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環境倫理觀滲透方式研究

時間:2022-12-15 03:24:47

導語:高中地理環境倫理觀滲透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地理環境倫理觀滲透方式研究

環境倫理主要是指人對自然的倫理,它涉及人類在處理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什么是人類正當、合理的行為,以及人類對于自然應當承擔怎樣的義務等道德問題。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學生應當樹立怎樣的環境倫理觀,作為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環境倫理觀教育呢?筆者的做法是: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環境倫理觀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把人類對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內容,以樹立學生的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掘環境教育內容,特別注重發掘教材中隱性環境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識教育和環境倫理觀培養有機統一,以及根據人類利用自然發展經濟的現狀,初步教會學生合理地改造環境,注重保護并改善環境,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向發展。

二、鄉土地理中滲透環境倫理觀

高中地理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許多案例雖然生動具體,但遠離學生實際,如果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緊密結合鄉土地理,多講一些學生身邊活生生的狀況、實例,就可以增強學生的親近感、認同感,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強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把家鄉的自然狀況、風土人情、歷史文物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家鄉,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意收集當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狀況的相關資料,并且適時地運用到教學當中去,使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與自己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學生對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例如,在講解水資源的保護時,將當地一些旅游景區被一化工廠排放的污水污染造成魚類死亡、水體變黑、游客減少的事例,以及當地一個村莊飲用水遭到污染,發生村民中毒事件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課本知識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學生們暢所欲言,意識到水污染就在身邊,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又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到工業區考察,參觀化工廠的污水處理設備,并聽廠領導的介紹。這樣,同學們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學生對環保的必要性、緊迫性也容易產生共鳴,進而增強環保自覺性。

三、利用環境倫理觀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的變化

把時事環境問題適時地滲透在地理教學中,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的影響以及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如20世紀發生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以及沙塵暴、厄爾尼諾現象、海水赤潮等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這些最終以公害的形式給公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通過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讓學生學會用地理知識分析、評價這些事件的形成機制、演變過程,并提出解決對策,如污染問題之所以在工業社會迅速出現,甚至形成公害,與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有著直接的關系,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直接相關,這樣便能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的沉痛教訓,增加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強烈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環保欲望,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四、利用各種特殊的環保紀念日滲透環境倫理觀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特殊的環保紀念日,如“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無煙日”等對學生開展生態道德宣傳活動,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當然,還可以宣傳植樹造林的作用,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態是非感、生態榮辱感、生態義務感、生態參與感,宣揚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綠色消費,進而使環境倫理觀深入人心。

五、用環境倫理觀指導學生的行為

充分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倫理觀,應該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實現由知到行的轉換,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環保行動。一方面,組建地理課外興趣小組,組織以環保教育為主題的野外考察、環境調查等實踐活動,例如參觀污水處理廠、開展廢舊電池收集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例如節水節電、垃圾分類投放等。同時,教師要批評指正學生平時不好的生活行為,如隨地吐痰、踐踏草坪等不良行為,要從環境倫理的角度予以教育,使學生從生態可持續發展角度進一步體會這些行為習慣的價值。總之,在世界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教育學生學好環境知識,提高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觀,這些是地理教師應該承擔的這個時代賦予的重任。因此,教師要發揮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主體參與積極性,通過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豐富學生的環境科學知識,強化他們的環保理念,使他們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進而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的觀念,做到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作者:吳志明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李愛民.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倫理教育的實踐與探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