排隊、就餐等許多碎片化的時間中。與一般碎片化的淺層閱讀不同,碎片化的專業閱讀因為學生的有意識、針對性的計劃行為而具有了深層閱讀的特質,其閱讀效果顯然也不是一般碎片化閱讀的效果所能相比。二是在消遣娛樂式的碎片化閱讀過程中穿插著專業學習的閱讀,這樣的專業閱讀因碎片化閱讀的不斷干預而中斷,盡管在內容上它還保持著整體性閱讀的特性,但從時間上來說,它缺少連貫性,因而實質上也被碎片化了。上述兩種閱讀名義上來看都屬于碎片化閱讀,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前者是閱讀主體的主動閱讀行為,不受其它碎片式閱讀行為的干擾,盡管時間上具有碎片性,但品質上卻屬于系統性、連貫性與整體性閱讀。因此,我們不妨把這種碎片化的閱讀稱之為主動式碎片化專業閱讀。而后者則是被動閱讀,表面上看,閱讀內容有一定的持續性和完整性,但因受其它碎片化閱讀的干擾,這種專業學習的閱讀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們不妨把這種碎片化閱讀稱之為被動式碎片化專業閱讀。某種程度上,被動式碎片化專業閱讀對學習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其危害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效果上,更嚴重的是,它將破壞學習主體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進而影響其整體的學業發展。1.3紙質閱讀材料的碎片化閱讀現象。前文已有所提及,學界對碎片化閱讀的定義通常將其限定在指非紙質閱讀材料的閱讀,具體說來,是指閱讀主體借助于電子和信息化手段來獲得閱讀內容,這些內容的載體與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內容載體如報紙、雜志、書籍這些有形的物質形式完全不同。學界沒有將紙質閱讀材料納入碎片化閱讀概念范疇,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紙質材料是有形的客觀存在,讀者可以通過反復閱讀并且保留的形式來克服普通意義上的碎片化閱讀那種缺少連貫性和系統性所導致的問題。但是,從“碎片化”一詞的本義來說,任何形式材料的閱讀都有可能因時間的反復間斷性、閱讀程度的表層性、以及閱讀效果所呈現的非整體性等特征而變成實質性的碎片化閱讀,紙質閱讀材料因此也概莫能外。與大多普通讀者的閱讀材料形式的選擇不同,高校學生的閱讀材料盡管也有非紙質閱讀材料的存在,但紙質閱讀材料仍然是當今大學生的主要選擇,而且這種形式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不會有很大的改變。紙質材料與非紙質材料的碎片化閱讀在表現特征上實際上并無二致,也是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進行著非完整非系統性地閱讀。不過,對高校學生而言,由于其固有的閱讀者身份,其紙質碎片化閱讀的目的已超出一般碎片化閱讀通常意義上的信息獲取或消遣娛樂,他們的紙質閱讀既有專業性也有非專業性的學習屬性,盡管非專業性,但大多也是學術性目的使然,或為了擴大知識面,或為了提高審美能力。最近數年,大學生的紙質碎片化閱讀現象日趨普遍。究其原因,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一現象是伴隨著手機、電子閱讀器、電腦、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而出現的。耐人尋味的是,紙質材料的碎片化閱讀現象,其罪魁禍首正是我們通常提及的非紙質碎片化閱讀。學生們一邊閱讀紙質書本或參考資料,一邊刷著微信、抖音、微博,或者觀看一段視頻,閱讀一陣娛樂信息,甚至觀看一陣電影電視,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他們手機、電腦等方面的閱讀與紙質書刊的閱讀二者穿插進行。這樣的閱讀情形在高校學生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部分學生甚至甚為嚴重。1.4課堂教學中的碎片化閱讀。我們知道,碎片化閱讀通常是人們利用工作或生活中閑暇之余的零碎時間來進行閱讀。但在高校,碎片化閱讀已延伸到學生的課堂之上。這種閱讀大致也可以分兩種情形,一是由于課堂教學內容不是學生的興趣所在,于是他會訴求于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甚至其他書刊資料進行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閱讀與學習,這樣的閱讀很容易受到課堂的干擾,因此,很難確保其連續性和完整性,效果因人而異,其特征與碎片化閱讀相似。二是無論課堂有趣還是無趣,學生或處于某種需要或習慣性使然,進行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碎片化閱讀。有必要指出的是,課堂上的碎片化閱讀現象盡管已十分普遍,但程度不盡相同,它部分取決于課堂教學行為的實施主體,部分取決于學生的興趣。不過,學生們課堂碎片化閱讀的內容選擇方面卻差異顯著,換句話說,其動機完全不同。有些因純粹的學習驅動,而有些則與學習毫無任何關聯,純屬消磨時間或消遣而已。其原因不言而喻,在此我們不再贅述。綜上所述,高校學生閱讀的碎片化既有一般碎片化閱讀的特性,又有其鮮明的個性色彩。盡管人們對碎片化閱讀越來越持包容和接受的態度,而且,碎片化閱讀本身的確也有其積極的效應,但對以閱讀為其生活主要部分的高校學生來說,碎片化閱讀所造成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其消極面要大于積極面。對部分學生來說,其消極影響甚至危害到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甚至危害到未來事業的發展。