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職業精神研究

時間:2022-11-08 08:44:42

導語:高職教師職業精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師職業精神研究

摘要:高職教師的職業精神取向與實踐自覺是高職院校建設實現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內涵發展轉變的重要標志,一種積極、專注和卓著的職業精神取向與實踐自覺的建立,關鍵在于提升職業境界、累積職業技能和追逐職業超越。對高職教師職業精神取向、實踐自覺及其生態營造的研究,既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教師成就職業、實現人生精彩。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師;職業精神取向;實踐自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個性服務和柔性管理對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職業精神的基礎性要求日益突出,高職教師積極向上的職業精神取向和實踐自覺,對培養具有追求卓越創造精神、精益求精品質精神、專一恒久敬業精神和用戶至上服務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顯得至關重要。

一、高職教師的職業精神取向現狀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重規模擴張輕內涵建設;重職業技術教育輕職業精神教育,造成部分教師職業精神取向偏離核心價值觀,實踐定位飄忽不定,不僅嚴重弱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還對教師自身的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職業精神取向偏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存在一種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潛在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的心理傾向,即自我實現,表現為個體充分、活躍、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的程度。職業精神既是一種與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精神和自覺的心理需求狀態,也是職業人自我實現傾向的集中表現。研究發現,當前高職教師的職業精神取向大都分布在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狀態,僅有少數教師在特定情況下表現出一定的自我實現需求,擁有短暫的高峰體驗。教師隊伍中職業精神取向偏低現象主要表現為職業理想缺失、職業責任淡漠、職業技能平庸、職業操守失落和職業作風浮躁等方面。究其原因,首先,高職院校“重規模、數量擴張,輕視內涵、質量”的發展方式,使教師隊伍建設缺少整體設計和系統推進,管理行政化、碎片化、粗放化和功利化傾向,造成缺少獨立思考精神和意志薄弱的教師發展導向紊亂,職業精神取向低下;其次,高職院校學生學業需求層次低且缺少自覺,使得高職教師的職業生活缺少應有的挑戰性和成就感,由此滋生的職業倦怠是造成高職教師職業精神取向偏低的基礎性誘因;最后,教師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偏差,無為與平庸的惡性循環導致職業精神取向瀕于虛無,使教師職業生活幾近淪落為一種沒有激情和自我實現欲望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夠達到的最高限度的發展,如果高職教師自身就缺乏自我實現的傾向和境界,那么教育母體先天不足所帶來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二)職業實踐定位紊亂。多元文化的價值背景使高職教師特別是青年高職教師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現多樣化格局,現代高職教育的變革和校園文化的跨界使許多高職教師在職業實踐上處于紊亂和不可持續狀態,主要表現以下兩個方面:1.當前的高職教師職業實踐定位普遍存在一個不同于其他職業的跨界現象,受高職院校管理行政化、崗位雙師化、教學空心化和收益績效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高職教師的職業定位大都游離于管理、教師、工程(技)師和科研崗位之間。選擇管理崗位可擁有體制內的諸多資源和世俗意義上的優越感,但陷入煩瑣的行政事務又不可避免地荒廢專業和科研;選擇教師崗位可以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所建樹,但諸多資源又被掌握行政權力所謂“雙肩挑教師”任意揮霍;選擇社會服務崗位固然可以一展身手,領略實業巔峰的風光,但又難舍體制內的穩定和安逸。2.受實踐定位紊亂的影響,處于管理崗的教師既要享有管理崗諸多資源,又不愿放棄教師崗位的現實利益,“雙肩挑”機制既造成“講師不講、教授不教”的荒誕,又造成管理工作疲于煩瑣、疏于建設和創新的平庸;處于教學崗位的教師群體,既沒有個體的教學研究,也沒有常態化和有組織的團隊教學研究,現代化教學就是將讀教材、讀教案變成讀軟件、看視頻,沒有激情、再造、創新和個性特色的教學,使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高職院校課堂盡顯沉悶和疲沓;教師為完成科研任務,每年產出的數量不菲的論文或專利,大都不能或難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巨大的科研泡沫不但耗費了巨額科研經費,而且嚴重惡化了學術風氣。透過高職教師隊伍中逐漸彌漫的職業倦怠現象,不難發現其本質是高職教師職業精神取向的迷離,不但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教育的成效,而且也嚴重影響高職教師的職業品質和發展高度。

