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培育設計策略
時間:2022-07-27 03:44:45
導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培育設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思想文化領域呈多元趨勢,高中生出現責任擔當意識淡薄、三觀模糊的現象。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高中地理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學科設計才能凸顯育人價值。本文選取滬教版部分課程內容的教學片段為案例,從“人地關系對策”“中華傳統文化”和“時事熱點案例”等三個方面,探討培育高中生責任擔當素養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責任擔當;課堂教學;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問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綜合視角出發,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1]。其中,責任擔當是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思想文化領域呈多元趨勢,高中生出現責任擔當意識淡薄、三觀模糊的現象。如:面對錯誤時,強調理由、推卸責任的多;面對困難,選擇逃避、繞道而行的多;“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頻頻可見等。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級中學作為培養高中生的主陣地,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最關鍵的是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對于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及為培養熱愛并尊重自然、人地協調、家國情懷、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意識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理論原理。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以“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為起點,貫穿“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素養的培育,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高中生的“責任擔當”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落實立德樹人。
一、深挖人地矛盾對策,培育學生社會責任
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協調觀貫穿始終,是高中生社會責任培育的最主要知識源泉。對于人地協調觀的教學,大量一線教師能科學設計教學過程,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但也僅在公開課中常見,而日常教學對于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常流于形式,空談一句“我們要保護環境”,很少具體貫徹落實。因此,學生的環保責任意識不強,生態保護行為難以養成。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2]。在高中地理人地關系問題日常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從全球、國家、個人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其中,對個人而言,人地協調觀是每個社會公民必備的綜合素養之一,需要把人地觀念內化為自身的一種意識,在實踐中指導人們的思維與行為,這是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的最終歸宿,更是落實學生社會責任的一種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滬教版第一冊“專題12人類活動與氣候”中“全球變暖”知識點時,筆者從工業化以來的空間維度上綜合分析,首先從宏觀的全球視角對其產生原因和解決措施進行分析,然后過渡到中間尺度的國家層面,最后到微觀尺度,重點落實到自己面對全球變暖該如何做(見圖1)。在個人層面分析應對策略時,筆者引導學生從“生活”“交通”和“植被”等角度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具體分析,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日常行為其實對人地協調發展的意義巨大?!窘處熖釂枴客瑢W們,根據“全球變暖”成因,請例舉: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呢?【學生1】隨手關燈,及時拔插頭?!緦W生2】乘坐公共交通,少開私家車?!緦W生3】使用天然氣,少燒煤?!緦W生4】植樹造林種草?!緦W生5】……【教師總結】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我們日常生活中細微的舉動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巨大。我呼吁:同學們,減緩全球變暖,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二、巧用中華傳統文化,強化學生國家認同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報告明確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學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播主陣地,應將傳統文化整合于具體學科之中,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在學校中傳承的落實,也是學科思想教育的目標,更是時代的要求。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融自然、社會和人文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高中地理所涵蓋的內容也比較多,不僅囊括自然科學知識,還涉及大量的社會科學、中國傳統文化等人文社會知識,地理教師可以借助地理課堂這一主陣地,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在合適的知識點講授時可精選與之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素材,并配以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這樣不僅在傳授相關高中地理內容知識的同時,傳播和弘揚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例如:在學習滬教版第二冊“專題27中國地域文化”時,筆者首先呈現我國部分文化區的典型民居、服飾和飲食等圖片,并輔以問題:為什么我國會有如此風格、材質等各異的文化景觀呢?之后,以“江南水鄉”的民居、服飾為案例,分析其成因;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所呈現圖片中其他各民居、服飾和飲食等成因的探究;再引用《播火記》第一卷十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演繹出“一方水土同樣也滋養著一種文化”,進而介紹我國各文化區及其特征;最后進行本課的總結:環境對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古代人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符合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衣食住行等必需品,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再如:在學習滬教版第一冊“專題7地貌(第2課時)”中“喀斯特地貌”知識點時,筆者引用《徐霞客游記》中一段關于“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西穿石山峽,則諸峰分峙疊出,離立獻奇。石峰下俱水匯不流,深者尺許,淺半之。諸峰倒插于中,直如青蓮出水,各欲獨上”,并配以《徐霞客游記》的圖片,同時簡單介紹徐霞客的事跡,讓學生閱讀該段描述并猜想其描述的是哪一種地貌景觀,之后再展示峰林景觀圖片,引出“喀斯特地貌”。通過經典導入,配合精美的喀斯特景觀圖片,將自然和人文相結合,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徐霞客游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以其作為導入既能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發出學生的民族自豪感[3]。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是一座教學資源的寶庫。故此,我們教師在利用這些資源時,可將其設計為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亦可將其作為例證,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原理;還可以將其設計為案例探究,讓學生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地理的思維和視角[4]。找準傳統文化和地理課堂教學的契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豐富地理課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也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提升其國家認同感,落實地理課堂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三、借助時事熱點案例,提升學生國際理解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國際理解”是指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5]?!?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層次的教育中可能成為有活力、有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6]。由此可知,國際理解是當代和未來公民必備的素養之一,地理教育為提升學生國際理解意識提供了必備知識和豐富素材。所謂“時事熱點”,是指能及時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發生的最新事情和信息,具備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且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將國際時事熱點運用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這不僅能促進地理課堂教學的發展,增加地理課堂的現實性和趣味性,還能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其國際理解意識(見表1)[7]。在高速發展的新時期,高中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一個有強烈責任擔當意識的人,不僅能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履行自己的義務而使他人受到教育和激勵,而且還能在自己的職業工作中精益求精,發揮出極大的能動作用和創造精神。主席在2019年考察南開大學時強調“我們現在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階段,我們要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宏大目標結合起來,為之而奮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弊鳛橐幻咧械乩斫處?,我們要發揮學科優勢,在日常課堂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注重傳授最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慮;還要充分利用相關時事熱點、中國傳統文化等素材培育學生責任擔當精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培養合格的高中生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5]林崇德.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EB/O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彭金玲.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地理教學實踐——以人教版教材中“喀斯特地貌”為例[J].高考,2020(35):106-107.
[4]王宇,周海魚.地理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SWOT分析[J].地理教學,2018(20):7-10.
[5]張建珍,段玉山,龔倩.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教學,2017(19):4-6.
[6]李春風.時事熱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作者:袁飛林 李善斌 曹達金 單位: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 上海市實驗學校 江西省樂平中學
- 上一篇:跨學科碩士研究生對學科教學的適應性
- 下一篇:煤礦機電設備維修管理問題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