鑒于此,高校就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挽救措施來幫助學生正視自己的閱讀狀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使自己的閱讀服務于學業和事業的發展。那么,作為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功能性機構,高校圖書館在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方面可以扮演起職能部門的角色,發揮其特有的功能性作用。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不斷拓展和深化服務,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盵3]1
2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教育
隨著現代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圖書館近年來“正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服務功能、豐富服務方式,它從圖書資料藏存與借閱、文獻檢索等較為單一而被動的傳統服務模式逐漸升格為多渠道多模態立體性的主動服務方式。”[3]1我們認為,除開展日漸常態化的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外,大學生的閱讀教育將是高校圖書館開辟其功能的又一重要的新的領域。有學者指出,“閱讀教育的水平,也是對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直接評價?!喿x教育’是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著力點和落腳點,閱讀教育一定意義上應是圖書館的專屬,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更是如此。閱讀教育是對大學生的閱讀行為和活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使他們具備良好的閱讀思維能力、閱讀選擇能力、閱讀評價能力和閱讀效率能力。”[4]在討論圖書館如何開展閱讀教育之前,我們有必要簡單地厘清一下閱讀教育與課程閱讀之間的區別。眾所周知,包括語文、英語、哲學、歷史等在內的許多學科都有自己的閱讀課程,以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來說,他們的課程中就包含有精讀、泛讀、高級閱讀等閱讀類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涉及閱讀的技巧方法訓練以及本專業的相關知識。與之不同的是,閱讀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將要高于這些閱讀課程,它將從閱讀的價值、邏輯、系統性、整體性、和方法論等多個方面去引導學生。正因為如此,閱讀教育將是圖書館幫助學生擺脫碎片化閱讀不良習慣并培養良好閱讀意識與習慣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究竟該采取什么樣的閱讀教育方式呢?2.1《閱讀學》課程教學的開展。對于國內大多數讀者而言,“閱讀學”一詞還顯得非常陌生,更遑論將它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甚至學科而存在。前文已有提及,國內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幾乎都有專業性的閱讀課程,但將“閱讀”本身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與研究的主體而開設為課程的高校在國內還極為罕見,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高等教育十分嚴重的一個缺憾。而“在歐美國家的大學里,閱讀學被當成一個獨立學科受到重視?!盵5]與之相比,我們顯然已經落后許多。因此,各高校是時候將《閱讀學》開設成一門必修課了。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內學界已有一些學者意識到“閱讀學”研究的重要性,他們從學理上對“閱讀學”給予了較為全面而系統性的研究,相關學術專著如《現代閱讀學》與《閱讀學原理》等就從原理與方法上對“閱讀學”進行了科學合理的闡釋。他們的研究一方面充分表明了將《閱讀學》開設成一門獨立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這些專著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材料為《閱讀學》課程的開設提供了材料保障。根據這些成果,我們意識到,閱讀有它自身的內在規律和邏輯。“閱讀學”也的確不同于普通的專業閱讀課程,它將從宏觀的理論框架和系統的方法論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了解閱讀將給他們帶來的無論顯性還是隱性的價值和作用,幫助他們培養有效的閱讀方法,從而讓學生真正擺脫不良的碎片化閱讀習慣。與其他一些閱讀教育活動形式相比,《閱讀學》課程教學的開展無疑將是最能發揮作用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們知道,閱讀是圖書館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理由,由圖書館來開展《閱讀學》課程教學,開展閱讀教育,提升學生的閱讀力,這既是眾望所歸,也是高校圖書館的終極使命所在。