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師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5 04:20:40

導語:網絡教師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教師教學論文

一、更新教育理念,適應網絡教學

自從高校創辦網絡教育以來,帶來了教育理念和教學過程的根本性改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和知識傳授主要是在教室或實驗室,也就是在現實的物理時空中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著面對面的多維度的密切關聯,各項交流與信息傳遞都是直接的、即時的和互動的。由于交流便捷,師生之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規范性要求卻相對可以較低,如對教師教學準備充分性和授課講述準確性的要求就沒有在網絡教學中的要求高,因此長期執教課堂教學的教師有時不太理解網絡教學對文字材料及表述方法的高精準性要求。網絡教育是在網絡環境下,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通過在網絡空間進行知識學習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活動,它使教師傳授的知識得到更快更好的普及。網絡教學讓教師從三尺講臺面對面教學轉而在網絡虛擬環境展開教學活動,從以考試為目標的教學轉而強調教學過程、教學支持服務的體系化教學,從群體化教學活動為主轉向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些由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網絡教育所產生的變化,在高校網絡教學的運作中已經逐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由于教學活動在網絡空間進行,教師跟學生的關系不像在課堂教學中那樣等級分明,師生的互動關系在很多時候更像是朋友、聊友。由于人際交流在網絡教育中缺少了具有真實感的物理時空,人與人之間的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這種虛擬環境中要完成好教學工作,參與網絡教育的教師必須對新環境有一個嶄新的認知。此外,在虛擬網絡環境中,對教師的人格和素養也提出更高要求。雖然師生間不謀面,但卻更加需要教師有著為學生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尤其是在表達思想和知識的精準性方面,要求教師的責任感更強。由于師生間大多時間無法直接對答交流,再加上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和無界性,無論是在課(件)中還是在網絡上,教師都不能隨意傳遞未經證實或確定的知識或信息,教師要對自己的文字及語言資源負責任。而在課堂面授教學中,教師幾乎不會遇到追究其在表述上的責任問題。

二、豐富教學設計,助力網絡學習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課堂是教師施展教學行為的主要場所,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形體、表情等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趣,活躍課堂,完成教學任務。在網絡教學環境中學習方式基本上就是自學,也就是基于資源瀏覽的自主學習、伴隨交流和研討的協作學習。這意味著教師在傳統授課方式時所能施展的教學手段大多要失效,教師需要有新的教學理念、“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大的信息量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課程安排上進行重大調整,更多地從學習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教學活動。在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準備工作廣泛而具體,包括從確定適合自學的課程教材起,到電子講稿、課程教學大綱、作業題(庫)、各種自我評價的在線測試題(庫)、模擬考試(題庫)、各種參考資源等等,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寬廣的學習空間和知識空間。由于網絡教育是一種服務性很強的高等教育市場化、大眾化和多樣化辦學模式,師生之間又是通過網絡在異地完成教與學的過程,而參加網絡學習的學生大多學習能力不強,加上教師無法親授指導,學生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完備性要求會大大超過全日制面授在校大學生對教學資源的要求。也就是說,從事網絡教學工作時教師的教學準備和教學過程的工作量要遠遠大于面對面傳統教學中的工作量,教師需要更多的資源準備和精力投入。充分的教學設計是有效實施教學過程的起步與保障,教師還需要提供一定數量的高質量課程教學視頻,并根據學生在網上的學習情況,經常性地在網絡教學平臺中跟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和答疑解惑,主要包括網上輔導、網上討論、網上答疑、學習方法和信息查詢與檢索方法指導、網絡教育資源更新、網上作業及測試批閱等。有時候,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暴露的典型性問題,可以臨時補充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論題,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利用網絡空間把每一位獨立的、個性化學習的學生凝聚到自己“周圍”,實現有效學習和快樂學習。教師執教不僅需要有專業或課程知識的教學能力,還要具有在網絡空間對學生進行良好組織與管理的能力,整個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施行組織和管理的過程。同時,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也能學會參與組織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現代信息技術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學習與溝通的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輔以即時聊天、課程論壇、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還可以結合需要采用個人空間、博客、在線備課等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輔導與交流機會。教師要通過有效的組織與管控,讓各種空間里的教與學有序進行,吸引并留住學生熱情投入到網絡教育的學習環境中來。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新資源建設