二、高職教師的職業精神取向

雖然高職院校管理行政化、價值多元化和職業功利化對教師職業精神取向與實踐自覺的影響將是持續而深刻的,憑借教師個體的力量無法擺脫更無法改變當前的職業生態,但培養具有追求創新秉性、精益求精匠心、專一恒久情操和服務至上品質人才的責任和良知,客觀上要求使高職教師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職業精神取向與實踐自覺,教師必須成為大學生心目中集職業精神與技能于一體的師范。(一)提升職業境界。職業精神是一種積極取向。雖然高職教師入職的原始動機是謀生需要,教師以工作獲得金錢,但絕不應為金錢而工作,那是對教師職業的褻瀆。高職教師在選擇職業的同時,就選擇了一種敬畏,因為這是一份在成就他人的同時又成就自己的職業,來不得半點懈怠。1.敬畏職業的自信和良心。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既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對高職教師職業有著同樣積極的認同,也不能要求高職教師職業的付出必須得到等價回報,更不能要求高職教師擁有其他職業的所有禮遇。面對紛擾、誘惑和寂寞,高職教師必須擁有職業自信的淡定,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學生從自然人、職業人到社會人的過程中傾注高職教師的那份愛,讓每一個高職院校學生都能以積極的職業精神、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健康的身心體魄進入職場,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每一次精彩都與我們的付出息息相關。為此,高尚的人會產生感恩之情,我們則為選擇了一個可以造福一個人終身的職業而感到欣慰。2.敬畏職業的智慧和樂趣。樂業是高職教師對自身職業保持持續激情并能從中得到快樂的一種心理狀態。高職教師不是苦行僧,教師職業也不應成為一種犧牲,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往今來,凡成大器者無不喜好自己的職業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快樂的工作和工作的快樂是所有具備職業精神的人一種智慧。任何一種職業總有紛爭和曲折,但只要從業者沉浸其中,都能感受到其他職業所不能感受到的獨特滋味。教學生涯的平淡、煩瑣,需要艱苦付出甚至犧牲,但每當職業生活中取得成績甚至哪怕一點進步,都會讓人感受到無比的愉悅,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會煙消云散。當然,高職教師的職業精神并不是一味地犧牲和忍耐,而是一種以職業熱情孕育職業成就、以職業成就贏得職業快樂的生活,這個以激情點燃激情、以喜好撬動喜好的職業,值得高職教師一生擁有和真心喜愛。3.敬畏職業的責任和操守。選擇教師職業也就意味承擔起一種塑造靈魂的責任和為人師表的操守,只有對自己的職業常懷敬畏之心,才能在工作中表現出忠于職守、盡心盡責的精神。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高職教師每一次忠實履行職業責任,其實都是在為自己贏得生存機會,拓寬生存空間和提升生存品質。有責任才會善擔當,不因個人利益和喜好而放棄自己的職業責任;有操守才會有約束,自覺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誠然,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師在生源品質、教學改革、科研機制、社會地位及職業發展等方面面臨諸多困擾和挑戰,但都不應成為教師職業倦怠的理由,更不應成為教師放棄職業底線的理由。(二)持續累積職業技能。高職教師的技術能力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從教育門類看,素質教育類教師應具有人文精神的滲透、矯正和再造能力,專業教育類教師應具有應用技術及實際操控能力,管理類教師應具有宏觀政策、市場視野和微觀經營、管理分析、策劃和執行的能力。二是從教學能力看,教師應具有領會、把握、展延和整合教材的技術能力,具有激發學習興趣、駕馭各類課堂和促進素質養成的技術能力。三是從科研能力看,首先,教師要具備基礎性能力,包括教師的自我學習能力、科研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其次,要具備發展性能力,包括科研選題能力、科研信息處理能力、科研實踐能力、科研質量分析能力與評價能力及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三)不斷實現職業超越。1.追求教學創新。高職教師不但要在知識、能力和人格特質上要有足夠的積淀和修煉,而且要在追求教育、科研及專業發展水平突破的創造性品質上別具一格。(1)超越教材。一個具有超越職業精神的教師,不但要有對已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追求,而且要有對未知專業和技能的探索精神。其中一個突出的方面就是要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大膽重組和優化教材,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建設性地審視和批判教材,要科學地整合、加工和編選教材。總之,在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大背景下,超越教材的教學創新應成為高職教師實現職業超越的重要方向。(2)超越課堂。當前,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還處在以教師為本的客體課堂階段。為此,主體課堂建設就成為高職教師通過教學創新,實現職業超越,走向極致和完美的主攻方向。主體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基本內涵是“教學設計圍繞學生,教學過程引領學生,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基本抓手是“學案”教學;基本架構是分組學習;基本流程是“摸(學案導學,自主摸索)、探(分組學習,團隊探究)、展(學生展示,教師點化)、遷(訓練提升,發散遷移)”四步教學法;基本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喜歡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2.致力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研究是高職教師堅持卓著職業精神,實現職業超越基礎。(1)樹立教育研究的問題意識。高職教師首先要成為學習型教師,要堅持脫離功利取向的廣泛閱讀,拓寬問題視野;要堅持參加教育類及行業內的學術交流、技術博覽、產品展銷及開發活動,激活問題火花;要勤于思考,厘清問題邏輯。要學會用問題鏈條牽引教育研究,催化研究成果。(2)堅持教育研究的方向意識。高職教育雖然問題多多、探究無窮,但終歸生命有期,精力有限,高職教師只能選擇在教育研究的某個方向尋找突破,實現自身能力所能達到的職業超越。教育研究的方向確定一是要有利于學生、教師和社會的共贏;二是要有提高教學和管理質量的預期;三是要有特色且能解決實際問題;四是要與學校及職能部門的工作步調一致。實踐證明,教育研究只要方向正確,假以時日,高職教師就一定能在所在方向取得預期的成果,贏得自己在相應領域的地位及影響力。(3)樹立教育研究的轉移意識。高職教師的教育研究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的價值取向,教育研究成果的轉移要從立項開始,所有教育研究成果原則上都必須能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及教育力,所有教育研究成果都要在碩士學位論文學校職能部門協調下實現有序轉移,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取得實質性進步。