根據已有的經驗,在西方高校,《閱讀學》課程教學的內容和任務設計是由圖書館來統一安排與完成。實際上,由圖書館來組織、設計并實施《閱讀學》課程的教學有其自身的專業優勢,除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外,圖書館相關方面的人才力量也甚為強大。另外,圖書館可以通過教學實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習慣,從而更好提高它的閱讀服務能力。2.2閱讀教育活動的開展。除《閱讀學》課程教學這一教育活動形式外,高校圖書館還可以開展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鞏固閱讀課程的教學成果,進一步激化學生系統而整體閱讀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徹底擺脫表層而低效甚至無效的碎片化閱讀。有學者指出,“閱讀推廣已經成為當代圖書館服務領域發展最快、最受人關注的一項服務?!盵6]目前,各高校圖書館比較常見的閱讀教育的推廣活動有:閱讀主題活動如“閱讀季、閱讀日、閱讀月”等,閱讀系列講座,和通過類似微信公眾號這樣的平臺來發送與閱讀相關的信息等。關于閱讀主題活動與閱讀系列講座這兩種活動形式,筆者已有專文論述[3]1-4,就不在此贅言。這里我們將主要探討一下高校圖書館通過一些電子公共平臺來開展閱讀教育活動這一形式。根據相關方面的研究,在我國,100%的重點高校圖書館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民辦高校圖書館約有70%已開通[7]。開通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學生了解圖書館的相關服務、舉辦的相關活動以及藏書和參考文獻等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實際上,這兩個方面都最終為了學生的閱讀而服務。目前,各高校圖書館通過微信公眾號所推廣的閱讀活動豐富多彩,如“微書評”、“微閱讀”、“經典閱讀”、“名著微讀”、“經典作家微評”、“閱讀經驗會”、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在閱讀推廣上的確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不過,仍有必要指出的是,通過這類平臺推廣的閱讀活動大多屬于階段性的,其作用也是局部的,對學生來說,這些閱讀活動仍屬于碎片化閱讀的材料選擇,或者說,是否參與,全在學生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因此,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尤其是如何讓學生全面參與并從中真正受益,就需要圖書館與學校相關部門的科學而系統的頂層設計和論證。當然,此類相關的閱讀推廣活動目前仍處于摸索階段,但其蘊含的積極作用值得期待。
3結束語
碎片化閱讀在本質上也是閱讀,它已成為我們日常的一種生活模式。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閱讀是其日常生活的主體部分,或者說,是其主要職責。因此,如何提高碎片化閱讀的品質和閱讀效果,這不僅需要學生個人引起重視,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碎片化閱讀過程中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且需要學校,尤其是高校圖書館這一以服務于學生閱讀力提升的職能部門,廣開思路,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提高品質閱讀意識,促進他們的學業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范蔚,趙凌瀾.結構分析:碎片化閱讀概念界定及影響因素[J].編輯之友,2019(4):31.
[2]盧曼萍,袁馨.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特征分析與理論反思——基于某高校的調查[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0(2):81.
[3]譚放.論高校圖書館主題活動的形式、價值和發展趨勢[J].晉圖學刊,2019(3).
[4]談蘋,談晟堅.閱讀教育:成就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1):1.
[5]王曉霞.以閱讀力為導向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教育效果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8(5):15-16.
[6]范并思.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合理性審視[J].圖書情報工作,2017(23):34-39.
[7]徐鈺欽.圖書館微信平臺在高校閱讀教育工作中的實踐與應用[J].蘭臺內外,2019(3):48.
作者:譚放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 上一篇: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工作報告
- 下一篇:高校教師教育者專業發展理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