在網絡教育發展的進程中,大多數高校網絡教學在信息技術運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培養了自己的師資隊伍,保障了網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PAD或手機的移動學習環境已基本普及。近年來很多世界著名大學紛紛推出了系列網絡視頻公開課,我國高校每年也在不斷推出網絡精品課程和各種視頻課件,新技術、新方法引領著高校網絡教學模式變革和資源建設創新的方向。“國際MOOC是對網絡課程的挑戰”,它實現的是一體化的網絡課程,即把資源、學習、支持服務、考核與評價、學習監控、學習工具等各種資源和教學活動結合為一體,它還實現了網絡課件制作個性化與批量化的和諧統一,它帶給有不同需求的學習者以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讓網絡學習完全走向了社會化。目前,普通高校已有不少教師勇于探索嘗試去學習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并在國內外的MOOC平臺上了自己的MOOC課程。MOOC也為高校的網絡教育進步與創新提供了契機,反觀長期以來一直依靠網絡和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各大網院,在這一波信息技術引領下的教學方式革新面前卻顯得不夠踴躍,甚至已經落后于普通高校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的勢頭。網絡教育的整個發展史,始終是一部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教育的人文史。用技術手段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氛圍,用技術手段部分實現人性化、人文化和智慧化的教學環境,讓師者和學者都更加便捷和快樂地教與學,這就是網絡教育效能的體現。便于學習、便于記憶、便于分析、便于交流、便于復習、便于鞏固和便于測評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永遠是網絡教育領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從事網絡教育的教師必須在素質提升、知識更新、專業成長諸方面不斷進步、不斷追求創新,只有這樣,網絡教育才能始終辦出自己的特色,網絡教育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成為用信息技術打造應用型人才的引導者與實踐者。

四、融入人文關懷,呵護學生成長

蘇德礦教授榮獲2014年第三屆浙江大學“心平杰出教學貢獻獎”一事成為了浙大校園中的美談。雖然他開設的是眾所周知非常枯燥乏味的微積分課程,但在浙大全校教師和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參加的“網絡票選‘心平獎教金’評選活動中,他以3450票穩居第一”,并獲得了100萬元獎金。蘇教授有一句名言:“生活就是數學。”他還說:“數學是抽象的,來源是生活的;數學是枯燥的,應用是廣泛的;推理是嚴謹的,形式是很美的;內容是豐富的,題目要常練的;過程是曲折的,樂趣是無窮的;學習是辛苦的,成功是歸你的。”蘇教授總結的6字真經“懂、透、精、趣、情、德”就是他經過二十多年教學工作所悟出的“育人心經”。一個數學教授之所以會如此受到學生們的愛戴和尊重,就在于他非常注重人文情懷對于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性。而對于完全依靠網絡和視屏進行教學活動的網絡教育來說,天生就容易讓學習變得枯燥和倦怠,讓“孤獨的”學習者們難以持之以恒地堅守,這正是歷代網絡教育工作者始終關心并力圖解決的問題。蘇教授的例子給我們很好的啟迪與展示。而事實上,我們的網絡教育比傳統面對面教育還更加需要融入人文情懷的教學思想。從事網絡教學工作的教師的人文情懷和素養對于知識的傳授以及對學生學習熱情的呵護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正是目前我們大多數從事網絡教育工作的教師最為缺失而在網絡中學習的學生們又最想得到的東西。沒有良好的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的網絡教育,都不會是成功的網絡教育,在網絡教學過程中任何僵化的和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都是注定得不到良好效果的。良好的網絡人文情懷不僅僅是讓學習者受益,對于教師自身減輕工作壓力和散發焦慮情緒、提升個人職業滿意度和自身價值認同度、提高教學效能也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因此,教師樹立良好的人文理念與情懷,使網絡教育更加人性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必定是網絡教育改進和發展的方向,也是網絡教育延續的生命力。

五、反思教學過程,促進專業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知識的競爭和教學能力的競爭使教師的工作面對許多機遇和挑戰,尤其是網絡教育的出現帶給了教師新的發展契機和創新點。目前,高校在網絡教學工作的管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以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以完成規定課時數為計酬標準的狀況,很少有較為妥善的教學質量評價和教學效果分析的機制,缺少針對教師個人成長與發展的良好的評價與激勵方法。因此,從事網絡教學工作的教師應該有內在的提升需求和發展動力,教學工作既是授課,也是自身不斷學習、不斷增加人生價值和對自己再造的發展過程,是專業發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應作為對教學工作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自己應該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一定的效果評價和總結。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效果的信息反饋,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方法的科學性,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參與度、熱情度和滿意度,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持續度,通過學習后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度等各方面,分析自己的教學優勢與不足,不斷改進教學。通過經常性地自我評價與逐步完善,可以不斷改進教學工作水平,從而提升專業發展競爭力。

總之,教師的素質、水平和能力影響著網絡教育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只有完善并創新網絡教育教師工作,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才能讓我國的網絡教育真正創出品牌,使網絡教育成為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塊重要園地。

作者:王爭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