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
時間:2022-06-27 08:44:46
導語: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應具備高水平的教學能力,教學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也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使命。本文筆者從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要素出發,結合自身工作情況提出了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對策。
關鍵詞: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要素
當前,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它是關系到一所學校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中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人才規劃導向,建立合理有效的中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為培養中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要素
當前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主要構成要素如下:(一)基礎教學能力
1.必備素養
基礎教學能力,是教師從事教學必備的教學技能和修養。必備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是道德素養。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規范主要包括: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社會服務、為人師表。二是心理素養。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應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人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三是教學表達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是指教師通過言語和非言語手段傳授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能力,教師講課必須做到語言準確嚴謹,簡明清晰,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富有啟發性。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非言語交流信息應做到真切、準確、適當。四是職業素養。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具備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思想素質、職業態度和職業情感、熱衷于教育事業。
2.基礎知識結構
中青年教師作為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其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也關系到整個人才培養質量。這要求中青年教師必須掌握基礎知識結構,主要包括:一是基礎教學知識,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新課程改革等;二是專業理論知識;三是職業教育相關知識;四是廣博文化知識。
3.教學技能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教學更新了新要求、新目標。①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要上好一堂課,根據所教授學科教學目的、教學大綱,結合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首先,鉆研、分析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其次,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保證。再次,設計教學方案。依靠崗位能力、行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方面開展課程目標的系統設計,創設職業情境,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以職業崗位活動和工作流程為依據組織教學內容,采用教學做合一、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體系。②教學實施能力。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積極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渠道,在課堂授課中,教師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準確掌控教學節奏和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圍。做到語言精煉、形象生動、邏輯嚴密、富有啟發性、板書詳略得當,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現教學內容。③教學監控及反思能力。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科內容,對教學方法的設計及效果的及時進行監控,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具體實施效果與學生課堂反應進行自動調整;教學后對教學實施情況進行批判性反思,提高教師的總結和評價能力,并通過對實踐的反思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二)專業教學能力
目前,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力關系到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開發與建設、教材建設與校內實訓室建設等工作的質量。因此,中青年教師的發展非常注重專業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行業、企業實踐經驗的培養。一是專業職業素養。中青年教師要下到行業、企業一線參與實踐,熟悉專業崗位工作環境,了解職業操守、安全規范。將在行業、企業學到的崗位知識、能力和態度深度融入到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去。二是職業技術教育理論,包括教學理論與方法、專業教學論、職業教育心理學、課程開發等職業教育教學的理念。三是專業教學能力。教師根據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群)能力要求,通過整合教學資源,采用準確、適當的教學方法,開展精彩的教學活動。四是職業實踐能力。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工作崗位實際操作活動。五是指導校內外實習實訓能力。為滿足行動導向教學需要,為學生們提供數量充足、與專業對口的認識性、生產性實習崗位與實訓平臺。六是加強校企合作聯系。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要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訂單”班培養、課程開發、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室建設、技術研發等校企合作環節中積極發揮主體作用。
(三)教學科研能力
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是高職院校教師兩大重要工作任務,中青年教師加強教學科研能力的培養,努力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中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從事科學研究、研發工作,既是豐富教學科研能力和更新知識結構,也是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教學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一是教學研究能力。主要是充分調動理論創新、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技術研發方面的能力;二是科研能力,不僅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而且充與本學科相關的最新知識,擴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自身學術水平。三是社會服務能力。鼓勵中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業一線中,積極參與合作實踐;在專業建設、技術培養、職業資格認證標準、技能培訓與鑒定、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為社會提供服務。
(四)學習創新能力
隨著國家對高職院校培養專業人才的規模與質量的提高,勢必會對人才培養規格、專業建設、課程內容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專業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不斷實踐、推陳出新。及時了解行業、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將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和成果反饋到教學內容調整、實訓項目和設備開發和就業指導等工作中,使學生適應技術、崗位等職業要求的變化。能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二、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為了更好的加強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提升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非常重視中青年教師的職業成長,大力提倡教學能力的培養。一是通過學習高等教育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術教育等相關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的,掌握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法。二是鼓勵教師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通過進修、深造、學術交流、研討以及實踐,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積累經驗、更新專業知識的。三是通過專家講座、優秀的教師現場授課,教師通過聽課、教學觀摩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流、點評,不斷學習、總結、豐富、提高教學能力。四是針對中青年教師采用“導師”制、發揮導師的“傳、幫、帶”作用,采取“一幫一”或“多幫一”等多種方式,在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方面進行指導,使他們提高其教育教學能力。
2.健全考核、激勵機制
高職院校應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大力支持和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他們教學能力進行嚴格考核。鼓勵教師開展有系統性、設計性、創新性教學活動,對于成果突出的教師進行獎勵,并將教師的考核結果與個人工資、職務晉升、工作安排等直接掛鉤,極大的激發了教師教學潛能。
3.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實踐水平
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堅持走校企合作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一是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聯合行業、企業構建職教體系,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能和職業實踐能力的發展搭建平臺,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二是有計劃組織教師定期深入生產實踐一線鍛煉或生產一線掛職,及時了解企業和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掌握行業、企業新動態;三是聘請生產一線能工巧匠作為教師實踐技能鍛煉的“導師”,提高實踐操作技能,使教師教學更加接近社會需求、對接職業崗位。
作者:匡芳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張翔.論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構成與培養[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6).
[2]朱欣欣.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構成的研究[J].教育評論,2004(5).
[3]王江濤.高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構成及培訓策略[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2(01).
[4]許峰.高職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構成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3(10).
[5]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J].教育與職業,2008(03).
[6]文曉棠.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結構與優化[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
- 上一篇:中職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模式的運用
- 下一篇: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研究