三、高職教師的職業精神取向與實踐自覺的生態營造

隨著高職院校向質量建校、內涵發展的轉移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加強,高職教師職業精神取向與實踐自覺問題應當引起高職院校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一)加強職業精神教育的領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就是要以職業精神立身、立學和施教。為此,高職院校黨政部門要把職業精神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工程悉心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要以職業精神為靈魂,進行設計、建設和評估,做到職業精神建設和職業技能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二)加強教師發展研究。高職院校要把教師發展研究納入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要在如何將教師管理由傳統的規范性管理轉變為發展性管理,將格式化的統一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的分類管理;研究如何以機制保障教師的發展空間,讓教師在不同的崗位各得其所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研究成果,在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同時,全面提升學校辦學實力。(三)加強校園職業精神氛圍。職業精神既是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核心生態。高職院校要以機制規范、媒介引領、環境熏陶、典型感染和崗位評價的系統設計,營造積極、專注和卓越職業精神大環境;要以“講職業精神為榮,不講職業精神為恥”的文化浸潤,影響教職員工的職業精神取向和實踐自覺。總而言之,職業精神取向是職業的生命,高職教師積極、專注和卓越的職業精神取向和實踐自覺,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內在要求,更應成為高職教師職業成就、人生精彩的內在要求和實踐自覺。

作者:鄧先寶 祝寶江 單位:鹽城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曜明,張婷.追求教師職業的幸福[N].中國教育報,2008-06-10.

[2]冷啟中.教師必備的十大職業精神[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帥琴.論現代教師的職業精神[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陳桂生.關于“現代師道”的思考———兼論“師道”“師德”與“現代教師職業精神”[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9):5-7.

[5]孫開香.論高校教師的職業精神[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37-138.

[6]趙繼國.現代教師素質摭談[J].教育家,2004(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